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饶柳,王天兰*,唐梦雨,周嘉豪,杨洁,熊光梅,李媛,谢杭,黄奕榕,罗智文,叶腾筠(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从 2015 年至 2022 年,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由 729 万增至 1 020万,首次突破千万人数1,再创历史新高。当前,社会整体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呈反比例发展趋势,待业和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近年来,各高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文件精神,聚焦“五育”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保驾护航。其中,“互联网+
2、”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能促进思维碰撞,开阔视野,强化创新创业精神。一、“互联网”概念“互联网+”是指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传统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成为社会的焦点和热点,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3。“互联网+”环境下,新的信息技术打开了大学生与外界接触的大门,增强了大学生学习新事物、接触新知识的能力,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和推广渠道的多样化发展4。“互联网+”环境
3、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此类比赛的成功举办既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能为当代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5。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意义(一)加强大学生高阶能力锻炼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为参赛师生提供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和平台,进而使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自我管理路径。同时,这可以充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引导其将理论构想付诸实践创新,以此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若想让团队项目在大赛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就要求团队成员具备充分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作品
4、足够新颖才能拔得头筹6。“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般都是团队赛,团队合作有利于产生新颖的创意,因为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其流程如下:准备好项目企划书、PPT 及 1 分钟短视频进行路演,首先是进行企划书的书写和项目介绍视频的拍摄,促使团队学生相互讨论、沟通协调,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然后大赛以PPT 汇报的形式促使参赛者与各行业专家进行思想碰撞,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逻辑的严谨性,锻炼学生临场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而使其在团队竞赛的对抗中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调节自身情绪,提升对抗挫折的能力,为实现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生长动力。(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
5、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高校通过承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组织需求的契合度,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是有效推动改革进程的一次高层次素质教育活动,大幅度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马妙明7认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带来了机会,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DOI:10.16681/ki.wcqe.202323025作者简介:饶柳(2001),女。
6、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学。注:本文系贵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培育)“中药草本乳汁手工皂的研制”(编号:贵中医大创合字 2019 2 号)。摘要:文章基于“互联网+”概念,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意义,然后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重要因素及瓶颈,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突破路径。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424.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23-0104-04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2 月第 9 卷第 23 期西部素质教育20
7、23 年 12 月第 9 卷第 23 期赛的兴趣,让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进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断探索、改进,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实体经济冲击较大,导致企业岗位数量大批量减少,而当代大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攀升。企业对岗位要求较高,导致就业和线下招聘机会较之前减少,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高校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旦比赛获奖
8、或成果具有研究和商业价值,投资企业合作的意向就会增强,进而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8。参赛学生从谈吐、着装、回答问题的技巧方面得到的诸多锻炼,也是其在招聘面试中的优势所在。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同时,“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般是全国性的重要赛事活动,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规模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促使各地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事业,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从而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问题。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重要因素(一)高校重视,组织科学为确保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
9、创业大赛,高校要通过科学组织,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比赛的顺利开展提供设施保障。李腾龙9指出,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通过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计划书撰写、重点打造精品项目、邀请获奖的优秀团队分享经验及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邀请社会各界优秀企业代表及校内校外专家对比赛项目进行专业指导,使大学生对各行各业有更充分、清晰、深刻的认知。高校教师及各个社团要积极举办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帮助大学生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工
10、作,让学生切身参与创业实践,能激发学生参赛热情,提升大赛举办效果和影响力。(二)专业指导教师认真辅导,无私奉献作为团队的重要支柱,专业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使其更高效率地将理论转为实践,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笔者所属团队发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细心严谨品质的塑造、创新创业兴趣的激发,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大都离不开专业指导教师对团队成员的细心引导和耐心培养。为保证参赛项目作品的总体质量和阶段完成进度,专业指导教师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远见卓识,从项目落地开始便带领团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开展技术研究、完善产品运营;在
11、项目推进至中期时,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指导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优化产品设计;当项目总体进入后期阶段时,指导教师又忙于带领团队进行项目 PPT 路演、视频介绍等展示工作的筹备。在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细致入微的指导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三)以“互联网+”为契机,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有学者认为内、外两大因素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前进动力,因此构建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的关键驱动因素模型,而“团队合作”这一因子在其模型中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10。“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般为团队比赛,故团队的高效合作是比赛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笔者所属团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
12、”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本次代表作是“洋甘菊乳汁手工皂:专属您的 DIY 制作”,在该项目中,团队由具有中医药背景的护理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及会计学专业 10 名在读本科生组成,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的统筹安排、商业计划书的整体汇总和修改,以及路演视频的构思、参演、拍摄、配音、剪辑等;团队成员根据所学专业的优势分别进行产品与研发、市场调研、财务分析及宣传设计等。团队的科学合理分工与组织充分说明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专业优势明显、梯队构建完备,同时具备跨高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色。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瓶颈(一)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欠缺首
13、先,许多高校虽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但其与“互联网+”融合的实践氛围不足。由于社会实践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2 月第 9 卷第 23 期经验欠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缺乏较高的参与度,从而导致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氛围不强。即使身处“互联网+”时代浪潮中,高校却缺乏“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的意识,或者对“互联网+”的理解较为浅显,因而对事物发展的认识不足11。其次,高校忽略了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如高校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创业实践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不能真正落实到比赛过程中。久而久
14、之,磨灭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际效果不明显12。另外,在将比赛项目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许多团队仅仅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手段及策略较为单一,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不够全面,导致互联网工具无法真正发挥实效。(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数量不足优秀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大学生参赛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并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方面,学生都期望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仍不完善13。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仅停留在“三尺讲台”的理论层面,在项目开展的全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和实践
15、指导,使得学生对比赛参与的热情度降低,且各竞赛环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及精力14,这将消耗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不断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而高校内的教师更多专注于科研,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大都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创新创业大赛的核心内涵理解仅处于基础理论阶段,没有个人切身感想与实践心得,而这些因素会导致大学生参赛的兴趣和热情受到打击。(三)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不够积极大学生是“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大赛的主导力量,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大赛的态度决定了大赛进行的深度15。真正脚踏实地准备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占比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不
16、高,即其对于参加大赛的实践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只是为了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也是很多项目终止的重要原因。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的态度并不积极,而阻碍大学生正确理解“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因素有很多,如个人性格、家庭教育、学校氛围等。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缺乏热情的现象也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6。此外,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差、综合能力及素质亟待提高等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四)项目团队合作力度有待提高项目团队合作力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组建团队时若较为仓促,就会产生诸
17、多问题,导致团队成员能力素质差异较大,在项目前期调研、项目内容的可行性研究和交流深度上存在缺陷。由于在项目前期培育及后期打磨完善方面缺少系统性的规划,大学生撰写项目计划书时不规范,核心要素不全面,商业模式陈旧,语言表述不明确,从而导致撰写计划书及比赛时出现一定问题。另外,项目团队成员配合度较低,缺乏团队协同合作意识,难以发挥集体智慧。此外,部分成员认为项目申报工作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及指导教师负责,与自己关联较少,因而责任心不强,缺少对项目内容的深入交流探讨和研究分析,市场调研不足,进而会在撰写项目商业计划书及进行项目路演时对项目核心技术、应用场景等表述不清,难以令人信服。五、“互联网”环境下大学
18、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突破路径(一)优化高校顶层设计,营造创新创业实践氛围高校要以“互联网+”为载体,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比赛类型及特点提供切实可行的系统化组织保障。要想完善“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训练体系,高校要设立大赛组委会,由校领导牵头创建一系列组织机构,为大赛有序推进提供系统化的组织保障。组委会设专家评审团,由历届国省赛校外资深评委、相关行业专家及历届国省赛获奖项目第一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参赛项目点评。同时,要重视发挥校赛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通过有效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平台,发现、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激发
19、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和信心17。(二)强化高校师资力量,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对比赛成绩的高低意义重大,高校指导教师在日常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承担对学生项目的指导工作,其热情度往往较低。因此,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大赛师资队伍至关重要18。要完善针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机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12 月第 9 卷第 23 期制,充分了解参赛师生的现实需求,鼓励兴趣、热情与能力并重的教师参与学生比赛作品的指导,促进多学科教师相互协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锦上添花。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赛事赛前教师培训,进一步加深指导教师对大赛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
20、项目质量。另外,可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实现校内外导师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理论传授与实践引导双线并行,从而为真正对创新创业大赛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三)激发学生参赛热情,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一种将思维创新与创业行为相结合的创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以赛促学,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19。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的兴趣,提高其创新创业热情,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第一,高校可通过座谈、讲演、报告等方式对“互联网+”环境下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背景、意义及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深化学生对各项赛事的认知,提升其对创新
21、创业大赛的兴趣。同时,高校还要以大学生的个人志趣为导向,从各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综合能力。第二,高校可针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一套奖励机制,如课程成绩加分、奖学金评定等,由此激发学生参赛热情。同时,高校要组织创新创业分享会,让有经验的学生负责技术知识、设计、筹划运营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增强参赛热情,提升综合能力,才能为自身在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四)培育团队精神,加大项目团队的合作力度孙明琳等20强调团队精神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必备的综合素质。而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面临彼此不
22、同学校、专业、知识、能力、性别、气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项目负责人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加大项目团队的合作力度,让每个成员对团队产生归属感,全身心投入团队工作,进而在高质量团队协作中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和思维共享。具体而言,首先,设置共同目标,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和坦诚交流,朝着一个方向和目标砥砺前行。其次,建立奖励与惩罚机制,使团队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提高其在项目合作中的配合度。最后,明确团队分工。即项目负责人需结合项目实际,根据团队成员的优势进行明确的定位,使其在项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效率高的团队在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能在讨论过程中擦出思维火花,实现 1+12 的良好效果,
23、从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此类赛事,大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进而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参考文献:1 麦可思研究院.202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R.成都:麦可思研究院,2021.2 张爽,晏磊,王伟东,等.以大创项目和比赛为驱动,促进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33.3 侯晓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4):235-236.4
24、李亚猛,路朝阳,张志萍,等.“互联网+”大环境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视界,2022,386(20):173-176.5 许建领,曹科岩.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4):9-17.6 蔡丽容.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育作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7(1):50-53.7 马妙明.“互联网+”形势下的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视角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9):39-41.8 刘晓敏.中国大学生参与创客运动的关键驱动因素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6):93
25、-102.9 李腾龙.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培训指导研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25):75-77.10 张光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120-121.11 肖姣娣,王泽斯.“专创一体化”理念指导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8):223-227.12 张乐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2018(5):20-22.13 李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14 姜艳霞,贺婉青,王
26、佳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现状和发展趋势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2):180-182.15 赵转,王迪,李强.高职院校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视界,2021,366(36):131-132.16 王燕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3):68-70.17 蔡晨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18 刘爱军,李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与思考:以陕西省地方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92-96.19 姚大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研究D.上海:东华理工大学,2018.20 孙明琳,吕哲琦,钟辰昊.大学生创业训练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商论,2017(21):183-184.通讯作者:王天兰(1987),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养生康复护理,护理教育。(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