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体的压强 课题气体的压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重点难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应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方法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了解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亲身估测大气压的值。教材还联系实际介绍了大气压的变化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简单介绍了影响大气压变化的一些因素。教学方法按照“体验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讨论概括大气压强的特点,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
2、现象,并探究测定大气压强大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多媒体、铁架台、酒精灯、易拉罐、塑料吸盘、玻璃杯、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圆底烧瓶、热水、冷水、纸片、气球等。教 学 程 序 设 计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教学过程固体、液体都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气体压强。一、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活动1)课本P85图1016现象:易拉罐被压瘪(发生形变)说明:大气有压强(活动2)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器材: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吸盘、汽球、酒精灯、热水等。如图所示分析:向杯内倒满水,排出杯内的空气,外界的大气压大于杯内水的压强,
3、所以杯倒置后硬纸片不下落。将玻璃杯放在点燃的酒精灯的上方(加热杯内的空气),移走酒精灯,将打好气的汽球堵住杯口。分析:空气受热膨胀,气球堵住杯口后,杯内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气球向瓶内挤压。向空矿泉水瓶内倒入少量热水,将水倒出,盖好瓶盖,把矿泉水瓶放入冷水中。分析:道理同活动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大气压有关,举例说明有哪些事例是利用大气压的?二、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事例钢笔吸墨水分析:挤压吸管,排出管内的空气,将笔尖插入墨水,松开吸管,吸管内气体体积变大,气压减小,墨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管内。利用吸管喝饮料塑料挂衣钩贴在光滑的墙壁上分析:在光滑的墙壁上挤压塑料挂衣钩
4、的吸盘,排出吸盘内的气体,挂衣钩在外面大气压的作用下被紧贴在墙壁上。在前面的课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小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体验并分析了大气压的存在。那么最早人们又是如何发现大气压的存在的呢?大气压究竟有多大?三、感受大气压的大小阅读课本P85课文“读一读”,观察P86图1017。分析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存在大气压、大气压是非常大的四、设计实验估测大气压的值(活动3)课本P86图1018大气压对活塞的压力F(N)注射器的容积V(ml)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l(cm)活塞的横截面积S(m2)大气压的值p(Pa)想一想:用上述方法估测大气压值的道理何在?用这一方法粗略测出的大气压与实际数值相比
5、,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偏小,因为针筒内会剩余少量空气。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完成的,大气压的大小相当于 76 cm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才能知道大气压的大小?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工具大气压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五、大气压的变化由于大气层受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因而大气压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就越小。通常把等于 1105Pa 的大气压叫 1 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 760mmhg = 1105Pa大气压的变化对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气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什么用高压锅烧菜时,菜容易烧烂?高山上煮鸡蛋能否煮
6、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活动4)设计实验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课本P87图1020)现象:水又开始沸腾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活动5)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对着硬币吹气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方吹气想一想: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流体的压强越小。(讨论)日常生活中是否由与此相关的事例?乒乓球和足球中的弧旋球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外界大气压大于罐内的气体压强现象:纸片不下落现象:气球能提起玻璃杯现象:矿泉水瓶被压瘪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存在着压强?学生举例分析:利用吸管和饮料时,吸走了管内的空气,使管内气压减小,饮料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管内。分析所需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测定大气压的值记录实验数据 活塞刚开始滑动的瞬间,大气压力等于弹簧测力计对活塞的拉力。看书了解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随天气的变化情况菜容易烧烂说明锅内液体沸点高不能向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水面上方水蒸气液化,气压减小。而已停止沸腾的水又开始沸腾,说明水的沸点降低。观察:课本P88图1021将硬币吹入碟子里两张纸条会合拢分析:阅课本P89“生活、物理、社会”三、思考与作业评价手册和补充练习四、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