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974251 上传时间:2025-0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基础

2、,学生能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归纳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要学会用字母来表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遵循认知规律。反过来,新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例如,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加法中的“凑整”计算,等等。过去只知道这样做,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深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3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

3、、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一)探索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1、感知规律课的开始通过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2、验证规律(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

4、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3、概括规律(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4、巩固规律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在学生解决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

5、,探索规律。(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2、验证规律(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3、揭示规律(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三、实践应用1

6、、书面训练(1)想想做做,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三,教学反思 1.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

7、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2.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6.练习题有梯度,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