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论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中,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人机教学等误区,影响了多媒体优势的发挥。而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坚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等则是走出误区的良策之一。而要冲破历史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需要将多媒体与中学历史课的导入、讲授、小结等环节有机相结合,凭借多媒体再现情境、声情并貌等优势逼真、形象地展现历史,如此就能进一步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关键词:多媒体,中学历史,历史教学,应用目录一、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
2、学中应用的现状1(一)忽视教学主体,教学出现本末倒置1(二)人机教学,阻隔了师生交流1(三)片面追求画面美观和“技术含量” 1二、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一)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导入中的应用2(二)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讲授课中的应用2(三)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小结中的应用 5三、结束语5参考文献6一、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就不必再讨论,而进一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才是研究的目的。但现阶段,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忽视教学主体,教学出现本末
3、倒置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的传送渠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众多教师的追求,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使学生上课无所适从,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知识获取量相当有限,妨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历史事件的掌握都有一个“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的系统结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多媒体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却很少或基本没有时间给学生思考、提问及参与到授课当中。 1这样盲目的依赖于多媒体,严重地忽视了教学主体,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益。(二)人机教学,阻隔了师生交流教学过程是
4、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而有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后,课堂中的“交往”、“对话”荡然无存。教师过多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忽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忽视学生课堂反应,课堂上不能及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上课时的反馈信息,师生缺乏互动交流。(三)片面追求画面美观和“技术含量”多媒体手段具有很强的图文声像处理和演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达到模拟真实的效果。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认为看总比讲印象深、效果好,于是抛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用大量的图片、录像或动画资料,制作出了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最终过多的图文资料代替了教师讲授,整个教学过程相当于观“ 图片展览”,看“录像剪辑”,欣赏“
5、动画片”,其课堂效果反而不好。2二、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多媒体将年代相隔甚远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毫无生气的历史教学领域出现了新的曙光,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必须要注重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的导入、讲授、小结的结合。(一)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导入中的应用“导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和“开端”,一直受到中学历史老师的重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起到渗透主题,交代背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度,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而多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也具有其独特的魅力。1、用音乐渲染历
6、史气氛凭借着时代产儿的音乐,我们可以回到历史岁月,像历史人物那样所见所闻所感,使历史课具有音乐节奏感,活跃起来,使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感知学习历史。在教学一开始,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播放一段与课堂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音乐,以渲染历史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在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可以播放九一八这首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人民的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苦难,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同时产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悲愤的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耻辱的岁月,这种方式的导入,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
7、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生”的艺术境界。32、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虽有虚构,但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其中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时代风貌,再现历史场景,为学生感知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立体形象。这种动态的、立体感强的事物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地运用,能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放一段家喻户晓的影片乱世佳人,设问“主人公是哪个国家的?”“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们国家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大事?”由此引出美国内战。通过讲述这些历史常识,也可使学生深刻感觉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其重要的作用。4又如在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
8、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国歌及开国大典的片段。无需太多语言已经把学生带回了五十多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他们身临其境,并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用图片诱发历史思维这是一种直观的导入方法,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文物、历史情景、地图等,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例如,在讲文艺复兴一课,导入新课时展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对同学们说,“这是你们所熟悉的一幅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为什么能流芳百世?要了解画的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必须了解这幅画
9、产生的时代欧洲文艺复兴。”5这节课就学习这个内容。导入时选取历史与美术密切联系的例子,可以告诉学生一个画家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要受到那一时代的社会影响,而这种影响可以明显地或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他的绘画之中。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二)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讲授课中的应用讲授课文的过程的质量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的好坏,而由于历史课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中学历史课堂一直以来都陷于枯燥乏味的境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则让学生能更真实地触摸历史、更主动地了解历史、更积极地学习历史,充分展现其将“死”历史变“活”的优势。1、图画讲解,变抽象为具体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
10、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教师可以播放记录片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亲日的何应钦兵围西安,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
11、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大革命时屠杀大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看书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伟大决策有充分了解。这样,学生就能理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好地记忆、掌握知识。2、突出重点,巧破难点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是重点突出,对难点要巧妙突破。多媒体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并用。因
12、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来配合教学,并以此为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理解“伪满洲国政权的傀儡性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末代皇帝溥仪启发学生思考: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伪满洲国的目的是什么?溥仪是否真正是皇帝,为什么?学生结合影视内容,通过讨论、思维,得出结论:溥仪一切行动都受关东军限制,日军在中国东北为所欲为。6通过多媒体的辅助,理解难点“伪满洲国政权是傀儡政权”就迎刃而解了。3、历史再现,古今共鸣在教学中,深刻挖掘历史多媒体所蕴涵的思想素材,对学
13、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可以做到生动、形象、深刻,乃至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思想上与历史英雄人物产生共鸣。例如:讲到鸦片战争课文时,学生知道了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给英国,香港离开祖国怀抱已久,此时,教师可打破时空界限,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令人激动的画面,英国国旗在香港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缓缓升起,这样,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而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可先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
14、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用它代替单调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一下子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虎门销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发言积极,气氛活跃。这样就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三)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小结中的应用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始有终。一节新课刚学完,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掌握的知识是零星的、散乱的,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能把握历史线索,弄清知识结构,当然看不清这课历史“庐山”的真面目,这时教师就要再现事物的整体结构,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及时全面掌
15、握历史知识结构。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灵活多变、声情并茂,就能很好地将整节课的内容简洁地再现出来,加深学生印象、使内容线索更为清晰。例如,在讲工业革命时的小结时,教师可以播放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后的图片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让学生回忆英国有了哪些成绩。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那么,资本主义是如何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可让学生自由思考讨论。这样的小结即整理了所学内容,又导引出了后课,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新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四、结束语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就是要有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因此,历史教学中仅
16、靠粉笔板书,教师讲解,是无法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的。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等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使“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
17、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要将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在历史教学上,中学历史教师务必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参考文献1曾令英.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阻隔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8.(33).2彭立.多媒体辅助教学利弊谈J.中国电化教育,1997,(7).3陈奕平.素质教育与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世界近代史课程为例J. 历史教学,2003.(6).4谷成军 王靖楠.浅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5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6朱施南.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创意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