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第8课时--小数与单位的换算.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302511 上传时间:2025-02-09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第8课时--小数与单位的换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第8课时--小数与单位的换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第8课时--小数与单位的换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第8课时--小数与单位的换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第8课时--小数与单位的换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葛家中学 四 年级 数学 科教学案(2017年上学期)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2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教学难点难点:理解“逆运算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就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小秘密,会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

2、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师: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81411421956师:这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题。师:这两题怎样列式解决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19568141142(3)19561142814(3)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4)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铁路的长度,求总长度;第(2)

3、、(3)题已知总长和其中一段的铁路长,求另一段的长度。教师再提问:如果抛开题中讲的具体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对照板书回答。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2)、(3)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师: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算式的联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5)教学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被减数

4、)减去的已知加数叫什么?(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差)老师说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板书)【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要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指定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5、。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改编乘法和除法算式。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复习导入】1出示口算卡片。7598(

6、)436355 728 36()9357 729 ()49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间的关系,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2(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师:谁能用两种方法计算?生回答,教师板书:用乘法算:3412(枝)用加法算:333312(枝)师:两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生:用乘法简便。引导学生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

7、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2课件出示例2(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234(枝)1243(枝)师: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学生交流汇报。(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3教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2)、(3)题与第(1)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变成未知的;在乘法中是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的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

8、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4观察算式,找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师: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是什么关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2)反馈交流,点名汇报。【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要让学生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有关0的运算教学

9、目标1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重点:归纳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难点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能给大家举些例子吗?生回答。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0的运算。(板书课题:有关0的运算)【探究新知】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1)出示一组算式,观察并探究。下列算式,你会计算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428028282500860 3120 0136028 09 0180(2)独立计算,小组合作讨论

10、交流“我的发现”。(3)全班交流,归纳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结果是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1)假设导疑,设置问题。问:如果0作除数,结果是怎样?板书:100(2)想一想,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生:被除数商除数师:什么数乘0得数是10?(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结果,没有这样的数,或找不到这样的数。师:00小组讨论并交流。生:00不可能找到一个确定的结果。师:为什么呢?生: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4)归纳板书:0不能作除数【巩固应用】计算。083418008808 54240 09

11、9580 650 0320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0的运算,大家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有关0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得原数。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3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4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50不能作除数。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2学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3使学生养成规范答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难点:掌握括号内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两级运算的运算教学方法

12、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复习导入】1先说明计算顺序,再完成计算。(指定4名同学板演并解说)35124489631527334451521132填一填。(让学生踊跃回答)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我们要先算(),再算()。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总结并继续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4。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1)961242(2)96(124)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讨论交流。这两个

13、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1)参与运算的数相同。(2)运算符号相同。(3)数和运算符号的排列顺序相同。不同点:(1)小括号。(2)运算顺序。2把96(124)2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变化。(2)明确中括号的作用。(3)学生讨论交流运算顺序。师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3总结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师: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师小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问: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

14、的?(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2)全班交流总结方法。(3)总结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做之前,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动笔计算。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题。【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15、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重点: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难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备 注【情境导入】师:我们很快就要举办春游活动了,这次春游活动的地点是公园,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想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能说说图上的同学在做什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在租船的过程中,这些同学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探究新知】1出示情境图,找数学信息。师: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回答,课件

16、出示。一共有30人租船游玩。每条大船限乘6人,大船的租金35元。每条小船限乘4人,小船的租金20元。2提出数学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时假设:如果都租小船,需要多少钱?如果都租大船,需要多少钱?既租大船又租小船,需要多少钱?4学生反馈汇报。学生可能写出的租船方案:(1)全部租小船,3047(条)2(人)718(条)208160(元)(2)全部租大船。3065(条)355175(元)(3)租6条小船,1条大船。206120(元)12035155(元)5引导学生比较怎样租船最省钱。师小结:在解决怎样租船最省钱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思考,先假设,再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找

17、到最合理的方案。另外,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规定的事。【巩固应用】师:解决了租船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教材第11页的第4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汇报、订正)【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解决问题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答:租6条小船和1条大船最省钱。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观察物体(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难点:深化实物和视图关系的

18、认识。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若干教 学 过 程备 注【情境导入】欣赏水墨动画题西林壁师: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色呢?(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1)【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1。师:这个立体图形大家会摆吗?请大家拿出小正方体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2观察立体图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看是什么形状?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前面、左面、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3交流反馈。出示例

19、1的3张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集体订正。师: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巩固应用】教材第13页“做一做”。学生在书本上连一连,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观察物体(1)观察物体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观察物体(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个物体的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3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重点:理解从不同角度观

20、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个正方体教 学 过 程备 注【谈话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对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位置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探究新知】1出示例2。师:这3个立体图形你会摆吗?动手摆一摆。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2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1)从上面观察。师:从上面观察这3个图形,你看到怎样的形状?形状相同吗?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结。师:从上面看,这3个物

21、体都能看到3个正方形,看到的形状相同。(2)从左面观察。师:现在,我们再来从左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相同吗?学生各抒己见。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学生回答。师小结:从左面看,我们能看到2个正方形,看到的形状相同。(3)从前面观察。师:请大家都从这三个图形的前面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观察。画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师:能不能把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展示学生画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从前面看这三个图形的形状不相同。师小结:从前面看,虽然都看到4个正方形,但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就不相同。【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1)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2)集体

22、讲解。2完成教材第15页第3题。【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板书设计】观察物体(2)不同形状的物体形状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加法交换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难点: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 【情境导入】“换位子”游戏: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换位子”游戏,老师举左手

23、,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位置,老师举右手前后相邻的两排同学交换位置,看谁反应快。提问:同学们在交换位置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小结:位置发生了变化,班级总人数没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加法规律性的知识。(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第17页主题图。(1)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信息。(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学生汇报,师小结。2教学例1(1)出示例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独立列式解答:方法一:405696(千米)方法二:564096(千米)(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师:

24、上面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生:等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师:这个算式说明了什么?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40和56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举例观察,发现规律。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生1:12242412生2:31151531生3:46171746师:观察同学们所举的算式,你们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自由发言,小组整理发言并汇总。(1)(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3)abba师

25、: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各种表示方式,相比之下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清楚。师板书,用字母表示:abba【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的第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把表格填写完整,然后教师讲评。【课堂小结】今天大家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abba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更简便。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具

26、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复习导入】1复习(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一填。4550()()34()26()a()b() a100()()2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们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探究新知】1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图。(2)学生看图,提出问题。(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4)

27、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反馈。方法一:8810496方法二:88(10496)19296 88200288(千米) 288(千米)师: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师:那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生:相等。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两个结果相同的算式?生:可以用等号来把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个等式如果用文字叙述,可以这样说,88与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与96的和。师:(88104)9688(1049

28、6),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无论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还是先把104与96相加,再加88,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2总结规律。让学生先试着总结,小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当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教师板书:(ab)ca(bc)想一想a、b、c表示的是什么范围的数。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明确:a、b、c可以为任意整数。【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9、?【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881049688(10496)19296 88200288(千米) 288(千米)(88104)9688(10496)(ab)ca(bc)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认识加法的运算定律,能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让学生体验运用简便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教学难点难点: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复习

30、导入】1说一说加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1)学生自由发言,师评价。(2)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可由学生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填空。654747()35896589()15649151156()102433198()433师:谁能说一说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可以使运算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进行简便计算。【探究新知】1教学例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3中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ABBCCDDEABCDE提问: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学生观

31、察,读懂题意。(2)小组自由讨论,尝试列式。11513211885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运算定律,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比较简便呢?(1)小组独立思考,尝试解答。(2)小组内讨论,交流。(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15132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4)讨论:运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生:可以使计算简便。(5)归纳小结。小结:在计算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要让学生说出做的理由,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运用加法

32、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1151321188511585132118四边形的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准备练习题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

33、填上适当的数。46+( )=75+( )( )+38=( )+5924+19=( )+( )a+57=(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304+215=519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

34、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

35、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a+20)+9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91+89+11 78+46+154168+250+32 85+41+15+59计算:480+325+75 325+480+7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反思: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备课人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教学难点引

36、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引入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1) 1035-497-2031035-203-497(2)1035-(497+203)二、新授板书: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

37、组算式吗?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小练:(1)填空:436-236-150=436-(+)480-(268+132)=4802681321000-159-=1000(+441)-(217+443)=895(2)判断:638(43857=6384385790110991=

38、901(10991)1133664= 133(3664)3456(481519)= 3456481519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简算:(1)1245-(245+673)(2)1275-(164+36)(3)480-82-18(4)673-84-71-45四、小结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张佩林上课时间总课时课 题P2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

39、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二、新授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 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