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财经”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财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1158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财经”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财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财经”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财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财经”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财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11陕西教育(高教)引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信息技术浪潮以及新产业革命对产业结构、行业形态、人类行为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对财经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新财经”教育将新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财经教学中,用全新的理念、模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是新文科和新工科在高校财经教育上的具体融合和实践,其需要人才具备跨界融合技能与数字思维。新财经教育应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财经人才,其具备专业“跨学科”、素质教育全方位、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师角色多样化、产教融合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社会化的特征。此外,实施新财经教育改革需要从数字思维、专业结构

2、、教师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形态、质量改进等六个方面着手,围绕“新财经”人才宏观思维、计算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构建“专业+科技+数学”复合型课程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以传统财经课程为主,课程设置缺乏高阶性和创新性。本文将在“新财经”视角下,通过对新财经人才需求及地方财经类高校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对新财经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及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新财经”视角对课程建设的新要求1.加强思想意识建设,把握“新财经”课程建设的内涵“新财经”教育对传统财经教育而言,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财经教育。“新财经”教育课程的建设应能涵盖新业态、新产业、

3、新商业模式相关的知识及能力。优化重构课程体系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重构课程体系需以“新财经”人才素质能力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引入核心竞争力观念,建立融入新技术内容的全新课程体系。2.注重学科和专业的交叉融合“新财经”建设应对传统财经类专业进行跨学科和产教融合。高校需要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使教师队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教学能力,能够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具备综合性运用多学科工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新课程建设方式,推动“课程、教材、教改”一体化教材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的课程建设忽略了教材

4、及教改在建课过程中的重要性,“新财经”教育应重视“课程、教材、教改”一体化建设。基于课程目标,选择适用于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教材,使其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求。在教学改革中,“新财经”教育应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借助在线平台构建翻转课堂,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课前、课中、课下贯通,并将教学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财经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教材、教改”一体化建设。高校财经课程体系设置现状1.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教学内容较传统目前,陕西省多数高校在财经专业开设方面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较多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素养提升才是能力发展的关键。由于财经工

5、作要求严谨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财经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打好知识技能基础,更要具备职业精神,因为这才是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的有力支撑。职业精神包括廉洁的道德操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肃缜密的工作态度,也包括对资料、信息、数据所表现出的敏锐性、思考力,更包括面对复杂经济情况如何应对的胆识摘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新,同时也带来了以科学技术为引领的新的产业革命。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财经学科也逐渐重视新技术的应用,财经与科技以及其他学科的融合越发多样和深入,实践证明,“新财经”教育更契合新经济的发展需求。转变教育思想,是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以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为重点和依托

6、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为社会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新财经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目前高校财经课程设置现状,找出原因与不足。从顶层设计出发,借鉴型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思路,通过拓宽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口径,提出新财经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和目标以及新财经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路径。关键词新财经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基金项目:西安欧亚学院2018年校级重点课程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KC017);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21Q067)。田 真朱 晨“新财经”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财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412023-11陕西教育(

7、高教)和毅力,这些构成了“新财经”人才应具备的品质。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多偏重理性教育,知识传授占据了绝大部分。从课程设计看,专业类为主的核心课程设置占据了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对于综合能力及素养提升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缺乏大数据或者计算机类的课程。此外,许多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实训基地建设,缺乏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课程,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活动的经验支撑。2.新技术的冲击影响传统财经专业课程的设置目前,财经类高校的教育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体系、培养模式等均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在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现代科技取代了财经岗位基础

8、职能,传统财经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少,企业需要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服务。企业是高校财经专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面对高校教学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要更深一步挖掘企业需求与高校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脉络,注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产学教研一体化。“新财经”视角下影响高校财经课程体系变革的因素1.高校数智化财经教育理念意识较薄弱信息经济数字化时代,资源的整合和组织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使得拥有知识复合能力、能够进行跨界融合沟通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行业新需求。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晚于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大量的财经人才不适用于企业岗位多元化需求,“新财经”教育

9、就是在新技术变革下对社会需求变化作出的主动回应。2.传统的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较落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只有形成完备的专业知识和结构体系,才能被称为专门人才培养。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越来越走向整合,未来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结构是“T”或“”型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即在广博基础上的专精。与工科型人才培养架构相比较,财经专业的设置相对落后,大多数院校专业未进行交叉融合。在教育模式上,人才培养模式多限于校内培养,缺乏校外实践以及对商业和企业的认知,导致高校财经毕业生难以适应数字经济下的岗位需求,实践能力不足。3.知识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践脱节目前,高校在财经专业开设方面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较

10、多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财经工作讲究严谨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财经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理性出发打好知识技能基础,更需要具备综合素养,有了这些素养才能保证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这些素养除了廉洁的道德操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肃缜密的工作态度外,还包括对资料、信息、数据所表现出的敏锐性、思考力,以及面对复杂经济情况如何应对的胆识和毅力。但高校在培养财经人才过程中,知识体系及课程内容涉及财经本专业知识较多,计算机及数字技术、经济类课程的设置以基础理论为主,缺乏市场应用导向,导致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较为单一,适应性不强。“新财经”视角下财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1

11、.强化高校“新财经”教育理念,构建“新财经”专业课程目标围绕“新财经”背景下的财经人才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适当扩大专业领域,借鉴较为成熟的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一些高校在财经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构建本专业+专业领域(近、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财经”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课程体系设置出发,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目标和情感目标为核心,改变传统的财经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知识分割过细、学科联系不紧密的情况,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复合型”课程平台群,培养“本专业+专业领域”人才。图1“新财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新财经”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应与“新财经”建设

12、以及社会需求相契合。课程培养目标要从人才需求出发,依据应用型高校学科分布特点,借助学校理工、管工相结合的平台的优势,构建会计、审计与金融、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融入新技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数字技术、适应经济发展的财经专业复合型人才。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因材施教设置课程内容高校财经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新经济、新模式以及“新财经”的需求,努力搭建科研产学服务平台,服务人才培养。传统的财经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以财务本身技能为主,专业延伸方面多涉及税审,其内容难以满足目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未来,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实施本专业+近邻专业,如会计+审

13、计、会计+金融等,或是本专业+其他专业的模式,如会计+法务、会计+环境科学、会计+计算机、会计+工程管理等。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要注重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教学内容的革新。改造原有课程、开发新课程,融入个性化发展课程,进而推进财经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型财经人才同样强调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包括复杂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职业道德、可持续竞争与终身学习能力、高阶思维、开阔视野、专业知识运用、交叉融合能力等。同时,要注重在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纵深,使人才更加适应和满足智能化时代对个体能力的要求。计算机或其他学科、社会科学、新文科以及“新财经”之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在另一个学科

14、中进行应用,而是在高阶思维认知、教学理念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能力需求出发,将相关学科知识在根源层面和课程体系上进行重塑,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之间422023-11陕西教育(高教)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围绕能力素质要求,形成突出应用财经特色、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对应素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由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三部分构成,专业能力又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素质课程群具有学科融合性,注重综合素质与计算思维能力的协调培养;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群具有系统性,注重知识储备

15、和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应具有方法性,注重专业学科交叉性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课程群具有开放性,注重学生素质和个性化培养。四个课程群紧密结合、有效衔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构造,为“新财经”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3.全方位保障课程内容的实施(1)外部资源保障高校培养跨学科人才,不仅需要从培养目标开始升级与转变,高校还需利用自身及外界优势,配套教学设施和教学场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渠道、多途径培养“新财经”人才。通过构建学科综合环境、实践创新环境、对外开放环境,实现“新财经”教育。在具体做法上,高校可以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发展“2+2”“3+1

16、”等模式,探索学习机制,或与企事业等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机制,如开展订单式财经人才培养。同时,根据行业领域的不同推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联合开展办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复合型财经人才。同时,联合校外实践基地输送学生接受专业技术学习,让学生的能力紧跟社会发展。(2)教学方法和措施保障基于知识传授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教师在课程讲授方面可以采用情景式、项目制等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要注重跨学科人才的教学目标,重塑教学内容,融入跨学科知识思维。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传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能够吸引学生,提升其综合能力,又彰显活力和效率。

17、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既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又可以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思维应变能力、专业分析能力。此外,在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推进“智能+教育”,解决实验条件不具备或者运行困难等问题。(3)运用数字化“新财经”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制的系统阐述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学习理论及技能知识的主要认知材料。教材的编写或选用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学科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和发展能力。“新财经”教材的建设应体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国内外财经行业最新的演进态势、研究成果、业务实践和准则规制,对原有的

18、传统结构、内容和实例进行调整与改进,保持教材新颖性的同时体现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性,使其不仅能够系统阐述“新财经”理论知识和工作流程,也能拓展数字化时代财经专业的逻辑及应用程序,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财经的本质,把握财经工作的内在原理及发展的基本规律。4.创新财经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考评结合(1)强化过程性考核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财经学科的特征,在教学改革中,应强化过程性考核,注重考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模块进行教学,通过案例讨论、分组辩论、作业报告等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将考评的重点聚焦在整个教学过程上,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动态管控,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写作、资料查阅及筛选

19、。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训练以及任务型的作业汇报,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及沟通表达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培养目标。(2)引入校外导师评价“新财经”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具体培养模式下,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项目式学习为驱动,学生分组完成具体情境下的实践任务,任务的布置及引导由校外导师进行,学生任务完成后,由校外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引入外界评价,能够让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业务的逻辑,反思自身知识运用的不足,掌握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学习、自我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课程评价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结语高校在“新

20、财经”人才培养方面应抓住机遇,认真分析影响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壮大跨学科师资队伍,搭建全方位的课程保障体系,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此促进复合型财经人才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需求。本文研究拓展了“新财经”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提出了构建“新财经”课程体系的思路,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何打通跨学科专业以及构建跨学科联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何引进和拓宽教学资源等。后期研究将围绕具体方案的实施及可行性进行论证,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参考文献:1陈益刚,白宇,陈信朋.中国财经高等教育百年历

21、程回顾与一流之路展望J.高等教育评论,2019(2):57-77.2王国成.计算社会科学:融合创新与引领未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3):5-9.3王重润.新文科背景下新财经教育改革路径及案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57-62.4卓志.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财经”教育创新发展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82-89+143.5高星,申旭光,梁倩,等.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专业供需矛盾与“新财经”建设研究J.财富时代,2021(3):123-124.6彭青.“新财经”建设: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5):82-87.(田真、朱晨:西安欧亚学院)4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