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684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95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设1。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任务即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创造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2。国际中文教育改革是“新文科”建设的必要内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由于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技能,更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致力于建构中国对

2、外话语体系,搭建中外文化沟通桥梁。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文科”建设推动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融合的必然结果。一、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一)培养正确认识中国、认同中国价值主张的民心相通使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要求,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4。来华留学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了解中国、认同中国价值主张的知华友华人士,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3。“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何皖宁1,2 岳岩峰1(1.辽宁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3、 鞍山114051;2.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 吉林 长春130024)摘要: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搭建中外文化沟通桥梁。以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为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建构包括加强国情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兼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注重国际理解教育,以及增设主题化思政课程。结合“新文科”背景,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词:新文科;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58(2023)(05)-095-06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变局中如何讲好中国

4、故事的策略研究”(L20BGJ006)96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民心相通使者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留学生课程中的中华文化因素,以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将优秀中华文化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全面理解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二)提高来华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来华留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来华留学期间,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消极度日,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无法融入中国社会。有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破坏社会秩序。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自我管

5、理、合作能力,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三)培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口号的提出将全球命运紧密相连,“美美与共”已达成全球共识。国际中文教育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前沿学科,它的使命是消除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实现畅通无阻的跨文化交流,这一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致5。思政元素的融入是顺势而为,是培养热爱和平、尊重不同文化、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的世界公民的重要途径。二、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特殊性和困难(一)特殊性1.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教育部发布的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 提出,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对中国的认识

6、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6,这就要求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侧重于中国国情知识的传授,包括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使留学生在理解中国的前提下认同中国文化和价值主张。2.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留学生汉语水平和语用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根据实际语言水平提供可理解性输入,选择难易程度与教材内容匹配的思政教学素材,注意控制课堂教学语速和话语量,确保留学生能够理解思政教育内容。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的留学生,在思政内容讲授过程中要关注文化差异性,了解留学生母国文化特点,回避敏感话题,避免文化冲突。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国文化,求同存异。在教学方式方面切忌说教

7、,注重理论课教学与文化实践相结合,在体验感知中接受思政教育并产生共情。(二)现存问题1.缺乏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总体规划和实践经验随着来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生源国呈多元化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492 185人,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规模增速连续3年超过10%。其中,学历生占比52.44%,硕士研究生占比12.08%,博士研究生占比5.21%(以上数据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7。由于文化、宗教背景导致的差异,留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目前,国内课程思政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但课程思政设计基本针对中国学生。由于对来华留学生主体认知不足,鲜有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课程思政建设

8、规划和实施方案,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滞后。2.课程思政建设未能突出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手段单一,多生搬硬套其它专业的方式方法,未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高校自身特色,形成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且具有校本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3.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首先,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仅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内容的传授,忽视对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讲授。留学生教育管理与培养工作脱节,难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其次,课程思政内容缺乏时代性,缺少对当代中国发展成果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外交政策的介绍

9、,阻碍了学生对于中国的真实、立体、全面认识。97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4.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单一,评价主体大多局限于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学生评价较少。侧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较少。对智育效果评价较多,对德育效果评价较少8。三、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一)课程思政“四化”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提出:“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推介更多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开放自信、谦逊谦和的中国形象”9

10、。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秉承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理念,进行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四化”方向改革。将教学内容与中国历史文化结合,与当代中国社会大课堂结合,与时代大势结合,与国际形势结合,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作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外宣窗口,来华留学生既有海外成长经历,又有中国生活体验,还有国际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经验,推动他们成长为“讲中国故事的人”是让世界了解和支持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和为贵”的中华文明有助于消除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下更加复杂多变的文化隔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文明优越论与霸权,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

11、设以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为指导思想,既要遵循“学好中文、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化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向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关切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构1.加强中国国情教育与中国法律法规教育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认同中国的前提是充分了解中国思想文化、道德取向、社会制度等背景,深入理解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价值主张。国情教育是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认知的有效途径,包括自然地理、科技教育、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等,主要通过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主题化思政和实践课堂3个途径实施。发展汉语中级综合 是本校留学生汉语高级班主干教材,在讲授第四课 桑兰的微笑 一文

12、时,可由桑兰勇敢追求梦想的故事延伸至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其中思政教育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还可通过主题化思政讲座形式,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知识利用视听资源进行显性传输,如观看影视作品 航拍中国地理中国 等。从隐性教育角度,充分发挥实践课堂的育人作用,积极引导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聆听校史馆、博物馆的讲解,游览烈士陵园等,使留学生从地方文明的历史变迁感受中国时代发展的变革、科技文明的进步。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 要求,在考虑到留学生生源国宗教文化背景差异的前提下,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

13、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通过讲座和有益的实践活动等途径提高来华留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帮助其更好更快融入中国社会。2.深化教材中思政元素挖掘中外文化对比,更突出中国文明成果。乐黛云认为,中外文化相遇,有两大因素是避免冲突的关键:一是在尊重各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二是使文化对话具有真正的跨度和多元性10。只有发扬自己的特殊性,充分尊重相异性,达到真正的互识、互补和互证,才能达到跨文化对话所追求的人类文化多元共存的目的。例如,在本校留学生汉语高级班主题化思政讲座“诗歌雅言”中,从比较文学视角出发,对中西方自然诗进行对比分析。将西

14、方受柏拉图和早期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诗与中国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山水田园诗进行创作背景与理念方面的对比。西方自然诗倾向人与自然分离,人的力量 98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凌驾于自然之上,在诗歌中反映为主客体分离;中国山水田园诗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诗歌意象的主客体融合统一,达到“无我之境”。最后,由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延伸至“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理理念,并加以详细阐述。兼顾讲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汉语中级综合 第十一课 代沟 中提到一位老年日本律师在东京一家面馆“稀里呼噜”地吃汤面,遭到四周面馆食客的白

15、眼和嫌弃。在日本,中老年人坚持吃面要发出声音,认为这样才符合传统日本礼仪。年轻人却认为吃面发出声音是没有礼貌的做法,是对他人的打扰。当留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日本学生表示赞同,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也乐于表达自己国家在饮食礼仪方面的文化习俗。留学生不仅学习优秀的中国文化,更需要接触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化,互相沟通对话,在世界文化的比较中学习中国文化。兼顾讲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有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留学生能够找到情感共鸣点,促进课堂积极表达,还可以满足汉语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建构包容并蓄、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兼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脉络和传统习

16、俗有助于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深刻理解,实现跨文化交际,这也是目前留学生汉语基础教育的必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提升,正全方位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当代中国文化,重塑中国文明。一些西方国家担心中国价值观会带来改变世界的影响,别有用心地对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诋毁,导致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着刻板印象。为了改变这种偏见,应在课堂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融入教学,如天宫、5G等科技创新及“一带一路”发展理念、脱贫攻坚成果等,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诠释中国社会发展及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注重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传授。国际理解教育是

17、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培养全球公民为目标、以世界和平为实施目的的教育理论。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布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将“国际理解教育”定义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等11。国际理解教育融入留学生汉语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包容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爱好和平的国际化人才。在主题化思政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如对“全球生态治理成功典范案例三北工程”的讨论,使学生了解中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成果,理解中国作

18、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巨大努力。3.增设主题化思政课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开展主题化思政课程的优势,可以通过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两个途径,以“特色思政”为核心,开展具有学科特色、校本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化思政课程。一是以学科特色为主题,讲授内容以文学作品、文化习俗为主,将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讲授,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理解中国人关切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文学文化教育中培养留学生健全人格和中国文化认同感。二是以校本特色为主题,以学校特色课程、办学宗旨和校训精神为依托,打造富含

19、深厚人文底蕴的校本特色主题化思政课堂,加深留学生对学校、专业的理解与热爱。校本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是“家国情怀”在学校层面的具化体现12,通过深入挖掘校史和校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国际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三是以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符号,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中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呈现具有系统性 99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和整体性的内容。主题化思政课程可以收集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特征、历史因素、民俗习俗等进行整合,挖掘具有深层意义的文化元素,结合留学生教育需求,以国际化视野丰富和拓展地域文化蕴含的深刻含义。通过校外实践,如参观本地博物馆、大型

20、国有企业等活动,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发展历史,在活动中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社会。(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课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设计决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和内容建构思路,对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见图1。打造课程思政教师集群,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应积极与思政教师、辅导员教师沟通交流,了解思政教育内容和学生思想情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思政教师掌握具有时代化的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者,全力配合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程思政建设是“家国情怀”

21、在学校层面的具化体现12。通过深入挖掘校史和校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国际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三是以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符号,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中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呈现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内容。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比较鲜明的部分。主题化思政课程可以收集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特征、历史因素、民俗习俗等进行整合,挖掘具有深层意义的文化元素,结合留学生教育需求,以国际化视野丰富和拓展地域文化蕴含的深刻含义。可通过校外实践,如参观本地博物馆、大型国有企业等活动,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发展历史,在活动中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2、社会。(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课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设计决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建构,对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见图 1。图图 1 1 国国际际中中文文教教育育课课程程思思政政线线上上线线下下混混合合式式教教学学设设计计1.打造课程思政教师集群,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专业课教师应积极与思政教师、辅导第三课堂第二课堂第一课堂融合转化创新挖掘提炼思政教师辅导员教师专业核心知识: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技能(汉语

23、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中国文化知识(中国文化因素,基本国情)思政元素:中外文化对比,突出中国 兼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兼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明国际理解教育特色思政:学科特色(中国文学文化)校本特色(校训精神)地域特色(在地文化符号)新文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专业教师专业目标思政目标主题化思政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实践课堂课堂前:信息化,智能化课堂后:终身化教师讲解:模块化,谱系化学生研讨:个性化协同育人机制:延伸化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图1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100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辅导员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况最为了解,是留

24、学生在中国可以依赖和信任的“亲人”,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不同类型教师集体交流备课,挖掘思政元素,探索思政教学实施路径。一是注重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目标中提炼专业核心知识,从思政目标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从创新型主题化思政课程中挖掘学科特色、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将三部分内容融合转化成兼具专业性和思政教育性的新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二是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顺应时代要求,将新教育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以提高育人质量。第一课堂即线上课堂,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前学习内容。课后,在平台保留和扩展知识内容,使学习内

25、容终身化,满足留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终身学习需求。第二课堂即线下课堂,将知识模块化、谱系化处理,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学生课堂研讨部分采取线上发帖线下发言相结合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讨论。“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第三课堂即实践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积极与大型企业、红色基地、博物馆和社区共同打造留学生实践基地,搭建思政教育平台。(四)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教学过程和结果综合评价、德育和智育分类评价。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评价方式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思政教师评价和辅导员教

26、师评价,保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评价内容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如学生学习参与度和获得感、线上线下讨论与答题情况、实践能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针对学生德育效果的评价坚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保持交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等德育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评价。四、结 语“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践行国家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和实施“三全育人”的具体举措。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特殊性,汉语类课程作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以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为

27、目标,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的专业化国际人才。参考文献: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新闻中心-中国教育在线,(2020-11-03),http:/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教育部网,(2019-04-12),http:/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4-255.5 孙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原则: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J.教育

28、理论与实践,2020,40(18):4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EB/OL.教 育 部 网,(2018-10-12),http:/ 张甲.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高教学刊,2022(4):14.8 徐飞.新文科建设:新从何来,通往何方N.大众日报,2021-03-20(8)9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21-06-01),http:/ 乐黛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2.11 教育部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人民网,(2016-09-14),http:/ 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