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神农本草经》成书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155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农本草经》成书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神农本草经》成书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神农本草经》成书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34http:/知识与体例神农本草经成书考丁振国,张净秋(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摘要: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问世,有关古书成书的讨论越发热烈。结合新的理论观点,借助出土与传世文献的综合分析,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神农本草经成书过程、文本状貌更为细密的探究成为可能。该书是以早期本草类文书为基础逐渐生成的,这反映出早期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目前所知最早的本草古书出现在东汉后期,之后的魏晋南北朝 300 余年,本草著作蓬勃发展。

2、其间本草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其一,书名众多;其二,出现同书异本、同名异书现象;其三,本草的整理和研究著作不断涌现。这对于本草作为“经”的确立、定本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南朝梁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集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文本。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其经典化历程展现出士人对技术类文本所持的一种尴尬态度和折衷处理方式。关键词: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成书;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书籍史DOI:10.16307/j.1673-6281.2023.05.005中图分类号:R-092;G2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281(2023)05-0434-19Textual Resear

3、ch On Compilation of Shen Nong Ben Cao JingDING Zhenguo,ZHANG Jingqiu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Abstract】As discovery of unearthed literature is mounting,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ly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medical

4、 books.It is thus possible to explore the precise compiling process and textual forms of Shen Nong Ben Cao Jing(神农本草经The Divine Farmer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Ben Cao for short thereafter),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unearthed and extant literature through referring to new theoretical view

5、points and previous research outcomes.Ben Cao was formed up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ntique herbal documents,reflecting the accumulating process of drug knowledge at the early stage.The earliest known Ben Cao was found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ushering in a booming period for herbal works i

6、n the following three hundred years of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During the period,the status of Ben Cao was made complicated:firstly,with a variety of alien book titles;secondly,with the phenomena of one-book in distinct versions and same-titled books referring to different bo

7、oks;thirdly,with the emergence of large number of works on the sorting and researches of Ben Cao,which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立项课题(2020C11);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2020-SZ-D-3);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I2021A00201)第一作者 丁振国(ORCID:0009-0005-3772-2159),硕士生;E-mail:通信作者 张净秋(ORCID:0000-0002-0306-4

8、179),教授;E-mail: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35played a vital ro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en Cao to be a classic(“经”Jing)and its definite edition of texts.Ben Cao Jing Ji Zhu(本草经集注Collective Annotation on the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sorted by TAO Hon

9、gji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was one of the essential textual editions.The compilation of Shen Nong Ben Cao Jing is a dynamic accumulation process,whose canonization reflects the reluctant attitude and compromising approaches by the literati towards technical medical texts.【Keywords】Shen Nong Ben C

10、ao Jing(神农本草经The Divine Farmer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TAO Hongjing;Compilation of Books;Han Shu:Yi Wen Zhi(汉书艺文志Chronicles of the Han Dynasty:Bibliography of Art and Literature);Sui Shu:Jing Ji Zhi(隋书经籍志Chronicles of the Sui Dynasty:Bibliography of Classics);History of Books古书的生成与写定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11、。其牵扯问题较多,涉及各部古书情况又差异较大,加之早期文献不足征,即使是流传有序的先秦经部典籍,至今亦无一部成书脉络清晰明鉴,更何况早已散佚之医学类古书。近年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似乎相关问题可供探讨的余地逐渐拓宽,学界于此亦多有斩获。传统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一直为世人瞩目,研究者不乏其人a。但或因时代较早,条件有限,或限于医部,未见通达,故其成书的相关研究仍有开掘之空间。本文即从古书通例视角出发,结合出土与传世文献,兼采历代目录著作、前贤成果,展开考辨。一、书与“成书”考辨神农本草经之成书,首先应对“书”“成书”的概念加以界定。一般学界认为,古代的书是以竹木简帛作为文字载体开始的b。由于记载

12、内容的差异,“书”的性质有所不同。李零先生在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把“书”分为:作为档案的书,“文书”;作为典籍的书,“古书”c。这种分析对于探讨古书的形成,意义重大。“文书”是官方与私人日常性的书写,多为官方文件,日常行政事务记录,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各类记录。“典籍”则是思想学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著述。虽然对文书与典籍做了这样的分割,但二者实际存在一定联系,特别是在早期古书典籍成书过程中。本文所探讨之“书”,当指古书典籍这一类。需要指出以避免产生混淆的是,今天一些档案文书的合集也被印制出版,称为“书”,这应该看作是“书”的内涵嬗变的结果142-55。再看“成书”。由于古书物质载体、古人撰著意识等因

13、素的影响,古书成书概念与现代存在极大差异。文献学大家余嘉锡先生,当代著名学者李学勤、李零等诸多先生都有详细阐述1-3。简言之,古书成书特点为成书时间漫长、内容多经增广删改、所出绝非一人等。古人著述多不题撰者名姓,且因简牍沉重不易传播,多单篇流传,其结集成书多门人弟子或后世所为,所题书名亦多为后人所拟。“古代子书往往是某一学派传习的资料汇编,其中不但有先生的著述、言论,也有门弟子或后学增益的学案、语录、a尚志钧先生早在 20 世纪末即完成了神农本草经的校点,后几易其稿,最终于 2008 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代表性著作神 农本草经校注。尚志钧先生之后又有: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4、1995 年);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等。b相关论述极多,如钱存训 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 载:“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称之为 书。书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和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1 页)。c李零先生实际还提到书的另一含义,作为文字的书,“铭刻与书籍”。这实际与本文所言成书之“书”并非同一层次内容,故未提及。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

15、5436笔记、传状、注释等内容。”(裘锡圭先生语)4一书即使出现相对固定的文本,也会在后世整理过程中出现增删、改动,因此所谓定本的最终确立实际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以儒家五经之一尚书为例,目前所知其成书过程可印证“书”与“成书”之概念内涵。作为一部历史文献集,尚书是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政治活动中诏令文件和谈话记录的汇编。中国古代史官传统悠久、制度发达,“左史记言,右史记事”a,日常记录生成了大量文书、档案。这些原始材料经过整理不同程度的删减、改写,连同一些仿写构拟的文献,成为具有“古书典籍”性质的篇章,再经编选形成尚书。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文献,学界称作“书”类文献b,其数量可能多达数千篇

16、5。至汉代,儒家理念成为统治思想,尚书推为经典。从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内容和命名来看,这些篇章都是政治生活中君臣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文字记录,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可谓“因事立篇”6,而实际上它经过了由“文书”到“典籍”的演变,漫长的产生、删改、构拟、选编过程之后方才成书。前文所言文书与典籍之间的联系由此足见一斑。基于对“书”与“成书”的理解,本文将对神农本草经的成书过程进行讨论,以期得到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二、汉及汉前“本草”类文献的历史状貌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内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其中不乏医学类内容。这就使长期以来仅仅依赖传世文献的记载获知早期医药发展状况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一)出土

17、秦汉医学文献中之“本草”考察截至目前,汉及前代涉本草内容相关出土医药文献主要有以下十几宗:(1)1907 年,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发掘汉代简牍,包含方技类内容;(2)1972 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汉代医简;(3)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五十二病方;(4)1977 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出土汉简万物;(5)1979 年,甘肃马泉湾发掘汉代简牍,涉及医药;(6)1980 年,西安发掘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 A 区遗址,出土“病历医方”木简;(7)1987 年,湖南张家界古人堤出土汉代医方简牍;(8)1993 年,湖北沙市周家台出土的关沮秦墓医方竹简;(9)1999 年,额济纳旗出土汉代

18、医方简牍;(10)2002 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出土秦简;(11)2004 年,安徽天长市西汉墓出土医方木牍;(12)2009 年,浙江湖州出土汉简,学界称“乌程汉简”,其中包含医药简;(13)2009 年,北京大学收藏一批西汉竹简,包含医方;(14)2010 年,北京大学又收藏一批秦代简牍,包含医方;a 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715 页),有关内容古书记载颇有差异,如礼记玉藻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参见 汉 郑玄注,唐 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礼记正义(见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9、1022 页)。b有关“书”类文献的范围,具体指涉,学界存在争议,本文非专论,故不做详细考辨与区分,如诰誓号令或档案文书、春秋战国普遍流传之“书”、传世之书等,宽泛地皆视为“书”类文献。三者实际存在一定历时层面的关联,且相当复杂,参看章宁书类文献刍议(史学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第 93-101 页);程浩古书成书研究再反思以清华简“书”类文献为中心(历史研究,2016 年第 4 期,第 132-143 页)。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37(15)2011 年,湖

20、南长沙尚德街出土东汉医方木牍;(16)20112015 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包含医方等;(17)20122013 年,四川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西汉墓出土医书;(18)2018 年,在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大墓出土的简牍,包含医书。其中(4)(11)(13)(16)(18)并未正式公布,但其中部分简牍释文已发表。秦代医简有三种,即(8)(10)(14),其余皆为汉代医简,秦以前医学文献未见出土。以下试举几例,以观医方体例及与本草之关系。a取肥牛膽盛黑叔(菽)中,盛之而係(繫),縣(懸)陰所,乾。用之,取十餘叔(菽)置鬻(粥)中而(飲)之,已腸辟。不已,復益(飲)之。鬻(粥)足以入之腸。(

21、关沮秦墓竹简医方)取車前草實,以三指竄(撮),入酒若鬻(粥)中,(飲)之,下氣。(同上)7b治赤散方:乾薑三分术三分烏头三分付(附)子三分白沙參三 分朱臾(茱萸)五分桔梗三分黄芩三分細辛三分人參三分伏令(茯苓)三分方(防)己三分貸堵(代赭)七分麻黄七分桂三桂。凡十六物六物當熬之令變色(张家界古人堤医方)8c毒菫,陰乾,取葉、實并冶,裹以韋臧(藏),用,取之。歲更取毒菫。毒菫者【】菫葉異小,赤莖,葉從(縱)纗者,葉,實味苦,前【日】至可六、七日琇(秀),產【】澤旁。(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青蒿者,(荊)名曰【萩】。者,(荊)名曰盧茹,其葉可享(烹),而酸,其莖有(刺)。(同上)9组所举关沮秦

22、墓竹简医方,是目前所见秦汉医简所录内容最为普遍的一种体例形式,主要是以医方的组成、修合方法、服用事项为主a,一般不涉及本草药物本体的介绍。组为张家界古人堤出土东汉木牍所载医方,其基本格式已与后世医方相近,载药物名及用量,并注熬煮要领。秦汉医方中对本草药物相关内容记录不多。组所录为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仅有的两段本草内容的细致记载,涉及本草的形态、滋味、花期、生境、名称等。与后世本草典籍对照,二者确有相似之处,这说明至迟在西汉早期对于本草的观察、思考和记载已经出现,但很明显这种记录还是一种对本草植物自然状况的描写,不是经常性的,具有某种随意性,未经归纳总结。出土简帛文献所展现出的状貌,客

23、观上说符合医学发展过程早期实用性为先的原则、理念。在医学仍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时,药物方剂的效验是第一位的,对于本草的深入理论化研究必然不会在此时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这一时期的实践经验,对后世研究本草提供了一定的积累。胡平生先生所撰从阜阳汉简万物看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10对此有所探讨,可参看。综上,截至目前未见有秦、西汉时期本草类典籍的著录及古书出土,可以初步判定西汉早期及前代,本草古书当未出现。(二)“本草”一词的出现本草典籍西汉早期并未出现,而“本草”一词在西汉已经问世,目前所知最早著录者,为汉书。共著录三则,具体如下。a(汉成帝建始二年),又罢高祖所立梁、晋、秦、荆巫、九天、南山、莱中之属,及孝

24、文渭阳、孝武薄忌泰一、三一、黄帝、冥羊、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后启母石、万里沙、a有关出土医方的体例,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如和中浚、李继明、赵怀舟,等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比较研究(中医药文化,2015 年第 4 期,第 22-34 页)。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38八神、延年之属,及孝宣参山、蓬山、之罘、成山、莱山、四时、蚩尤、劳谷、五床、仙人、玉女、径路、黄帝、天神、原水之属,皆罢。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唐颜师古注:“本草待诏

25、,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111257-1258(汉书郊祀志下)b(汉平帝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 孝经 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 人。11359(汉书平帝纪)c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113706(汉书游侠传)三则材料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处于同一时代。汉成帝建始二年为公元前 31 年,汉平帝元始五年为公元 5 年。楼护生卒年不详,但其生活年代据汉书大致可知,当为汉成帝至王莽建新时期(公元前 279)a。可见,本草一词于西汉末

26、期已出现。材料所示为成帝时期郊祀改革一具体举措,其实质是一场礼制复古运动,是儒生与方士两股势力的斗争,是前者对后者的打压。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所废除祠畤主要为高祖、文帝、武帝、宣帝时所立,且为方士所把持者,其中一些祠畤与皇帝个人运命、寿辰、福祉相关联12-13。文中载,遣返“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何谓“本草待诏”,颜师古注言,是凭借方药本草而“待诏”者,应劭云:“诸以材技征召,未有正官,故曰待诏。”11340现代学者对此多有探讨,认为具有某种才能而等待诏命之人,是待诏的一类b,其所涉技能多种多样,如星象、龟卜、典禳、请雨、尚方等14371-37315-16,显然本草待诏即包含

27、其中,乃掌握方药本草者也,且其与方术有密切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本草的一方面属性。材料所论为汉平帝元始五年,征召天下通晓诸多技能与典籍者集于京师,其人数甚夥。其中本草与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并陈,从语义关系看,属并列关系。这里史篇一般认为是史籀篇的省称,其他很显然是类别名,指某一领域知识或技能。“本草”应与史篇同为典籍名,还是某一类别名,仅以此则尚难定论。材料出自楼护传,言及其家世背景与早年经历。楼护出身世医之家,这符合中国古代职业家族世袭的传统,他曾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这里“言”当释为“字”,显然此中本草与医经、方术属并列关系。医经当为汉书艺文志方

28、技略中之一类,方术也与“数术”有极大关联。医经、方术作为类名,是知识或技能的类别,本草当亦如此。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世医之家,医学相关技能与有关记录文书、典籍均为承继的重要内容,而此中本草所涉文字记载当数量不菲,其属文书记录,抑或古书典籍?如与材料齐观,则二者所涉问题当一致。实际,汉书艺文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揭示这一问题的答案。(三)汉书艺文志未收“本草”辨汉书艺文志(后简称汉志)大致反映了西汉时期存世典籍的基本状貌,其文本基础源自刘向、刘歆父子图书整理的成果。据汉书成帝纪载:“(河平三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祕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11310河平三年(公元前 24 年),自此始至绥和元年

29、(公元前 8 年)刘向去世,这一工作一直延续,后向子歆“卒父业”,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 6 年)成七略17。汉志即在七略基a汉书楼护传言:“是时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第 3707 页)汉书成帝纪载:(河平二年)“夏六月,封舅谭、商、立、根、逢时皆为列侯。”(第 310 页)河平二年为公元前 27 年,王莽建新朝则在公元 9 年,故楼护活动之时代可知也。b作为官职的“待诏”,涉及待诏的性质,研究者多有分歧,本文非专论,不做分析。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39

30、础上“删其要”而成,故汉志反映的是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校中祕书之状貌。但实际涉猎图书范围不限于中祕,留存至今的诸书叙录可以明显看到,刘向校书实际囊括“中外”。中,即中祕之书;外,则为太史书、太常书,及长社尉臣参、臣向、大中大夫卜圭、臣富参、射声校尉立及民间书等18。有关汉志是否漏载当时存世典籍的问题,学界早有公论。余嘉锡先生在古书通例中专设“诸史经籍志皆有不著录之书”一节,有言:“七略及汉志,皆有不著录之书也。”并列举王应麟、章炳麟、顾实之考辨2190-193。刘向父子整理图书与上文“本草”一词见世,处同一时期,而查汉志方技略中未有“本草”类,那么是本草类古书尚未见于朝廷与民间,未问世,还是

31、已问世却失载于汉书之中?汉志未收载图书基于以下三种情况:一则“民间所有,祕府未收也”;二则“国家法则,专官典守,不入校雠也”;三则“前汉末年人著作,未入中祕者,七略不收,汉书亦遂不补也”2190-191。所谓“国家法则,专官典守”当指“礼仪律令”,显然作为医药类的神农本草经不属于第二种情况。以下就第一、第三两种情况略作考辨。首先,民间藏本草书,未入祕府,可能性极小。秦汉之际图书聚散兴废变迁甚剧,尤其秦之焚书影响颇大,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去19,故医学几无波及。汉兴,惠帝四年(公元前 191 年)除挟书律,至武帝时,“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

32、、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祕室之府”20。又成帝时,令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此等规模之访书、求书运动,如真有本草之书,中祕岂能不藏,怎能无一丝线索,未见一处著录?此其一。在西汉官职体系中太常与少府下均设“太医”,为属官。“太常之太医,主治百官之病,少府之太医,则主治宫廷之病。”1485-100,184-185居延汉简中存关于少府藏经验方并传布郡国之简:“永元四年闰月丙子朔乙酉,太医令遂、丞裦下少府中常方,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a足见医官衙署内存有一定数量的实用医学文献。又汉志提及,刘向校中祕书多人参与,其中“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侍医,颜师古注:“天子之医也。”113074当为太医

33、属员,则李柱国应知少府所藏医学文献,亦对当时医学书籍情况十分熟悉。若当时已有本草典籍,岂有不知之理,岂能不纳入整理之范围?此其二。由于职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对文化基础的要求,医学知识的生成与记录在秦汉及前代只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知识的获取也只能依靠医学教育、实践和文本的交流得以实现。中国古代早期医学的传承有官方和民间两种途径。周礼天官宰冢下,述医师的职掌、分诊类别与考核评级,所言为官方医家执医制度21。汉志方技类小序中则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111780这表明了医学在官方的地位。目前虽无早期官方医学教育可征考之文献,但按一般逻辑,其制度本身应包含教育的内容。民间医家的师徒传授

34、记录相对易得,史记有扁鹊、仓公之事,虽扁鹊并非实有22,但基于接受逻辑,师徒传承教育现实的真实性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前文载楼护世医之家事,其学医的民间家传也是确凿无疑的,而早期官方与民间医学的流动确实存在,既包括人员也包括相关文献与知识,传世文献与近年出土文献的研究足以证明。若当时民间藏有本草典籍,则应为医家所了解,尤其像与刘向、刘歆父子同时代的楼护,阅读过本草相关文献,亦在朝廷任过高官,不可能对当时国家图书整理工作中未收本草一事毫不理会。此其三。综上,则“民间所有,祕府未收”的情况当不存在。其次,西汉末年人所撰,未入中祕,此中所言无本草类书。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于西汉后期,同时代所撰之书尚未入中

35、祕,故未见于七略,未载于汉志。这类典籍既问世于后,当为西汉末及后世人所目见,为相关著作所著录、提及,如扬雄、王莽等之撰著。a参见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壹。太医令“遂”字,从劳榦先生释文,见劳榦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 年,第 107 页)。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40若本草类书有所出,当为世人所关注,其文本必有较广之传播,其体例、内容也当有相对较完整的呈现,异本较少,而据目前文献所显示,绝非如此。后世所见本草著作,不仅书名未定,作者未题,而且异

36、本丛出,内容、体例千差万别。由此可知,所谓“前汉末年人著作,未入中祕者”,其中绝无本草典籍。要之,汉志未载本草,非其存世而未收,而是当时本草类典籍尚未问世。虽然“本草”一名已经出现,且相关文献、记录已为楼护之徒所见,但其性质恐为长期医学实践所积累之日常文书、档案,绝非书籍,而真正意义上的本草典籍要到东汉方才问世。三、汉末魏晋南北朝本草类图书的勃兴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约于汉末三国,本草著作开始为世人所提及,由此至两晋南北朝,不仅所谓本草 神农本草等书名频见于各类著作,而且有明确作者的本草著作和本草注本大量涌现。(一)本草典籍的出现学界一般认为现存最早记载本草,并加以引用、著录的文献有二。其一,东汉

37、樊光尔雅注,存毛诗正义中,共二则。一则,毛诗正义曰:释草云“莞,苻蓠”;某氏曰“本草云:白蒲一名苻蓠,楚谓之莞蒲”。二则,尔雅释草:“苕,陵苕。”毛诗正义:某氏曰“本草云:陵莳,一名陵苕”23805,1107。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尔雅樊氏注亦有考辨辑录24200。其二,太平御览卷八六五载:“本草经曰:卤盐,一名寒石,味苦。戎盐,主明目。大盐,一名胡盐。”后小字注“吕氏春秋曰:本草云,戎盐,一名胡盐”25。实际这三则材料的可靠性均待商榷。毛诗正义存“尔雅注”二则皆言“某氏曰”,马国翰据臧庸拜经日记“唐人义疏引某氏尔雅注,即樊光也”24196,认定樊光引本草注尔雅。但马国翰在 尔雅樊氏注序中又言:

38、“释文云:沈璇疑非光注。然则称某氏者,其缺疑之义乎?”24196足见“某氏”是否为樊光尚有争议。樊光,京兆人,后汉中散大夫26。如二则“尔雅注”为其所书,则东汉时本草一书即已出现。可备一说。太平御览一则,注引吕氏春秋,后世一般以为乃高诱注文之佚文27,若果如此,则高诱注吕氏春秋已参考本草,则本草典籍至迟于东汉末年已出现。今本吕氏春秋高诱注中未见此句,其是否为高诱注文无法确考,王利器先生认为,“盖 吴氏本草 之误,吴氏讹为吕氏,转写者辄臆加春秋二字耳。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梁有吴普本草六卷,亡。今有清人辑本。”28查太平御览卷九七三“郁”、卷八二五“蚕”均载吴氏本草条目,然题为“吕氏本草”,恰可

39、为王利器先生之说提供佐证,足见太平御览一则不足以说明东汉末已见本草。比较确切的有关本草的记载始于三国。毛诗正义引三国孙炎尔雅注。正义曰:释草云“蘦,大苦。孙炎曰:本草云:蘦,今甘草是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其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23195。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尔雅孙氏注亦辑入。另外,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谷有蓷”条、“硕鼠”条亦引本草条目。综上,宽泛而言,本草一书早则于东汉末年,至迟于三国时期就已出现。以此推断,本草书当初见于东汉。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所谓本草一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为后世所称引,但称谓似不固定,相像或相关的名称有“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经”“

40、神农本草经”,参见表 1。探其缘由,一方面恐源自古代书籍名称并不固定,称引也无一定之规,往往在约定俗成之下a较为随意;另一方面,恐其所指书籍并不唯一,当存“同名异书”或“同书异本”的现象,后文还将提及。a所谓约定俗成,一方面指各种称谓具体所指书籍于当时人都明了,另一方面也指当时随意、无规则称引书籍名称的一种习惯。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41表 1汉两晋南北朝与神农本草经相关著作题名及被引用情况序号 朝代引用著作被引用本草书题名1东汉尔雅樊氏注本草2三国尔雅孙氏注本草3三

41、国吴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本草4西晋蜀都赋刘逵注神农本草经5西晋针灸甲乙经序神农本草6西晋帝王世纪神农本草7西晋博物志神农经神农本草8西晋佛说柰女耆域因缘经本草经9东晋肘后备急方本草10南朝宋小品方本草11北魏水经注神农本草12南朝梁玉篇本草13南朝梁诗义疏本草14南朝梁七录神农本草,三卷15南朝梁神农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16南朝梁宋书本草自东汉末年至北宋的 700 余年,神农本草经的状貌如何,目前很难考辨。一则这一时期的本草书籍全部亡佚,部分存世残卷,无法窥其全豹;二则宋类书太平御览所收本草书籍佚文情况复杂,无法确证条文年代,佚文归属典籍及体例的真实情况等。千卷太平御览蔚为大观,大量引文直接源自

42、前代类书皇览 修文殿御览 文思博要 艺文类聚等,其中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编撰中引文又多有删减与改写,引用书名提法也不一29383-411,445-458;同时刊刻中亦存有讹误,虽其所收本草条文确有学术研究之价值,但对其考辨应持谨慎之态度,尽量避免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学界一般认为,亡佚的神农本草经所存残文多保留在太平御览中。太平御览目前存世较早刊本有宋闽刻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及京都东福寺藏29111-122。详查该书,抛开明显有别的其他著作,与神农本草经相涉者有本草 神农本草 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4 种a,收药物条文共 259 条b。依药物名称排比这些条文,其中重复

43、著录者有 13 种c,详见表 2。重复著录条文文辞无完全相同者,因此存在条文来源不同的可能。但作为类书,太平御览著录的内容或为摘引,抑或“得意忘言”,即便出处、内容一致,用词存在差异也实属正常。不过,如果内容差异较大,甚至毫不关涉,则另当别论。a另有神农经一种,其内容与本草医药有关,但是否为神农本草经相关著作,不可知,存疑待考。b初步捜检 259 条,其中本草20 条,神农本草9 条,本草经226 条,神农本草经3 条,神农本草注1 条。c其中卤盐、戎盐、大盐归为一种。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

44、Vol.18 No.5442表 2 太平御览收本草书异文条目与新修本草 大观本草对照表序号药名正文所在卷次1枭桃本草曰:枭桃,在树不落者,杀百鬼也。卷八八四本草经曰:枭桃,在树不落,杀鬼。卷九六七新修本草:桃枭,煞百鬼精物,味苦,微温,主中恶,腹痛,煞精魅,五毒不详。一名桃奴。实着树不落,实中者,正月采之。卷十七,果部下品大观:桃枭,微温,主杀百鬼精物。卷二十三,核桃仁2石蜜本草经曰:石蜜,一名饴。卷八五七本草经曰:石蜜,一名石饴,味甘平,生山谷。治心邪,安五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久服,轻身不老。生武都。卷九八八新修本草:石蜜,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练

45、沙糖,为之作饼块,黄白色。卷十七,果部中品大观: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卷二十3玉泉本草经曰:玉泉,一名玉醴。临死服五斤,色不变。卷八五本草经曰:玉泉,一名玉澧,味甘平。生山谷。治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长肌肉。久服,能忍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生蓝田。卷九八八大观:玉泉,味甘平,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礼。卷三4卤盐(戎盐、大盐)本草经曰:卤盐,一名寒石,味苦。戎盐,主明目。大盐,一名胡盐。吕氏春秋曰:本草云:“戎盐

46、,一名胡盐。”卷八六五本草经曰:卤咸,一名寒石,味苦。治大热、消渴、狂烦。戎盐,主明目益气,去毒虫。大盐,一名胡盐,令人吐,主肠胃结热。卷九八八新修本草:卤咸,味苦咸,寒,无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吐下蛊毒,柔肌肤。去五藏腹胃留热结气,心下坚,食已呕逆喘满,明目目痛。生河东盐池。大盐,令人吐。生邯郸及河东池泽。味甘寒,无毒。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病。戎盐,主明目、目痛,益气,监肌骨,去毒虫。味咸寒,无毒。疗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及酒泉禄福城东南。海,赤,十月采。卷五,玉石部下品大观:戎盐,主明目,目痛,益气,紧肌骨,去毒蛊。卷五大观:大盐,令人吐。卷

47、五大观:卤咸,味苦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虫毒,柔肌肤。卷五5麻蕡、麻子本草经曰:麻子,味甘,无毒,主补中益气,令人肥健。卷八四一本草经曰:麻蕡,一名麻勃,味平辛。生川谷。治七伤,利五藏,下血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麻子,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生太山。卷九九五中 医 药 文 化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23 年 10 月第 18 卷第 5 期Oct.,2023Vol.18 No.5443序号药名正文所在卷次新修本草:麻蕡,味辛平,有毒。主七伤,利五藏,下血寒气,破积,心瘴,除散脓。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一名麻勃,此麻花上勃勃

48、者,七月七日采,良。麻子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疗中风汁出,遂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长发可为沐药。久服神仙。九月采,入出中者贼人。生太山川谷。卷十九,米等部上品大观:麻蕡,味辛平,主五劳七伤,利五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一名麻勃。麻子,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卷二四6陵苕诗义疏曰:本草曰:“陵苕,一名陵时,一名鼠毛,似王刍。生下湿水。七月、八月花紫,似今紫草,可以染帛。煮沐头发,即黑。叶青如蓝,而多花。”卷一本草经曰:陵若,生下湿水中,七八月花。花紫,似金紫草,可以染帛。煮沐头发,即黑。卷九九六本草经曰:紫威,一名芙华,一名陵苕

49、。味咸,微寒,无毒,生川谷,治妇人乳余疾,崩癥血寒热养胎。生西海。卷九九二证类本草:紫葳,味酸微寒,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闲寒热,羸瘦,养胎。刘甲本,卷十三a7辛夷本草经曰:辛夷,一名辛引,一名侯桃,一名房木。卷九六神农本草曰:辛夷,生汉中,魏兴凉州川谷中。其树似杜仲树,高一丈余,子似冬桃而小。大观:辛夷,味辛温,主五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久服下气轻身增年耐老。一名辛矧,一名侯桃,一名房木。卷十二8石流黄本草经曰:石流黄,味酸,生谷中,治妇人阴蚀、疽痔,能作金银物,生东海。卷九八七本草经曰:石流黄,青白色,主益肝气,明目。新修本草:石流黄,味酸温,大热,有毒,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

50、,坚筋,头秃,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欬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疮、心血,煞疥虫。能化金铜银铁奇物。生东海牧阳山谷中,及大山,及河西。樊石也。液。卷四,玉石部中品大观:石硫黄,味酸温,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铜银铁奇物。卷四9合欢本草经曰:合欢,味甜平,生川谷,安五脏,和心气,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生益州。卷九六神农本草曰:合欢,生豫州河内川谷,其树似狗骨树。大观: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卷十三10海藻本草曰:海藻,一名海罗。生东海中,或生河泽。茎似乱发。卷一本草经曰:海藻着颈下,破散结。卷九九二大观:海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