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考题(A卷)
得分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应激反应
2. 受体
3. 心力贮备
4.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5. 激素
6. 突触传递
7. 乳酸阈
8.允许作用
得分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运动生理学是 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我国的运动生理学发展可追溯到 。生理学家 于1940年出版了 一书。
2. 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为 、 、 。
3. 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 、 ,以及 。
4. 突触的组成为 , , 。
5.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 —— —— ,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6. 肌肉的物理特性为 , , 。
得分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如果表述错误,请将正确的表述论述出来。每题判断正误2分,论述2分,共16分)
1.基础心率是空腹不运动状态下的心率。
2.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所产生的声音。第一心音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主要由主动脉和肺动脉半月瓣关闭造成。第二心音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造成。
3.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是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表现为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丧失,肌紧张减退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不能发汗、大小便潴留。
4.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含有纤维蛋白原,而后者则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得分
四、 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 简述气体交换过程中在肺泡和组织中气体交换的特点。
2. 请总结和归纳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3.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4. 感觉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5.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6.呼吸是由哪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得分
五、 论述题(10分)
1.论述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运动生理学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应激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的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ACTH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
2.受体(receptor):指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分子。
3.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加,具有一定的能力,称为心脏泵功能的贮备,简称心力贮备.
4.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化学性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这些化学物质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6.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sion):信息在突触处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7.乳酸阈 :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 lactate threshold, LT )
8.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二.填空
1.20;希尔;20世纪的40;蔡翘;运动生理学
2.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3.前负荷(即心肌初长度或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动脉血压)的影响。
4.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介于其间的突触间隙
5.纹状体;黑质;纹状体
6.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三.辨析题
1.错,基础心率是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
2.错,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所产生的声音。第一心音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主要由主动脉和肺动脉半月瓣关闭造成。第二心音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造成。
3.错,去大脑僵直是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后挺、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4.错,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四.简答题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交换部位: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处;
肺泡O2浓度>肺毛细血管内O2浓度,肺泡CO2浓度<肺毛细血管内CO2浓度;
氧气O2
肺泡 肺泡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CO2
交换结果:静脉血 动脉血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交换部位:组织细胞、体毛细血管
交换条件:体毛细血管O2浓度 >组织细胞内O2浓度;体毛细血管CO2浓度<组织细胞内CO2浓度
氧气O2
交换过程:体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CO2
交换结果: 动脉血 静脉血
2. 局部反应 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引起 阈(上)刺激引起
钠通道少量开放 钠通道大量开放
反应等级性 “全或无”
有总和效应 无
衰减性传播 非衰减性传播
3.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
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K+] ↑→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RP=K+的平衡电位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4.
5.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与过程-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进入细胞膜
与胞浆受体结合→H-R复合物
H-R复合物进入核内
H-R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
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上
调控DNA转录过程
细胞内生物效应
6.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气体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五.论述题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EPP引起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
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
横桥摆动
↓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1.兴奋传递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