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十里亭小学 齐宝娜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生能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归纳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要学会用字母来表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遵循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2、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
3、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列出式子,让学生感知规律。】二自主探究,理解规律1. 例题探究听完这个故事,你们觉得猴子聪明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列式表达:3+4=4+32. 解决问题例题: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列式解决问题。请学生回答
4、问题。大家会发现答案有两种: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大家会发现什么呢?鼓励学生回答,发现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得数相同。3. 在举出一些例子,看看是不是和这道例题发现的一样。(1)45+ 53= 98 53+45 =98那么45+53=53+45(2)200+10=210 10+200=210那么200+10=10+2004.大家会发现,这些题目中的规律都是一样的。总结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交换律。5.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加法交换律。1)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2)用图形表示:三角形+圆形=圆形+三角形3)用字母表示:a+b=b+a6.巩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300+600=( )+( )( )+65=( )+35 a+200=( )+( )( )+50=140+( )7.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8.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发现规律。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