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 期 ()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其应对冯涛,董嘉昌,李佳霖(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摘要:以 、文言一心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与决策式人工智能不同的特征及功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更加显著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驱动效应、生产效率提升效应、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等赋能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冲击、市场垄断问题、国家安全风险和信息失
2、真现象等深层风险,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在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的同时积极防范负面冲击,引导其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冯涛,男,陕西蓝田人,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深刻改变全球格局并蕴藏着大国崛起的历史性机遇。世纪 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产生出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一跃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世纪上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国、德国
3、以及苏联等国家成为新的工业化强国。世纪 年代左右电子和信息革命起步,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奠定主导国际经贸秩序的超级大国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发展,全球各国正积极抢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年底,由 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 (,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中文名是“聊天 ”)横空出世,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向了崭新的阶段。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底层技术,人工智能通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内在逻辑进行模拟,实现了人类智慧的内涵式发展,被誉为数字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而 展示出的颠覆性创新技术被视为人工智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迈入了内容生成式阶段。
4、由于具有对自然语言惊第 卷冯涛 等: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其应对 人的理解力和内容生成能力,可以实现像“真正的人类”一样处理复杂的场景任务。年月,百度也紧随其后正式推出我国首款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文言一心,它能够应用于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等使用场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更快速、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人类社会,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 、文言一心等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
5、进以及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为此,本文拟考察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及功能,分析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效应,探讨这类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基于 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与功能 世纪 年代,伴随早期神经网络、数字信号等科学研究取得进展,多学科研究共同支撑起构建电子大脑的可能性。控制论将工程科学、神经科学、生物科学等多领域系统联系,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使电子大脑实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早期人工智能研究开始兴起。年生成式人工智能 模型问世,年谷歌大脑()团队提出了 架构并不断拓展模型参数,直到 年 诞生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走向
6、成熟 。全称“”,是由美国开放 公司推出的一款以大型语言模型为基础的人机对话应用程序。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于 架构,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捕捉语言字符之间的联系进而识别各种任务信息,通过调整输入和输出语言种类来生成用户所需的内容。不同于静态的数据库和语料库,具备强大的内容生成和交互功能。每一次与用户之间的交谈和互动都会让自身参数得到学习、调试和成长,实现下一次输出内容的优化。利用自身独特的算法优势不断感知用户“需求”变化,交谈对话越多、提出的要求越复杂越有利于实现性能的优化。在诞生后短短半年的时间 已经迭代发展至第四代,相较于第一代实现了性能的较大提升(见表 )。表 的性能变化和迭代特征名称
7、性能特征 根据特定任务数据更新权重参数,在无监督训练大型语言模型基础上,根据经典自然语言模型有监督地微调模型 通过无监督训练完成有监督的语言任务,在训练过程中持续扩大参数和数据规模 改变无示例的处理方式,在训练过程中提供少量的示例引导,增加模型对不同语言任务的适应能力 增加问答表现的用户反馈机制,根据不同语言任务的提示引导反馈强化模型给出任务区分的奖励值,增加模型在多语言任务处理上的人性化表现 增加图像输入功能,实现语言到多模态的连通,支持完成各种“图像 语言”任务,同时可以利用图像数据增强模型的语言能力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对数据集和语料库的静态分析,辅助人们在特定事项上进行决策和判断,比
8、如机器翻译、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随着神经网络、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关联技术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从决策式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在底层算法和训练机制的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持下,所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在所有知识领域生成有逻辑的对话文本,在适应复杂任务和人机互动方面具备强大功能。基于大数据与神经网络算法,不仅可以与用户进行交流互动,还能够识别复杂的任务信息,独立执行文本创作、资料整理以及程序编写等一系列任务,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迈向广泛使用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应用于写作、编程、绘画、研发等诸多领域。例如,公司开发的 和 公司
9、提供的 擅长绘画创作,可以根据文本提示创建高质量的图像和艺术作品;擅长各种写作任务,可以根据输入信息推荐素材、分类文档、自动回答等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准确度;印象笔记在自行研发的轻量化大语言模型大象 基础上推出的印象 产品,提供用户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多场景下的智能化分析与处理智能服务;百度开发的文言一心产品具备文本、图片、音乐和影片的多模态生成能力,开发出智能办公、智能编程、智能教育等多个应用场景。通过参与到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中,形成人类自身经验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交互对接,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符合通用目的性质技术的主要特征,即普遍适用性、进步性和创
10、新孕育性。普遍适用性体现为 作为信息技术工具可以被广泛应用在产业端和消费端的不同领域,使用者通过提示词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引导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内容信息。进步性体现为 算法模型具有持续优化能力,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任务场景并在较大程度上替代人脑的工作内容。创新孕育性体现为 对相关应用技术创新发挥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应用部门的研发效率,加快全社会科技创新的速度。此外,较之于前一代电子和信息技术革命所诞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等通用目的技术,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表现出特有的社会性、互动性和多模性等特点,彰显出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的新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解放重复脑力工作及机械工业系统的潜力,可以通过嵌入各类软
11、件、程序和工具,大规模推广应用到更多领域、行业、工种、岗位和场景。它既包括传媒、咨询、广告、娱乐、游戏等设计型行业,也可以应用到医疗、金融、制造等内容型行业,还可以嵌入于医疗、金融、制造等技术性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影响潜力巨大。以生物医药为例,英矽智能将科研文献里的药物靶点、化合物结构等信息输入到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让平台通过机器学习自主发现药物靶点、设计并合成小分子化合物,研发的药物在分子结构上较之于科研人员设计的药物更富有创造性。关键技术突破将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工业革命以来的机器化、电气化、信息化成功推动了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演进也必将成
12、为推动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契机。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秉持科学客观的发展理念,兼顾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平衡,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效率以确保经济平稳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兼顾好发展整体性、全局性、平衡性,把握好包容性、和谐性、均衡性,以化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快速、持续迭代发展推动更多产品不断问世,向经济社会活动各领域应用和渗透。伴随新一代人工智
13、能产品的广泛使用,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推动各领域颠覆性变革的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自我更新和迭代的能力,全球经济发展将迈入以人工智能第 卷冯涛 等: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其应对 内容生产为基础、信息自组织为特征的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人群可以利用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探索和应用。不仅如此,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衍生出更多更新的应用场景、商业逻辑、产业范式,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和价值创造方式,甚至可以重构全球商业秩序与产业结构。必须充分认识到以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
14、的机遇与挑战,完善政策引导与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不同于决策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内容生成和人机交互功能,在释放创新潜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依托其快速迭代能力和作为底层技术的普适特点,在改变生产方式、释放生产能力、调整生产关系方面具有颠覆式影响。高质量发展阶段,依靠传统要素大规模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夯实经济增长基础、推动增长动能转换是我国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充分挖掘增长潜力、提升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顺利转换。其一,需要大力推动创
15、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来释放新动能。其二,需要破除现阶段要素流动壁垒、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突破传统生产关系下资源约束和增长极限,提升经济效率。其三,在提高经济效率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加强产业分工和协作、重构产业结构和组织形态,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以筑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创新驱动效应、生产效率提升效应、产业转型升级效应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赋能效应。(一)产生的创新驱动效应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引发科技创新范式变革,为实现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驱动力。迭代发展不仅意味着人
16、工智能领域技术更新加快,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驱动整个科技创新领域产生场景变革和范式转变,大大提升科技创新的速度。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在给定技术可能性边界条件下发现一种可能的要素组合方式以实现相同成本下更高的产出,其实现机制在于不断尝试错误,试错机会越多意味着发现新技术的可能性也越大。早期阶段科技创新领域的试错主要凭借经验,成功几率较低、试错成本较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科研手段的规范,科技创新领域的变革主要通过实验室中的控制实验完成,创新活动的科学性和科技创新的效率得以极大提升。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依靠机器算法进行科研探索成为可能,人类不再是科技创新的唯一主体。机器算法不仅可以辅助人类提升科研能
17、力,而且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实现对知识要素的重新组合,自主完成科研探索、自发拓展研究边界。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凭借其智慧、高效、互动的信息整合、处置、生成能力以及较低的试错成本,改变科技创新的传统范式,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挖掘科技创新潜力,释放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优势还在于其多模性和知识获取的完备性。传统上,人们基于既有的知识对生产要素组合进行探索时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正是如此,在早期的内生增长文献中,技术创新被视为既有知识的函数。随着现代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物质资本都表现出极强的专用性特征,科研人员的
18、专业能力也大多集中在某个特定领域。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由于具备多模态生产功能,可以利用全球网络公开数据开展内容生产,通过获取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实现跨模态的科研探索,为人类创新性、深度思考各种问题提供基础性材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降低科技创新活动对专业性的要求,使得具备特殊才能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事高质量的内容创新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积极性并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同时,等的迭代发展还有利于固化专业的知识和智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类知识、智慧难以遗传的问题,提高人类知识进步的速度。通过赋能已有创新路径、挖掘潜在创新机会,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将释放创新活
19、力,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二)发挥的生产效率提升效应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重要的生成要素进入生产活动,高效利用数据资源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随着 逐步实现大规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备的强大信息获取和内容生产能力将加快数据要素的积累、转化和使用。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数据要素可以大量渗透于内容创新过程,打破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结合的时空限制,同时帮助企业延伸产业链以及实现跨界发展。数据要素能够克服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缺陷,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效率曲线外移。利用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巨大价值和潜能。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伴随着要素市
20、场分割问题,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要素错配现象。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经济活动中的决策信息,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突破空间限制,从而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协调失灵所导致的要素错配现象,促进效率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之,在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支持下,生产活动将突破传统的资源约束和增长极限,有利于实现效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有望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鲍莫尔成本病”问题,促进传统服务部门实现与工业部门类似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鲍莫尔成本病”是指由于服务业效率水平过低,服务业规模扩张会造成生产效率下降的现象。由于服务行业中的多数服务产品具有不可
21、贸易性,在传统供给方式下很难通过扩大生产显著降低成本并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改善。例如,教育领域中,利用 等辅助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教学环境、调整适配的教学内容并持续获取学习反馈、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质量和效率大大提升。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和网络教育渠道,教育教学具备了大规模开展的可能性,使成本得以有效降低、生产率可以迅速提高。而在医疗领域中,等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记录病情、生成病例,还能够提供相关资料、辅助诊断病情,而且可以提供相应的就诊支持和用药建议,使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大幅提升。通过提升服务业效率,减少“鲍莫尔成本病”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2、,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并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效应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引发产业组织形态变迁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演进,协同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通过终端设备的广泛连接、海量数据的存储积累、算力规模的指数级增长,驱动产业变革并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具备信息化、智慧化、自动化特征的工具,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有望通过各类平台实现全面应用赋能多领域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技术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加快产业组织平台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促进形成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组织模式,实现要素资源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有效动员。生
23、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将大大降低平台型组织的运营成本,提升平台型产业组织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汇聚功能,推动产业组织关系从线性竞争向生态共赢转变。此外,等具有强大交互能力第 卷冯涛 等: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其应对 以支持企业及时获取用户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改善产品供给,有利于形成更为高效的组织方式、更加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促进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持续发展。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加快工业智能化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支撑新经济发展。一方面,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工业智能化转型,有效提升产能。工业智能化系统容错率较低,转型时面临着工业设计等关键环节步骤繁多、耗
24、费巨大、流程复杂的挑战,任何环节的微小错误都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巨大损失和资源浪费。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思路迅速生成多套选择方案,并提供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配套服务。通过 等支持下的技术应用和流程再造,能够有效促进工业智能化研发生产,推动工业特别是高、精、尖行业产能的有效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可以提升虚拟世界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产生集聚效应、激发新经济活力。等快速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基于通用智能和基础平台的特性与更多产业形成紧密联系,提高新产业新业态的虚拟空间集聚水平。伴随着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
25、技术的迭代发展,产业分工演进和协作发展的态势将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和组织形态也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这有助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三、等生成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发的深层风险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在带来生产力提升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同时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冲击劳动力市场、引发市场垄断、造成国家安全风险和加剧信息失真问题等,引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风险。较之于传统人工智能更具有自动化、生成式、自发性特征,可以实现快速迭代并且迅速扩展应用于方方面面。一旦无法实现有效监管和科学引导,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可能加剧发展中短板领域面
26、对的问题,使经济偏离高质量发展目标。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面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必然和战略选择。在 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重视算法日益复杂化、智能化、自主化所引发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充分关注 可能诱发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化解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冲击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并对就业、收入分配产生显著影响。与以往的决策式人工智能不同,不但能替代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而且由于具备较强的自动输入、自主学习、自发输出的能力,可能对劳
27、动力市场带来新一轮冲击。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信息输出基于已有的数据集和语料库,一旦特定社会群体无法输入数据或者数据输入不足,就会由于“大数据集”的不完备性而被算法先天性地排斥出数字空间。在这一背景下,的应用会加剧劳动力市场上收入和机会不均衡,引发劳动力市场持续向技术偏向型方向转变。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成熟并向其他行业渗透,工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将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未来,不仅工业领域的就业岗位可能更大程度地被嵌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所取代,客服、导游、翻译等传统服务业也随着 等发展而面临巨大的就业问题。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预计 年全球经济体发放薪酬的工作中可自动化的工作大约涉及 亿员
28、工及 兆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元薪酬,其中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体力劳动、资料处理等岗位最易受到影响,多见于制造业、餐饮业及零售贸易。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结构性冲击,导致劳动力市场摩擦、引发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下降,还会加剧实现协调、共享目标的挑战,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引发的市场垄断问题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具有颠覆性特征的技术变革,具有前期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并承担较高的探索成本,这类研发活动往往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或者获得巨头支持的科技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而一旦技术成熟,这些企业自然就获得了市场垄断力量。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
29、,拥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可能利用市场力量排挤潜在竞争对手,破坏市场良性竞争秩序。例如,研发运营 的 公司之所以能够较早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就是因为它主要依靠微软的巨额投资、多轮融资以及并购小型专门技术企业获得基础。推出之后,公司大幅下调了 的 接入价格,除运营成本降低之外,更多的是基于低价限制潜在对手进入的策略。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可能出现下滑,但产品和服务定价却持续提高。加之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基座”具有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的特点,垄断势力的形成会提高全社会成本、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如果缺乏有效的规制,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被大型企业瓜分,新型
30、科技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和独立生存的空间会被挤压。这不仅会阻碍新技术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扩散,而且会加剧新技术发展成果的分配不公,抑制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三)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随着 等持续演进,高度智能化、强互动性等特点愈发明显,在许多领域呈现出替代决策的趋势。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决策结果暗含了机器意志以及算法背后所潜藏的商业利益,可能导致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被算法的价值取向所裹挟。等底层技术由大型科技集团掌握,尽管在开发时力求避免产生偏见性结论,但其算法歧视问题仍然严重。由于大多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语料库建立在西方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之上,且设计者还可以在“算法黑箱”的掩护
31、下将西方价值观念嵌入编码设计中,可能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服务器大多位于境外,数据管理和使用需要遵循所属国法律法规和商业规范,特殊情况下存在数据收集、数据监控方面的风险。由于涉及复杂的数据跨境问题,较难对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和及时反馈,可能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而在技术保障层面,的运行依赖于计算机硬件层、云计算平台与基础辅助软硬件以及实现其功能的各类应用场景 。目前我国芯片等硬件技术研发与生产、算法算力构建等诸多方面仍处于相对劣势,在 等应用产品和拓展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还需要警惕产业链和供
32、应链冲击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风险。(四)产生的信息失真现象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复杂算法的智能机器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等人工智能工具可以依托海量数据生成各式文本,并在互动交流中实现信息迭代,但存在更参见 麦肯锡:预计 年自动化将取代全球约一半的有薪工作,新华网,:。第 卷冯涛 等: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其应对 加严重内容失真和虚假信息问题。在降低信息生产与传播门槛的同时,增加了真实信息的辨识难度和虚假信息的治理成本。违法分子可能利用 在信息生成方面具有的优势,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引起经济损失并造成社会不稳定。由于具备较强的自主性、社会性、
33、互动性,传统治理手段和政策难以适应新技术变革引发的治理诉求,将智能机器有序纳入政府监管体系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类技术建设、维护和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科技巨头企业将更多地主导这一领域的发展。受制于资金限制、数据壁垒、技术门槛,一旦掌握核心技术的巨头企业形成合谋,政府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利用 等工具,有关主体可能依靠对已有语料的训练在政府网站等平台上发布不规范的信息内容,还会使政府及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受到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力量失衡,加剧对虚假信息的治理难度。针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政策设计、执行以及社会监督等环节
34、都可能受到牵制,这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四、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出后受到全球用户的大量访问,我国文言一心产品自上线以来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必然带来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结构特征以及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变革。一方面,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可以凭借其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效应、生产效率提升效应、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等赋能效应发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这一技术变革也可能冲击劳动力市场、引发市场垄断、造成国家安全风险和加剧信息失真问题等,带来深层风险进而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需求收缩、供给
35、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使我国经济承受巨大压力,疫情暴发更是加剧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需利用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增长空间和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更需要积极防范、应对和化解新技术变革对我国实现“绿色、创新、开放、协调、共享”发展目标产生的负面冲击,避免诱发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导致经济高质量发展阻力增加,引导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积极推动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筑牢发展根基要科学认识 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提高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一,识别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本质,合理
36、把握其价值、辩证地认识其作用。要清晰地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机器智能仍是通过模仿和训练人类智慧经验所产生的,其迭代演进必然要以人类社会活动实践为前提。人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同时还有着情感追求、道德标准与价值判断,这些主观意识和诉求源于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人类对自身利益的审视,无法由人工智能所替代 。面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担忧,要认识到 等本质上是人类用于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技术工具,不必将其与人类自身发展相对立,但需积极调适其发展方向和应用场景。第二,加大对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布局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要提高政府投入,重视有关基础学科的发展
37、、鼓励跨学科交叉探索,持续提升我国探索式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推进前沿技术研发中的关键性作用,建设国家层面的专项研究平台,优化跨区域合作、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打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第三,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对接国际标准体系,抢占生成式人工智能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展制高点。加快建设半导体、芯片等人工智能发展所需要的“硬件”基础,通过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并以大数据、算力和算法等共同支撑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夯实发展根基。同时积极加入全球和区域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协议,加强国际间合作,通过“走出去,引进去”的方式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准
38、对接和迭代发展。(二)充分发挥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激发正面作用要加快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着力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应,充分释放 等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面作用。第一,充分发挥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减少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加快创新速度、降低创新门槛、提升创新质量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超大规模优势积极探索 等广阔的应用场景,边研发、边应用、边优化,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辅助、数据支持、智慧赋能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快技术扩散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使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第二,持续释放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
39、在促进数据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持续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合理化布局和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并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效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第三,积极发挥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加快工业智能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作用。合理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统筹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提高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调整的适配性。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更好地支持产业智慧化发展、化解“鲍莫尔成本病”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基于 等强大的交互能力和信
40、息生成能力,促进组织创新、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培育发展动能、提高经济效率、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有效应对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层风险,防范不利影响要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层风险,加快建立健全制度规则和政策措施,全力防范 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冲击,化解负面影响。第一,关注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具备颠覆性影响的通用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产业变迁和经济转型。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并出台相关就业扶持政策,提升“数字弱势”群体适应机器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技能。促进产业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同时利用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调节生
41、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避免劳动力市场冲击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减少“数字鸿沟”,降低 的使用门槛和应用成本,畅通各类人群参与算法调试的渠道,降低数据缺失和算法内嵌可能诱发的问题。第二,加强市场监管与反垄断力度,通过有效规制来遏制大企业集团利益绑架或利益蚕食现象。防范掌握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大型机器算法模型的科技巨头企业形成垄断势力,破坏市场竞争规则、阻碍中小企业创新。优化监管措施和手段,倡导积极健康的商业文化,鼓励有关主体自发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的监督反馈,为 兴起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关注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
42、国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风险,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培养风险防范意识。明确 等应用边界,加强对输入和输出内容的监管,关注人工智能演化过程并以正确价值导向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良性发展。提高各行业、各主体在使用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时的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保守国家秘密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降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威胁。第 卷冯涛 等: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其应对(四)加快构建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支撑发展需要要构建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特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有力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
43、理念,强化公众需求与共享式发展目标。在应用和发展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时,关注和解决“数字鸿沟”、算法歧视与算法偏见等诱发的治理问题。完善治理的顶层设计,优化技术层面的校准和调适,架构覆盖生成式人工智能全要素、全过程的治理体系。同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系统性地嵌入社会整体利益,避免治理过程被商业资本利益控制。第二,利用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治理效能。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动态性,增强相关人员的数字素养,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智能化、智慧化建设,重构政务应用系统、重塑政务流程,提升治理效能。形成跨领域、跨
44、区域、跨行业的治理体系,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过程,通过 等赋能下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体系,引导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序健康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明确责任主体的权责划分。推动技术标准建设,提高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质量,推动形成全行业良性竞争和合作的环境。压实责任主体责任,积极防范数据失真、数据泄露等问题,最大限度避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推广可能产生的风险。完善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商业行为守则和道德规范,加强 等发展中的数据保护并建立数据泄露的响应机制。在促进人工智能合理化、合法化发展的同时实现 等
45、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更好发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必然要求。等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具有人工智能工具的自主性、智慧性,通用目的性质技术的普适性、先进性,还具备独特的互动性和多模性等,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和发展演进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以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背景,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特征和功能,分析这一技术变革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分析 等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赋能效应;另一方面,分析 等可能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冲击、市场垄断加剧、国家安全风险、信息失真问题等深层风险。最后提出面向 等新一
46、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应以此为契机加快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同时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防范其负面冲击,并完善支撑保障以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参考文献 杨慧玲,张力技术周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稳定金融 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金融技术路径 政治经济学评论,()郭毅可 论人工智能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战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王亚奇 基于历史与社会视角审视人工智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陈永伟 作为 的 :通用目的技术视角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 财经问题研究,:张夏恒 的政治社会动能、风险及防范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 增订版 北京
47、:北京大学出版社,蒲清平,向往 生成式人工智能 的变革影响、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谢新水 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功能张力、发展趋势及监管策略 以 为分析起点 电子政务,()顾维玺 类 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 中国信息界,()王洋,闫海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迭代与规制革新 以 为例 理论月刊,()王延川,赵靖 生成式人工智能诱发意识形态风险的逻辑机理及其应对策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张夏恒 的逻辑解构、影响研判及政策建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水,范德志 新一代人工智能 的价值挑战及其包容性治理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樊博 的风险初识及治理对策 学海,()徐璐,朱炳元 人工智能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读 广西社会科学,()责任编辑蒋万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