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验交流25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大学生就业压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更加白热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更高,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每年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和乡镇,有超过40%的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此类学生的资助、就业指导等工作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一、高职院校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一)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
2、力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如期完成,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尤其是乡村大学生就业创业是缩短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坚持扩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并举,扎实推进就业惠民生工作,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贯彻落实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的要求发展型资助在帮助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各种技能培训,形成“资助+”能力提升、就业指导等多方位一体化
3、的资助育人体系。因此,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贯彻落实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的要求。“扶智”以强能,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生一册”困难生求职档案,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就业行动计划,展开有效求职行动,实现就业目标,采取多种帮扶手段提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我们必须明确,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使被资助的学生在受助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成长,引导他们依靠自身能力改变命运,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成长的内生动力,为他们的顺利就业及高质量就业提供助力。(三)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就业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教育部
4、公布的数据,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全国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次,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22届多出8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大,该群体就业渠道和就业资源非常有限,就业形势更显严峻。学生毕业后如果长期不能顺利就业,一方面致使学生的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就业帮助,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意义重大。资助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的路径研究闫晋芳,刘泽洋(天津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天津300410)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5、状况关系到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使得这一群体的就业与普通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文章从资助育人视角出发,提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资助育人与就业工作相融合的机制,构建资助育人与人才培养特色有机结合的模式,打造素质过硬的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相协调的教师队伍。关键词: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作者简介:闫晋芳(1989),女,汉族,山西古交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天津职业大学学生工作专项资助课题“共享
6、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3107)。经验交流254二、影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因素(一)地域经济差异和整体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乡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思维具有局限性。再加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高质量工作,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一方面,受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观念和眼界受到限制,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就是这部分学生就业“软实力”不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使得教育成本更高,落后地区的学校教育条件有限,对综合素质培养
7、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硬实力”欠缺。(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短板目前,高职院校的资助和育人工作尚未充分融合,经济资助仍占主导地位,精准就业扶贫做得还不到位,就业育人效果还不太显著。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侧重帮助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保证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但是育人作用的发挥力度还不够,往往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培养,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受到经济资助后,只是顺利完成学业,并没有解决不能就业或低质量就业的问题。同时,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的协调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上,缺乏持续性的教育,资助育人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
8、方面结合得不紧密,整体发挥功效不强。(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一是资源出现偏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可提供的资源有限,观念相对保守,导致学生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缺乏勇气和信心,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往往错失机会。部分学生还因为急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就业定位出现偏差,受市场需求和专业分布不均衡的影响,很难在竞争力大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岗位。二是心理出现偏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在遭受挫折后容易胆怯,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不足。三是就业能力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关系弱,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有限。部分学生
9、就业素养较低,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市场和理性判断就业形势。三、资助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路径(一)建立健全资助育人与就业工作相融合的机制第一,健全资助育人体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强化“一项保障”:重点做好精准资助工作,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关注学生的入学状况、学习过程、就业意愿,针对学生不同地区、年级、家庭经济情况,提供分类资助和精准资助。对一年级新生,重点开展爱国、励志、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尽早确立学习目标。对二年级学生,引导学生练好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进一步拓展综合能力。对三年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
10、位,确保其在各学段都能够得到资助、锻炼和成长。其次,打造“两个体系”:构建“学院班级宿舍”三级矩阵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和资助资源,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深挖资助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将经济资助与发展资助相结合,探索形成以铸魂育人为根本、多维资助为基础,“资助+”就业指导等帮扶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第二,加强部门协调,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首先,学生工作部、就业部等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互相协作的合作帮扶机制,结合地方政策、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措,组建帮扶团队,跟踪就业状况,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其次,各二级学院建立校友联络库和合作企业信
11、息库,并随时更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展就业渠道,联合举办以帮助他们更高效就业为宗旨的就业专场说明会。再次,各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去基层就业,加大对在基层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和补贴力度。最后,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学生设立专项就业补贴,减轻高职学生求职的经济压力。对在求职过程中发生的交通、房租、食宿等费用,设立专项资金帮助解决。(二)构建资助育人与人才培养特色有机结合的模式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首先,持续推进“订单班”的培养模式,企业开设专业相关实操课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担学费,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增强其就业信心,提高其就业实力,打消他们对就业前景的顾虑
12、,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使学生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其次,企业可以增设勤工助学校外岗,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动手实操能力。再次,丰富相关课程内容,经验交流255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创业指导、实训实验等课程教学。最后,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交流平台,举办一系列企业专家进校园专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以育人为导向,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首先,针对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底子薄、发展定位不清的情况,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将励志教育纳入入学第一课,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和成长目标。高职院校可依
13、托班会、年级会、主题团日活动等载体,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针对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基础较弱的实际情况,通过举办办公自动化软件系列讲座,组建学习互助小组、英语社团等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学生骨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基础能力。同时,特别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育人理念,深入挖掘类型教育特色,广泛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订单班”培训,对参加“1+X”技能等级鉴定考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
14、生减免费用,组织其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学技能、长本领、促提升。第三,以帮扶为导向,将就业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首先,将“资助+就业”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对其升学、就业和创业等不同情况,精准给予指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方面的优秀案例,加大总结分析和宣传力度。其次,帮助他们心理上脱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足,在心理上需要对他们开展帮扶,不定期开展相关素质教育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心理社团、就业社团,以学促教。(三)打造素质过硬的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相协调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打造目标统一、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资助助力
15、就业、就业服务资助”的融合式教育模式。一是统一思想,明确职责。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各部门要定期召开交流会,共享资源,统一办公平台,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鼓励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积极务实的就业心态和求职择业观念。二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打造一支由毕业年级辅导员和就业辅导员相互配合的就业帮扶团队,对学校选送的就业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对基层就业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让优秀毕业生的榜样作用真正发挥到极致。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多到西部走一走、多到基层走一走、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三是
16、提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执行能力。岗位速递不断线。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广泛收集和挖掘各级各类招聘需求,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就业公众号、微信群、电话等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推送优质岗位信息,着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教师切实发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开展网上招聘和岗位推介,将更多优质的就业资源提供给毕业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同时,举办就业政策解读说明会,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假期充电、科学备考,促进就业政策精准且快速直达,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此外,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把就业工作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落小,做到用心用情,高水平、高质量推动就业工作,确保高质量实现
17、毕业生就业目标。四、结语资助育人的目标不仅在扶贫,更在于扶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帮助受助学生摆脱物质上的匮乏,更要使其从能力上脱困,真正实现从“助人”到“自助”的目标。就业是民生工程,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高职院校需在下一步的就业帮扶工作中,持续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作为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措并举,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真正做到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资助。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2史玲.发展型资助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73-76.3张未利.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J.当代经济,2021(5):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