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读《中国艺术精神》有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763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读《中国艺术精神》有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读《中国艺术精神》有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读《中国艺术精神》有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阅读的过程中便可发现徐复观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其实是很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他能通晓儒、道、理学这些中国哲学精神以及西方哲学思想并将它们互相沟通联系,而后为自己的理论建构所用。一、关于作者身份而引发的思考翻开目录能够从中看出第一章的所占篇幅较第二第三章来说非常的少。这一点在我查阅到作者的简介后引起了我的关注。徐复观先生是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因作者这样一个身份让笔者脑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号。为什么新儒家学派的学者针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讨论之中只在第一章且篇幅这样少的部分讨论儒家学派的艺术精神?为什么将更多的部分留给了道家学派?又为什么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在于庄子而不在于孔子?在后来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发

2、现作者虽只为孔门的艺术精神开辟了一个篇章,但它位列第一而且在后续的章节总是可以看到道与儒的比较与贯通。在书中也说到儒家的精神世界是在道德、人性层面上的,是仁、善、美的和谐,是涵阔艺术于其中的。作者也在书中将这句话讨论了一番“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也就是说,“乐”是可以将人的情欲与道德化为一体的,所以儒家是“为人生而艺术”,这种儒家所开辟出来的艺术精神需要某种转换才能成就艺术。而庄子的“道”从某种层面上讲是近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也就是书中一直说的庄子所想要体现在生命状态上的“虚静之心”。相对儒家精神而言,庄子所成就的便是纯艺术精神,故“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在于庄子的思想。既然是

3、“主体”,也就说明中国艺术精神也并非只有庄子这一支作为支撑,很显然,徐复观先生在这里用“主体”一词是经过一番考究的。作者在兼论着主体的同时也贯穿其他精神(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于其中。虽然儒、道二者最后有所成之结果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现实的人生,从艺术层面去看庄子的虚静之心正与孔子感叹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实现了贯通。此外,还有值得一说的是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在 1944 年遇见了他的老师熊十力为他更名为复观,也正是在熊先生的开导下他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二、何谓“艺术精神”“精神”一词在庄子中出现,“水

4、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水在静止的时候能清晰地照见人的须眉,水平面合乎水平测定标准,高明的工匠便会用它作为标准。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和万物的明镜。徐复观对于庄子所谓精神的解释是心的作用、状态。有一篇论文中写到,这个所谓的艺术精神既有艺术心理活动层次的意义,又有艺术境界抽象层次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一总结较为恰当。“艺术精神”既“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读中国艺术精神有感马嘉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摘要:在此著作中我们基本可以从前三章的论述中大致看到徐复观

5、先生所建构的中国艺术精神的框架与样貌。此篇文章将围绕作者身份、何谓“艺术精神”、如何做到“虚静”、“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气韵生动”之气以及结合自身专业实践经历进行思考,并在最后纵观作者所建构的“中国艺术精神”进行整体的个人感受的讨论。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气韵生动;虚静;心斋作者简介:马嘉辛(2001),女,回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舞蹈。125文艺天地是一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心理发生的活动轨迹,又可以说是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艺术结果所体现出的一种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抽象感觉。通过这次阅读,笔者对艺术精神也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我认为艺术精神的体现如果落实在艺术作品上,应

6、是这个作品中有着耐人寻味的、历久弥新的味道,是有着很深刻的意境和韵味在里面的。那艺术精神可以和作品的意境、韵味画等号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能。“艺术精神”应该是包含着作品的意蕴,它应是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共同达到的一种升华,是需要我们透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意蕴去看到艺术家的人格修养,就像上述所讲:它既是艺术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抽象的境界。三、如何做到“虚静”徐复观先生抓住了道家在人生层面工夫意义的呈现,认定虚静之心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境界与近代意义上的艺术观念相通。还将由庄子精神影响的艺术成果做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说到其能够救治现代社会那些过于紧张而产生的精神病患,以这样的虚静之心来

7、创作的艺术作品就犹如夏日一杯冷饮。在笔者中专学习古典舞身韵的过程中,总会听老师说到“神形兼备”“行止而神不止”等等词汇。于是不由自主地把一直贯穿身韵训练始终的“提沉”和庄子的“虚静”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身体动作的训练当中我们好像就能体会到自己(也就是我这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人的体内凝聚着世间之气,从我们的头到脚可以说是天地之间,气息循环往复,整个人的精神才能焕发出气韵生动的感觉。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书中说到“心斋”之心是庄子艺术精神主体的呈现,到底什么是“心斋”呢?其实“心斋”就是一种对心性的修炼。逍遥游中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一段话,作者认为这段话中的“无己”最为

8、重要,因为做到无己也就自然做到了无功和无名。还有齐物论中的“今者吾丧我”的“丧我”也和“无己”一样,其真实内容便是“心斋”和“坐忘”。书中说要达到“心斋”和“坐忘”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其一便是“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给心以奴役,于是心便从欲望的要挟中解放出来”。这就可能和“提沉”所要训练学生想要达到的目的非常相似。“提沉”除了动作的训练外,更重要且更关键的是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呼吸是我们的生理需求,当老师要求你将呼吸的吸气与提、呼气与沉相结合训练,并且要在规定的节奏内完成的时候(尤其是极慢速的时候),这时呼吸真的会变成一种欲望。笔者在刚学“提沉”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把吸气或者呼气用八拍去完

9、成。后来通过练习,渐渐发现自己的心会随着“提沉”和呼吸变得非常平静,我想这可能就是“心斋”的一种体现,即逐渐的消解掉迫切想要呼吸的欲望,只是跟随着节奏以一种“坐忘”的感觉去一呼一吸、一提一沉。所以,结合自己舞蹈专业的学习去看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的贯通,笔者还是比较赞成徐复观先生所说的艺术主体之所在的这一观点。四、“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所在第二章也即全书核心部分的标题中,破折号后为“庄子的再发现”,此“再发现”应指的是徐复观先生对于庄子精神的“再发现”。说到老庄对于乐舞,大家都知道是他们都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为何他们的思想可以被徐复观称之为中国的艺术精神?这种否定和墨子的“非乐”又有何区别?

10、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在这一章直接明了地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儒家的一念一行当下即成就人生中的某种道德价值;道家的一念一行在否定现世的人生价值,也就是否定乐舞的享乐,成就的是另一种人生也就是虚静的人生、艺术的人生,成就的是人生中的某种审美价值。徐复观认为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就是由这个思想系统所导出。也正是因为作者想要的是纯艺术精神,所以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就落在了庄子的精神思想上。它应该是特别不同于儒家对艺术的“有所待”“有所为”的心态,而是“心与游”或“游心于物”,是身在世俗而心能悠然于山水之间,将自然山水作为旷达的心的载体加以表现,故称之为纯艺术

11、精神。这种艺术精神与老庄侧重主张的主体的修养功夫正相吻合。笔者认为这也正是这一章所指的“再发现”。只有自己内在产生了“游”的自在,才能达到一种至高的美的境界。对于第二个问题,在阅读中国古代乐舞史时看到“墨子是从兴利天下万民、不亏夺民财”的角度,提出了非乐,从而否定乐舞的享受与追求。而老、庄思想否定乐舞,则是依据人应该回归于自然本性,社会应该回归于素朴这样一种思想前提。”在第二章中,作者还将老庄的“无己”“丧我”看做一种纯知觉活动,并和西方的现象学比较讨论。126文艺天地徐复观由此指出,庄子的这一思想与西方现象学颇有相通之处。但他认为,现象学是暂时的忘知,而庄子则是一往而不返的追求。“因为现象学

12、只是为知识求根据而暂时忘知;庄子则是为人生求安顿而一往忘知。”“现象学之于美的意识只是倘然遇之;而庄子则是彻底的全般的呈露。”作者这一比较还是很有思想意义的。五、“气韵生动”之气前两章梳理清楚了中国纯艺术精神主体之所在,作者想从书画的角度去谈“中国艺术精神”,就必然绕不开谢赫六法,或者说庄子的道的至高的艺术境界在绘画作品上的体现,正是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作者也说到“由气韵生动一语,也可以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所以足以见“气韵生动”的重要地位。这一章开篇就说到,谢赫虽将六法列出,但并未说明这六法的内在联系,六法的六表示纯粹的分项意义,还是一种历程意义?六法的法指的是绘画品鉴的价值标准还是

13、绘画技巧要遵循的方法?针对这些问题,徐复观先生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去阐释清楚。他首先通过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风气即由庄学引起的人伦鉴识地盛行(也就是要从人的第一自然的形象发现第二自然的形象,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从外在形象发现内在神韵),这种人伦鉴识之风后来又转向了绘画,作了艺术性的转换后从“形”的关注转为对“神”的发掘。梳理清楚来龙去脉后,又分析了何为气,何为韵,以及气韵与形似和生动的关系等等。笔者理解气韵的气应该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气,不知这个所谓的“气”是否能和舞蹈表演当中所谓的“气场”放到一起来看。我比较赞同作者将是否能有气韵归为人格修养的提升上

14、。我们会发现,尤其是当自己去教别人跳舞的时候更有体会,那种站在教室或者是舞台上的庞大气场,不用说跳多长时间的舞蹈动作,只要往那一站,那个人所自带的气场就会压倒别人,这仿佛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个人觉得,即便学了很多年舞蹈专业,这种气场还是不容易练就的。这就让我和这个气韵的气联系到了一起。这可能就要和作者所讲的一样,归结到人格修养的问题上了。结语笔者在一些论文中看到:徐复观先生在这样的一个艺术观下,对庄学进行了新的阐释与解读,这些解读的过程中不免带有自己的“前理解”,或多或少要对原著产生某种偏离。我认为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个人见解。在一篇论文中看到徐复观先生在回忆的时候说“因为

15、对庄子的兴趣特别高,而又不容易读懂,所以在图书馆同时借五六本注本对照着看”,从这一点看,徐复观先生对于庄子的解读应该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了,但是我认为即便是有一些解读的出入,他的目的是要为浮躁的现代人寻找中国艺术精神之根,让人们能够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精神。一个人对于过去的文献理解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推动着人们对于传统哲学继续思考的一种动力。虽然徐复观是新儒学大家,但他没有以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心态去讨论,而是很冷静地去分析中国的艺术精神,不仅肯定了儒家也肯定了道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最后我想引用徐复观先生在书中自叙中的一首七绝来结束本篇文章,他写道“茫茫坠绪苦爬搜,刿肾镌肝只自仇

16、,瞥见庄生真面目,此心今亦与天游”。正是他的这“一瞥”和“一游”,让我也有幸跟随他的步伐看到了庄学的奥妙并了解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角。参考文献:1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 石涛之一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2王守雪.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J.文艺理论研究,2006(01):41-47.3张仁香.中国艺术精神之本源徐复观与“庄子的再发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38-42.4伏爱华.徐复观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再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31-35.5谢乙德.徐复观释气韵生动续探J.艺术评鉴,2021(01):37-39+43.6张节末.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4(05):151-155.7周寒千,彭丽.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诉求与重构J.中国文学研究,2018(04):25-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