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l.古人以时辰计时,一个时辰两小时。子时指23:00到凌晨1:OO。《康熙起居注》记载:
寅正,康熙的皇子们就要到无逸斋,开始复习头一天的功课。卯时,皇子的老师来到课
堂检查功课。其中“寅正”“卯时”分别指
A. 4:00 、5:00一7:00 B. 5:00、6:00一8:00
C. 6:00 、7:00一9:00 D. 7:00、8:00一10:00
2.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
3.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秧治秦,规定“奖励军
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下列史实发扬了这一做法的是
A. 封国制 B.科举制 C.恩荫制 D.旗人制
4.王安石在《河北民》中写道:“河北民,生近二边(宋夏、宋辽边境)长苦辛。家家养子学
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
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
A.背景 B.内容 C.实质. D.结果
5.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
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吏治腐败
6.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落籍湖南桃源的著名历史学家弱伯赞的
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徒到内地的畏兀儿(维吾尔)族。这主要反映了元朝时期
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回族开始形成 C.国家统一规模扩大 D.少数民族内迁
7.清朝陆续调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
的达斡尔族、满族等。其主要背景是,清朝
A.放弃了“联蒙制汉”方针 B.设立了乌里雅苏台将军
C.设立了伊犁将军 D.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8.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在北京建立会馆,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贮
存货物之用。会馆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传统市场经济的扩张 B.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
D.商人子弟不断入仕 D.不同行业的竞争加剧
9.乾隆三十九年(l77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总督赫斯汀派东印度公司秘书波格尔到日喀
则见班禅六世。当时,达赖因年幼由班禅摄行政事。波格尔先提出与西藏签订通商条约,西藏官员答复:“一切须(听)命中国皇上。”波格尔又提出“藏人与英方建立某种形式上的联盟”,当即遭到班禅六世的严词拒绝。该史实主要说明
A.英国阴谋分裂中国 B.班禅六世热爱祖国
C.清朝开始对西藏实行有效管理 D.中华民族有强大凝聚力
10.1875 年,英国怡和洋行的“海洋”号轮船在黄海海域将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福星”号货
轮撞沉,造成大量财物损失和63 人罹难。然而“海洋”号及其船长,却没有承担任何
责任。这一事件说明
A.洋务派对外妥协退让 B.英国人拥有治外法权
C.中英贸易竞争激烈 D.英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
ll.l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
A.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 B.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D.直接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
12.“此后,旧势力要继续实行官僚军阀专制,要保护封建的经济基础,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院子下进行。这就为呻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进一步向封建主义发起进攻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其”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13.2010年12月22 日宜万铁路通车,圆了川人百年“川汉铁路”梦。一百多年前,中国人 民掀起收回该铁路修筑权的斗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是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科教兴国.
14.1911年中国草帽辫(欧洲妇女装饰用品)输往欧洲突破白银1000万两,1914年至1918 年徘徊于300万两左右,1919 年又增至771万余两。同期中国面粉畅销英、法、俄、东南亚等国。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A.海外市场影响着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辛亥革命冲击了西方殖民者在华势力
l5.胡适受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认为“新民”的意思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要把这老大的病夫改造成一个“新鲜活泼”的民族。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成为一个“新鲜活泼”民族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6.“德漠克拉西的时代,是自由平等大昌明的时代……现在的婚制,也应该实行解放,使 他不自由的变为自由”。这一婚姻观的转变
A.开始冲破了理学的束缚 B.完全实现了婚姻自主
C.实现了女性的真正解放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
17.民革代表何香凝说:“我脱离国民党到现在己经22 年了,我从来没有向国民党反动派 屈服过,22年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实现的标志是
A.《和平建国纲领》的通过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毛泽东曾指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下列史实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A.松沪会战 B.枣宜会战 C.百团大战 D.衡阳战役
l9.近期,出现了大量与蒋介石有关的书籍:《蒋介石传》、《蒋介石与汪精卫》、《蒋介石与
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蒋介石日记揭秘》等等。蒋介石的形象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其
反映的实质是
A.学术研究逐渐走向客观 B.革命史观的消失
C.对曾经的政治领袖好奇 D.两岸关系缓和、国共两党关系改善
20.“严重的贪污案件的不断发生,证明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 必然性和为防止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为此中共在建国初期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 B.镇压反革命运动 C.“三反”运动 D.反右派斗争
21.“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下列史实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开展整风运动
C.进行“反右倾”斗争 D.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2.1978 年末,广告业得以恢复,乃至业内有1979 年是新中国广告“元年”之说。这主要
反映了当时中国
A.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 D.商品贸易的逐步发展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命令,授权中国银行代理各持有人办理被美国政府冻结的
资产的收回或提取事项。同一天,中国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签订的
关于解决资产要求的协议,我方被冻结的全部资产,由我方悉数收回。这一史实应发
生在
A.1949 年 B.1953 年 C.1972 年 D.1979 年
24.1980 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
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这表明我国
A.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C.成为法制国家 D.初步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25.右图,叶剑英的谈话是基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C.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目标
D.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0分,27题2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年阿官民比例1: 2.05万,官员少而精,投入少,产出多。在机构协调方
面,唐代为解决三省之间因为纷争而引起的事久不绝,特将门下省的议事机构政事堂作为
协调三省的部门。政事堂制度建立后,皇帝的命令也必须经政事堂宰相们议决、通过、加
印方能生效,皇帝不经政事堂而直接法令,是违制行为,下属机构有权不承认、不执行,在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因独断专政而作出错误决策。它的出现,既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
又避免扯皮、冲突现象的发生……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1934年12月1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行政效率研究会正式成立,旨在
增进中央及地方的行政效率,该会正式成立后,工作积极进行,范围逐渐扩大,引起各界的
关注,舆论界对其多予肯定并寄以厚望。……行政效率研究会通过调查研究,就中央及地
方行政组织及其运作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改善的途径与方法,供有关当局参
考,如果国民党的领袖人物和国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够择善而从,当可推动当时的行政改
革,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在国民党派系纷争、人治高于法治的情况下,即使从纯技术层面
来进行行政改革仍不可避免触动某些利益群体而招致重重阻碍,敷衍塞责、徒托空言的现
象比比皆是。行政效率与政制关系密切,而政制的改革必然牵涉党派与政争,尤为重要的
是,在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前提下,一味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这大概正是南京国民政房虽倡导行政效率运动仍不免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孙宏云《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行政效率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6分)
27.(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是孔子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哟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2分)其意义怎样?(4分)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2)据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4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
“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原因。(4分)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
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
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
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相反,
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各种的外来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涌入,在社会重建和民族振兴方面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由胡适阐释、后来为国民党部分接受的实用主义及逐步进化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的主要状态。(2分)如何认识这一状态?(6分)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为适应农业的发展,保证劳动力的需要,颁布法令释放奴隶,严禁诱
骗掠卖良民为奴隶。同时,还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招收流民垦荒、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和匠
户轮班等方面的法令。
《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造做器物的品种规格等等都做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对于矿冶业,对非金属允许自由采矿和冶炼,官府课税;对金银等贵金属矿只能由官府经营,其他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
铁、铜、铅、锡等矿藏,必须取得官府批准,才得开采,未经官府许可,私自开挖者,以“窃盗罪”论处。
对商业,明代承袭前朝旧制,对某些重要商品,如盐、茶等实行专营制度。明律规定,
盐和茶都由国家专卖,商人必须向官府交钱买“盐引”和“茶引”。(“引”是商人运输货物
的凭证)。修订的《盐引条例》规定犯私盐罪者绞,有军器者斩。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经济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二 1949年4 月到1950年2 月,先后出现四次性的全国物价大波动,上海、天
津、西安、汉口四大市场米价、布价上涨2到四倍,其中上海批发价上涨20倍。针对物价
飞涨的情况,各大城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明令严禁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自由流通,一律
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但投机商对政府法令和警告当耳边
风,金融投机活动有增无减,带动物价上涨。1949年6月10 日,上海军管会一举查封金
融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法办了重要投机商238 人。这样基本制止了金融外币的
投机活动,很快稳定了金融市场。银元之战后,投机商由转向囤积粮食、棉纱和煤炭,哄抬
物价,扰乱市场。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调运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并采取冻结资金投
放、按约收回贷款和开征税收等措施,在11月25 日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
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 -40%,从而给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为稳定经济秩序,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12分)
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共2分,共50分。
1.A 2.B 3.B 4.A 5.C 6.A 7.C 8.A 9.D 10.B 11.A 12.B 13.C 14.A 15.D 16.D 17.B 18.A 19.A 20.C 21.B 22.D 23.D 24.D 25.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0分,27题2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官僚队伍精简,官员素质高,行政效率提高;政事堂制度的创立,决策失误尽可能减少。(4分)
(2)国民党派系纷争,人治高于法治;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片面追求行政效率。(6分)
27.(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2分)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4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4分)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4分)
(3)状态:多元化;思想混乱,良莠不齐,中西方思想冲突剧烈。(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2分)
认识:思想多元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主流思想的缺失、断层,不利于国家统一。(6分)
28.(1)特点:全面,细致、严厉、严控。(2分)
积极影响:明初的经济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建立稳固的封建统治秩序。
消极影响:对矿冶业的严格控制和盐铁专营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长远发展。(4分)
(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一财经;“四路进兵”和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土改和生产互助及水利兴修等。(1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