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951—2020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533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1—2020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951—2020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951—2020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研究论文吴兴洋,陈怡璇,支亚京,等.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 0 2 3,1 7(5):1 52-1 58.doi:10.12057/j.issn.1002-0799.2023.05.02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沙漠与绿洲气象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第1 7 卷第5期2023年1 0 月1951一2 0 2 0 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吴兴洋,陈怡璇,支亚京,廖留峰,郭茜!(1.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贵州贵阳550 0 0 2;2.贵州省生态遥感中心,贵州贵阳550 0 0

2、2)摘要:基于质控的小时气温资料,根据不同时期气象观测规范、气象站历史沿革、资料完整性、均一化影响和空间分布代表性,在贵州区域选取44站构建1 9 51 一2 0 2 0 年均一化气温序列。应用趋势系数法分析贵州区域气温倾向率,累年平均值分析气温的升降时段,T检验检测气温变化稳定性,Yamamoto、M a n n-k e n d a l l 法检测气温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7 0 年和近6 0 年贵州区域气温分别以0.1 3.0.1 7/1 0 a的速率升温。1 9 51 1 9 8 6 年处于降温时期,1 9 8 7 年开始升温,2 0 1 2年后升温发生突变,1 9 8 4、2 0 1

3、5、2 0 1 6 年气温与其他年份气温存在显著差异。贵州各区域气温倾向率差异较大,近7 0 年、6 0 年变化区间分别在0.0 6 0.1 9.0.0 9 0.2 6/1 0 a。城市自身及周边地区气温存在增温效应,县级观测站到省行政中心所在地,气温升温速率差异在0.0 3 0.0 8/1 0 a。升温速率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的分布。升温主要是最低气温升温导致,各区域升温速率差异原因与地理区位、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水汽差异有关。关键词:贵州;气温;均一化;气温倾向率;变化中图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2-0 7 9 9(2 0 2 3)0 5-0

4、 1 52-0 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指出,2 0 1 0 2 0 1 9 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相对于1 8 50 一1 9 0 0 年,升高了0.9 1.2,估计为1.1。自IPCC第一次气候评估报告发布后,国内外关于全球及区域温度变化事实的研究从未停止。Rowntreel1998年对全球平均气候强迫与温度响应研究表明,1 7 50 年来大部分时期,地球气候处于增暖状态;沈伟峰等2 对中亚地区1 8 8 0 一2 0 1 1 年气温变化分析得出,其温度变化趋势率为0.0 7 3/1 0 a;丁一汇等3 2 0 0 7 年在总结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全球

5、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中指出,收稿日期:2 0 2 2-0 5-1 6;修回日期:2 0 2 2-1 0-0 9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风云卫星应用先行计划项目(FY-APP-2021.0208);喀斯特石漠化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黔科合基础-ZK2022一般2 7 3】作者简介:吴兴洋(1 9 6 6 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信息化及应用评估。E-mail:w x y l 1 0 w x y a l i y u n.c o m15219052011年中国增暖的幅度为0.5 0.8;唐国利等1 42 0 0 9 年综合分析了当时取得的多条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

6、,结果显示1 9 0 6 2 0 0 5年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 8 0.2 7);严中伟等5基于均一化的气温观测序列集对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趋势进行了再评估,结果发现,1 9 0 0 年以来中国气温升温速率为0.1 3 0.1 7/1 0 a。王遵娅等、任国玉等1 7/2 0 0 4一2 0 0 5年用我国国家基准基本气象站1 9 51 一2 0 0 1 年气温资料分析得出,我国西南1 9 51 年至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气温下降,之后缓慢升温,9 0 年代以后大幅升温,云贵高原北部年平均气温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张宇发81998年应用贵州46 个国家气象站资料,分析得出1951一

7、1 9 9 7 年贵州气温变化平缓。吉廷艳等9、严小冬等1、马士彬等川朱大运等2 应用贵州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原始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州2 0 1 6 年以前不同阶段50 a气温变化特征。这些研究选取站点吴兴洋等: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少,气温序列未包括近1 0 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来时段,气温观测仪器更换导致气温观测数据的系统性差异未订正,马和朱对台站迁移引起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未处理,其研究成果没能完全反映建国至今贵州气温随气候变化的情况。有关温度序列非均一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参见王秋香等3 、严中伟等1 4-1 5、左璇等1 6 相关研究成果。

8、建国以来,我国地面气象观测时次7 经历多次变化,气温观测仪器由水银温度表到铂电阻温度传感器,观测方法由人工到自动,不同时期的日、月、年气温是根据不同观测时次气温观测值统计,这些数据是否兼容于同一序列?用其进行气候变化分析会带来多大误差?刘小宁等1 8 曾指出“使用我国平均气温资料进行气候分析要充分重视国家气候站0 2 时气温赋值(用前一日2 0 时观测值和当日最低气温或08时气温观测值计算的平均值)带来的误差”。李亚丽2 0 1 2 0 1 2 年对陕西1 9 个国家基准基本站1 9 6 1 一2011年0 2 时赋值与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差异达到0.7 7。贵州现有8 4个气象站,建

9、站初期有6 8 个气候站,1 9 51 一2 0 2 0 年有7 4站发生过迁址,这些台站的气温序列多数存在非均一性。因此,如何构建贵州区域1 9 51 一2 0 2 0 年具有代表性的气温序列是分析区域气温变化的关键。为尽量减少气温序列非均一性带来误差,本研究在区域内选取空间分布均匀,1 9 51 一2 0 2 0 年的历史沿革2 0-2 1 和气温资料完整,仅在1 9 6 0 年以前或2 0 0 0 年后迁站一次的44站,构建区域年平均气温序列。用现代气候诊断技术分析气温变化倾向率、升降趋势转折时间、稳定性和突变时间,讨论区域内气温变化空间差异及原因,为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

10、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提供贵州区域气温变化的精细化成果。1资料与方法资料源于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经严格质量控制的小时气温资料。1 9 51 一1 9 53、19541960、1 9 6 1 2 0 2 0 年分别是0 0.0 6、1 2、1 8时;0 1、0 7、1 3、1 9 时;0 2、0 8、1 4、2 0 时4次正点观测值。气温观测从人工到自动,仪器换型误差用对比观测评估误差进行修正2-2 3 。气候站人工观测期间0 2时气温赋值用本站1 0 a自动观测值与对应赋值平均误差订正。台站位置变动前后引起的气温非均一性2 4,用对比观测

11、差值2 5 或参考站2 6 进行均一化订正,方案如下:(1)有对比观测的1 1 个站,迁移后T原址=T新+t,t 为新旧站址气温对比观测差值。(2)无对比观测的5个站,在订正站0 2 0 0 km范围内,站址未变动过的站中选取年气温及逐年气温差值相关系数均最高且达到0.9 5以上的站作为参考站,定义Ta、T。分别是订正站、参考站年平均气温,第K年订正站站址迁移,计算(K-30)年到(K-1)年订正站与参考站逐年差值比系数平均值C,则:Ta=Tac-1)+Cx(T-Tc-1)),后面序列依次递推。该方法比选用多个参考站2 7-2 8 线性回归订正,少了计算量和多站噪音影响。用线性趋势法分析序列气

12、温倾向率,逐累年平均值判断气温升降趋势转折时间,用T检验分析气温变化的稳定性,用Yamamoto法、Mann-kendall法检测气温变化的突变时间,计算公式见文献2 9-3 0 相关内容。2资料预处理2.1不同观测时次统计年气温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代表性我国气象站气温观测在时间上是正点观测,1951一1 9 53 年是始于0 0 时,间隔3 h观测一次,日观测8 次,部分站是逐小时正点观测,1 9 54一1 9 6 0年是始于0 1 时,间隔6 h正点观测,日观测4次,1961年至自动观测启用期间是0 2、0 8、1 4、2 0 时4次观测,气候站0 2 时不观测。1 9 8 7 年3 后,国

13、家基准站采用逐时观测,自动观测采用逐分、逐时观测3 2 。因此,必须对上述不同观测时次统计的年气温与逐时次观测统计的年气温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分析,以确定序列作为气候变化分析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表1 是贵州5个国家基准站人工与自动观测3种观测4时次与2 4时次观测统计的年气温差值,差值为-0.1 0.1,相关系数0.9 9 9 以上,说明三种观测时次统计的年平均气温序列兼容也具代表性。2.21951一1 9 53 年和1 9 6 1 年后气候站人工观测02时气温赋值订正本序列中1 9 51 一1 9 53 年,年平均气温用0 0、06、1 2、1 8 时4次气温观测数据平均值代替常用的06、1 4

14、、2 1 时3 次观测数据平均值,3 次观测比4次观测统计的年气温偏低0.3 0.5。根据国家基准、基本站人工与自动观测0 2 时赋值和观测值统计结果,两种观测系统差值一致,因此参与序列构建的28个气候站,1 9 6 1 年后人工观测期间0 2 时赋值,用本站自动观测系统0 2 时赋值与观测值差值1 0 a平153研究论文观测时次气温差值/0.102、0 8、1 4、2 0 时相关系数1.000气温差值/0-0.101.07、1 3、1 9 时相关系数1.000气温差值/-0.100,06.12.18时相关系数1.000均值订正。经统计2 8 站0 2 时赋值比观测值平均偏高0.52,对应统计

15、的年气温偏高0.1 3。2.3站址迁移、人工观测0 2 时气温赋值、仪器换型对气温序列的影响由于观测技术进步、台站迁移、仪器换型、计算方法/3 等原因,构建一个气象要素完全均一化长序列资料是很困难的,以贵阳国家基准站和道真气候站为例分析气象站站址迁移和0 2 时气温赋值及仪器换型对气温长序列的影响。贵阳站2 0 0 0 年迁站,迁移距离2 50 0 m,前后海拔高差为-1 53 m,迁站引起气温序列非均一,2 0 0 0 年序列出现断点。图1 a为均一化处理前后气温的变化情况,1 9 51 一2 0 2 0 年,原序列气温倾向率为-0.0 8/1 0 a,均一化处理后,序列气温倾向率为0.1

16、9/1 0 a。道真气候站建站至2020年未迁站,气温序列均一,1 9 6 1 一2 0 0 4年人工18a17y=-0.0083x+15.409?16151413195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年17.5bJ=0.017x+15.378y=0.0191x+1514516.5O/L15.514.51961图1均一化订正前后贵阳(a)和道真(b)的年平均气温序列变化154沙漠与绿洲气象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表1 气温4时次与逐时次观测统计年气温的差异和相关系数人工观测(1 9 9 3 2 0 0 2 年)4时次与逐时次气温观测统计年气温差

17、异及相关系数威宁桐梓贵阳三穗兴仁威宁桐梓贵阳三穗兴仁0.10.10.9991.0000-0.10-0.11.0001.000-0.1-0.10.9991.0000.999观测期间,日月年气温统计中0 2 时气温是赋值,2005年后气温观测仪器由人工改为自动。图1 b为道真站1 9 6 1 一2 0 2 0 年0 2 时气温赋值订正和人工到自动观测仪器换型误差修正前后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订正前后气温倾向率相差-0.0 2/1 0 a,02时气温赋值减缓了升温速率,自动观测升温出现加快现象。3结果与分析3.1贵州1 9 51 2 0 2 0 年气温变化趋势图2 是贵州1 9 51 2 0 2 0

18、 年气温4次观测值订正和均一化处理前后年平均气温序列变化。订正处理前后气温倾向率差值为-0.1/1 0 a。1 9 51 1 9 53年3 次观测统计气温加快了升温速率,1 9 6 1 年后0 2时气温赋值减小了升温速率,2 0 0 0 年后,站址迁移后的原气温序列明显减小了升温速率。一原序列一均化订正序列y=0.019.x+14.938原序列订止序列19711981第1 7 卷第5期2023年1 0 月自动观测(2 0 1 1 2 0 2 0 年)4时次与逐时次气温观测统计年气温差异及相关系数0.10.10.9991.0000.00-0.10.9991.000-0.1-0.11.000171

19、61514195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年图21951一2 0 2 0 年贵州年平均气温均一化处理前后变化3.2贵州1 9 51-2 0 2 0 年气温升降趋势变化时间1951年以来贵州区域气温升降趋势变化的准确时间未见定论,本研究用完全均一化气温序列的199120010.11.0000.11.000-0.11.000一均一化序列y=0.0132x+14.781=0.0122.x+14.8212011年0.11.0000.11.0000.01.000累年平均气温判定,不难理解累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值对应气温升降变化转折年。图3 a为贵州区域逐0.11.0000.11.

20、0000.01.0000.11.0000.11.000-0.11.000原序列0.11.0000.11.000-0.11.000吴兴洋等: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累年平均气温变化,1 9 51 一1 9 8 6 年累年平均气温波动减小,1 9 8 6 年最低为1 4.9 8,1 9 8 7 2 0 2 0 年,累年平均气温逐渐增大。图3 b为1 9 51 一1 9 8 6 年和19862020年气温变化,1 9 8 7 年后气温基本上位于前期气温下降趋势线之上。说明贵州区域气温1 9 8 7年由降转升,回答了李庆祥3 3 关于“西南地区气温转折变化年份

21、不确定,在1 9 8 6 一1 9 8 7 年或1 9 9 6 一1997年左右”,贵州区域的气温转折变化时间问题。图3 a反映出1 9 8 7 1 9 9 6 年气温低位震荡,1 9 9 7 年起,升温趋势明显,2 1 世纪以来,升温加速,近1 0 年和近6 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 5.8、1 6.1,是7 0 a间年代和阶段性最高值。15.50a15.4015.3015.2015.1015.0014.90195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年16.5b16.0.y=-0.0084x+15.165y=0.0327x+13.75615.515.014.514.013.51951

22、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年图3 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年平均气温升降趋势变化(a 为累年平均气温,b为1 9 8 6 年前后气温趋势变化)3.3贵州区域1 9 51 一2 0 2 0 年气温变化稳定性与升温突变时间1951一2 0 2 0 年,贵州年平均气温高、低差值为1.9,T统计检验结果显示,1 9 8 4、2 0 1 5、2 0 1 6 年气温在7 0 a中与其他年份气温有显著差异,1 9 7 6年差异较显著,1 9 52、1 9 7 6、1 9 8 4年气温在对应的30a气候周期中,与其他年份气温存在显著差异。Yamamoto和M-K统计检验结果

23、均显示贵州区域气温升温在2 0 1 2 年后发生突变(图4a、4b),图3 b中2013年后气温皆位于升温趋势线之上也可以佐证这一结果。该结论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3 4 的结果“自2 0 1 2 年以来,GSAT急剧升温”一致。图4b显示2015年后,UF曲线超过界限值,贵州气温出现了显2.01.51.00.50.0-0.5195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年6.0UBk一一0.0 5显半性界值4.0增2.0统0.0-2.0-4.0195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年图411951一2 0 2 0 年贵州年平均气温变化突变时间统计检验(a为 Ya

24、mamoto,b 为 M-K)19511986年-19862020年a著的变暖趋势,与全球“2 0 1 6 一2 0 2 0 年是自1 8 50 年有器测记录以来最热的5a一致。4讨论一个地区地理区位、环境和影响气候的人为、自然驱动力等因素不同,其气候变化程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会有差异,了解差异原因可以帮助人们改造环境,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贵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位于副热带东亚季风区,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天气气候变化具有特殊性。张宇发、吉廷艳等9、严小冬等0 对贵州1 9 51 年至2 1 世纪初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贵州气温变化平缓,与全国及全球气

25、温变化不同步,没有发生突变。马士彬等叫、朱大运等2分别应用相同的1 9 个气象站1 9 59 2 0 0 9、1 9 6 0 2016年的气温资料分析得出50 多年间贵州气温变化先降后升,突变发生在2 0 0 1 年左右。在气温升降时间及变化倾向率空间分布方面,两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马士彬等叫认为贵州气温从2 0 世纪8 0 年代末期开始上升,1 9 9 7 年是气温变化的转折点,中部气温变化倾向率大于东部和西部。朱大运等2 认为贵州气温2 0 世纪6 0 一8 0 年代气温相对稳定,9 0信噪比突变阅值155研究论文年代以后开始上升,升温与降温区域交替共存,升温最强烈的区域分别是黔西南和毕节

26、,降温范围以黔中贵阳和黔西、盘县为中心向外围延展,西部升温速率高,东部升温速率低,57 a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3/1 0 a。本研究在贵州区域选取44个空间分布均匀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对质控的1 9 51 一2 0 2 0 年原始气温观测小时资料,经过多层次订正及均一化处理后,构建了贵州区域均一化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线性趋势法分析结果表明,近7 0 年贵州区域气温为升温趋势,44站近6 0 年、7 0 年气温变化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0.1 7、0.1 3/1 0 a,略高于全球升温速率(1.1/1 0 0 a),显著低于中国区域气温升温速率(0.26/1 0 a)3 5-3 6),这与贵州所处地理

27、区位、生态环境较好、工业起步晚和欠发达有关。近6 0、7 0 年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介于0.0 9 0.2 6、0.0 6 0.1 9/1 0 a。贵州气温倾向率总体上是中西部大于东部,北部大于南部,该结果与区域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贵州东部生态环境好于西部,成片森林资源具有碳汇功能,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好于以石漠化为主的西部,从近年来贵州石漠化区域演变也得到验证3 7。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增温效应增加,县城到市州行政中心遵义、铜仁等、贵阳的气温变化倾向率逐级增大,平均值为0.3 0.8/1 0 0 a。处于南部的县级气象站望谟、罗甸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差异很大,望谟为0.2 6/1 0

28、a,罗甸为0.0 9/1 0 a。图5是罗甸、望谟1 9 6 0 一2 0 2 0 年相对湿度变化,罗甸相对湿度是微增趋势,望谟相对湿度呈现明显减小趋势,两站水汽的反向变化可能是气温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大气中水汽的多少和相变对大气温度有重要调节作用1 3 8,大气中水汽增加会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近地面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气温。该序列逐累年平均气温揭示了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区域气温升降趋势转折变化的准确时间。在贵州区域85望谟0.1031x+81.361J=0.047x+74.49380%/n75706519601970 198019902000201022020年图51

29、 9 6 0 2 0 2 0 年罗甸、望谟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156沙漠与绿洲气象Desertand Oasis Meteorology升温突变时间上,两种统计检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本研究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气温资料的多层次订正,非均一性气温资料的均一化处理,序列延长及区域分析站点的增加也是导致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区域年平均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及两者差值变化可知,最低气温升温明显,1971年起震荡上升,最高气温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差值变化倾向率为0.1 3/1 0 a,与贵州气温变化倾向率相当,说明近7 0 年贵州区域升温基本上是最低

30、气温升高所致,与居丽丽等1 40 对“1961一2 0 1 5年华东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研究结果华东区域平均最低气温极小值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加,最高气温极大值的变化趋势不显著”结论一致。5结论基于贵州区域44个国家气象站质控的小时气温资料,对仪器换型、3 次观测值和0 2 时赋值订正及站址迁移气温均一化处理后,构建其1 9 51 一2 0 2 0年平均气温序列,得到如下结论:(1)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区域气温总体为升温趋势,近6 0、7 0 年贵州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 7、0.13/1 0 a 1 9 51 2 0 2 0 年中1 9 8 42 0 1 5、2 0 1 6 年

31、气温与其他年份存在显著差异,1 9 7 6 年差异较显著。(2)1 9 51 一1 9 8 6 年贵州区域处于降温时期,1987年开始升温,1 9 8 7 一1 9 9 7 年贵州气温低位震荡上升,1 9 9 7 年后,呈现明显升温趋势,2 1 世纪以后,升温加速,2 0 1 2 年贵州升温发生突变。这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自2 0 1 2 年以来,GSAT急剧升温”一致,说明近1 0 年来贵州与全球气温变化同步。(3)贵州区域1 9 51 2 0 2 0 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微弱的升温趋势,最低气温升温趋势显著,贵州区域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差值变化速率与气温升温一罗甸速率相当,说明贵州区

32、域升温基本上是最低气温升高所致。根据最低气温绝大多数出现时间是在深夜至凌晨,少了太阳辐射驱动力、人为驱动是气温升温的主要动力之一。(4)贵州气温变化倾向率自东向西逐渐增大,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城市人口和大气中水汽含量等都会影响区域气候。贵州区域石漠化分布与气温升温速率呈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石漠化地区升温快于非石漠化地区,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来增强区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第1 7 卷第5期2023年1 0 月吴兴洋等:1 9 51 一2 0 2 0 年贵州均一化气温序列构建及初步分析性。21世纪以来贵州区域气温与全球气温处于同步加速变暖趋势之中,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气候变

33、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地球气候系统及区域气候受多因子影响,文中一些结论尚需未来较长时间的观测数据进一步验证。参考文献:1ROWNTREEPR.1750年以来的全球平均气候强迫与温度响应J.气象科技,1 9 9 9,2 9(1):2 0-3 1.2沈伟峰,缪启龙,魏铁鑫,等.中亚地区近1 3 0 多a温度变化特征J.千旱气象,2 0 1 3,3 1(1):3 2-3 6.3丁一汇,任国玉,赵宗慈,等.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沙漠与绿洲气象,2 0 0 7,1(1):1-1 0.4唐国利,丁一汇,王绍武,等.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 0 0 9,5(2):7 1-7 8

34、.5严中伟,丁一汇,翟盘茂,等.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之再评估J.气象学报,2 0 2 0,8(3):3 7 0-3 7 8.6】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 0 0 4,6 2(2):2 2 8-2 3 6.7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 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 0 0 5,6 3(6):9 42-9 56.8 5张宇发.贵州气温近五十年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贵州气象,1 9 9 8,2 2(5):1 7-1 9.9】吉廷艳,李玉柱,杨利群.贵州气温、降水及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J.贵州气象,2 0 0 0,2

35、4(1):1 9-2 2.10严小冬,金建德,雷云,等,贵州近50 a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 0 0 5,2 9(2):6-9.11 马士彬,张勇荣.贵州省1 9 59 2 0 0 9 年气温的变化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 0 1 7,45(1 1):1 43-1 46.12朱大运,熊康宁,董晓超.贵州1 9 6 0 2 0 1 6 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 0 1 8,2 5(4):1 6 5-1 8 0.13 王秋香,周昊楠,陈晓燕.单站资料均一性对本地气候资料趋势结果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 0 1 0,4(4):1-5.14】严中伟,李珍,夏江江.气候序列

36、的均一化一定量评估气候变化的基础J.中国科学,2 0 1 4,44(1 0):2 1 0 1-2 1 1 1.15严中伟,王君,李珍,等.基于均一化观测序列评估城市化的气候效应.气象科技进展,2 0 1 4,4(3):41-48.16左璇,姬兴杰.均一化前后河南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的对比分析.气象与环境科学,2 0 2 0,43(4):3 6-41.17吴增祥.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 9 50 2 0 0 4)沿革情况概况CJ/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 0 0 6 年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 0 0 6:8 7-9 7.18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不同方法计算的气温平均值差异

37、分析.应用气象学报,2 0 0 5,1 6(3):3 45-3 56.19】李亚丽.三次观测站0 2:0 0 时气温插补方法的比较分析J.气象,2 0 1 2,3 8(3):3 6 5-3 7 0.20中国气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一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QX/T37-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 0 0 6.21 吴兴洋,潘徐燕,周成霞.建立和审核气象台站历史沿革的技术方法.贵州气象,2 0 1 1,3 5(2):50-59.22 熊安元,朱燕君,任芝花,等.观测仪器和百叶箱的变化对地面气温观测值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气象学报,2006,64(3):377-384.23 3

38、王颖,刘小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应用气象学报,2 0 0 2,1 3(6):7 41-7 48.24吴增祥.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及其对观测资料序列均一性影响的初步分析.应用气象学报,2 0 0 5,8(4):46 1-467.25杨秀勋,杨明,陈超.铜仁基本站迁站对比观测数据的差异分析J.贵州气象,2 0 1 4,3 8(1):52-55.26】任国玉,张爱英,初子莹,等.我国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避选的依据、原则和方法.气象科技,2 0 1 0,3 8(1):7 8-85.27严小冬,龚雪芹,石艳.贵阳站气温均一性检验与订正.贵州气象,2 0 0 9,3 3(3):6-8.28 石艳

39、,严小冬,唐磊.安顺站气温资料的均一性检验J.贵州气象,2 0 0 9,3 3(4):3-5.29丹尼尔威尔克斯(美).大气科学中的统计方法(电子版)M.朱玉祥译.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1 7.30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1 0:1-7,1 8-2 1.31 中央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0:1-1.3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3 李庆祥.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导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1 1.34孙颖.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一解读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三章大气科学

40、学报,2 0 2 1,44(5):654-657.35 熊安元.中国地面和高空气候变化数据产品研发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1 5:3 5-50.36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 0 2 1)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1,8:1 6-1 7.37 白晓永,王世杰,陈起伟,等.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J.地理学报,2 0 0 9,6 4(5):6 0 9-6 1 8.38 BRYANTE.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M.刘东升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 41-1 4,2 2-2 4.39居丽丽,史军,张敏.1 9 6 1 2 0 1 5年华东地区极端气温

41、变化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 0 2 0,1 4(3):1 1 2-1 2 1.157研究论文沙漠与绿洲气象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第1 7 卷第5期2023年1 0 月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Homogenized Temperature Seriesin Guizhou from 1951 to 2020WU Xingyang,CHEN Yixuan,ZHI Yajing,LIAO Liufeng,GUO Xi!(1.Guizhou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Guiyang 550

42、002,China;2.Guizhou Ecological Remote Sensing Center,Guiyang 550002,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quality-controlled hourly temperature data,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 specific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dataintegrity,homogenization impac

43、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representativeness,44 stations were selectedin Guizhou to construct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series from 1951 to 2020.The trend coefficient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erature tendency rate in Guizhou,the average of accumulatedannua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ing

44、and falling periods of temperature,the T-test was used to detectthe stability of temperature changes,Yamamoto and the Mann-Kendall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ctthe year of temperature mut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temperature in Guizhou increased at arate of 0.13/1 0 a a n d 0.1 7 C/1 0 a i n t

45、h e p a s t 7 0 y e a r s a n d 6 0 y e a r s.It w a s c o o l i n g f r o m 1 9 51 t o1986,began to warm in 1987,and increased sharply after 2012.The temperature in 1984,2015 and2016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other years.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trend rate in vario

46、us regions of Guizhou,and the variation ranges in recent 70 year and 60 year are0.06-0.19/10 a and 0.09-0.26/1 0 a 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r e w a s a w a r m i n g e f f e c t o n t h etemperature temperature of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The temperature rise rate difference was0.03-0

47、.08 C/10 a from the county-level observation station to the provincial center.The temperaturerise rate showed that the linear tendency rate of annual temperature was lower in the south than that inthe north,and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east to west in Guizhou.The temperature rise was mainlycaused by

48、 the increase of the minimum temperature.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emperaturerise rate of each region was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location,urban heat island effect,ecologicalenvironment and water vapor differences.Key words Guizhou;air temperature;homogenization;temperature trend rate;change1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