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全)浙教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22601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全)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全)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全)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全)浙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全)浙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1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了解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掌握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2、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熔化图象。在此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凝固的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观察,熔点的应用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熔化图象,反映变化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 烧杯 温度计 试管 酒精灯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从冬春交替中水的变化,引入本节教学。得出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熔化和凝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或简单知识点。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的例子可讨论回答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的例子,体会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有无规律?规律一样吗?思考,回答深入思考,大胆假设设置疑问1 首先在实验前,介绍仪器的使用2 实验前设疑:A、 加热时,海波和松香温度是否变化?是否一直在变化?B、 在实验的不断加热过程中,海波和松香的状态有无变化?C、 当状态发生变化时,温度是否变化?3.指导学生实验,时间和温度的数据记录从温度40开始记时,记录到固体全部熔化后3分钟结束。4 师先介绍图象的意义,曲线的画法。教师示范其中一个小组的一组实验数据进行画图,确定各个点后,作出光滑曲线5 教师提问,

3、通过以上实验和数据的分析,本实验的实验现象?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在怎样变化?物质状态怎样变化?画图的曲线形状又怎样?6 总结: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并介绍其特点。介绍熔点并设疑:A、 书本表格内各物质都是晶体吗?B、 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说明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如何理解“特性”?C、 为什么无论外界的温度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D、 为什么用钨丝做灯丝?E、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多少?7 介绍逆过程-凝固8 反馈练习(书本125页),补充,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对吗?分组实验,几个同学间要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有目的的实验探究,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数据学生完成两个图象学生从记录数据、实验观察、作出图

4、象中总结回答或讨论回答。记住硫代硫酸钠、水的熔点记住酒精的熔点比水银低总结回答或讨论回答讨论回答,知识迁移深入探究,在实验中,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来充分体验固体不同的熔化过程,然后,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上升为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更加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征,也容易让学生接受。本节解决了哪些问题?布置作业和课外阅读学生自我小结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落实学习效果。42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

5、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2、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教学重点、难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观察【教学准备】: 酒精 水 温度计 烧杯 酒精灯 铁架台 乙醚 注射器 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讨论:1.打针前皮肤上擦些酒精,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冬天室外谈话,为什么嘴里会吐“白气”? 3.夏天冰棍也会冒“白气”,为什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创设情景在黑板上用酒精擦出一片液迹,问:酒精哪里去了?从

6、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作出回答本节课题探究引入让学生介绍晾衣服时,我们操作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针对书上给出的事实讨论,根据每一个事实的两种情形对比,得出结论结合书本实例图讨论设问1:蒸发吸热还是放热?设问2: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一样吗?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学生分析,回答对以上结论,学生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用两支温度计做对比实验:一支干燥的温度计一支温度计的液泡上有酒精或包裹着蘸有酒精的棉花再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在生活实际中,蒸发吸热的具体事例,如:游泳后上岸冷等等。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讨论深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师让学生例举有关事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

7、学生兴奋点学生考虑,作答,并作出解释知识拓展教师提问: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这节课有哪些新的认识?又有哪些与原来的认识观点中不一样的一些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变得更明白了?布置作业学生小结小结教学反思在这部分的知识教学中,学生对吸热和放热的概念还是有些含糊不清,因此在热量和温度的讲述中,稍微加以强调,同时在比较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时,要注意强调对照组的知识使用,让学生明白变量控制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节内容复习引入,介绍另一汽化现象-沸腾学生回忆,举例学生体验复习引入学生分组实验:水的沸腾现象让学生观察: 水未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象? 水开始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

8、象?并让学生总结沸腾的特点:A, 一定温度下进行B, 内部表面同时进行C, 沸腾吸热采用与熔点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A, 熔点是物质的特性,沸点也是物质的特性B, 明确沸点与气压有关系C, 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D, 会判断具体温度时液体的状态蒸发与沸腾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学生分组完成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数据:A, 沸腾前,水的温度的变化?水中气泡如何变化?B, 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如何变化?C, 沸腾后,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学生对比总结并发言学生练习:170时氧处于什么状态?等等沸点知识应用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

9、沸点表:介绍冷冻疗法总结提高,以玻璃上的液化现象,雾,露的形成引入演示水的液化实验,引导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用手摸玻璃片,感受实验前后玻璃片的温度变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演示:乙醚液化实验介绍生活中实例思考:电冰箱工作背面与侧面的冷热情况?总结:液化放热教师引导汽化是液化的逆过程,以此对比熔化和凝固的知识来得出结论学生结合生活,展开举例 学生参与实验学生体验学生体验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举例体会液化的好处结合实际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知识迁移液化引入液化实验小结深入探究(书本上)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液化放热的认识讨论教师提问:今天解决

10、了哪些问题?这节课有哪些新的认识?又有哪些与原来的认识观点中不一样的一些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变得更明白了?学生小结提高小结书本练习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让学生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在冰箱的工作原理中,有些知识在本节课中无法完成要移到下节课中。43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师

11、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引课设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变,那么,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转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出示碘)若要使固态碘变成气态,气态碘变成固态碘,有何办法呢?教师介绍实验装置,用酒精灯把碘加热,在烧杯的上方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学生回答,认真观察学生实验要求: 加热时,观察烧杯中有何现象? 停止烧杯加热,在烧瓶底部有何现象? 烧杯底部有无液态碘? 根据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师: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如:(1)出示“针状雾凇”“冰棍”的图片 (2)放

12、在衣橱中的樟脑精,时间长了会变小,而衣服仍然是干的,为什么?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如走进中药房会闻到中药气味?冬天,北方玻璃窗上的冰花?)讨论:如何辨别新旧灯炮?并阐述理由。(实物展示)学生解释其原因。学生举例生活中其他的现象。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对刚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简单的运用,这样可以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加深印象。师:自然现象中的云、雾、雨、雪、露、霜,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多媒体展示图片师: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这些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师:那么,这些物质是水发生何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多媒体展示降水的过程。师:云和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师:雾、露、霜、雪又是怎样形成?学生回答小组

13、讨论,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说说这四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发生了何种物态变化。学生分组代表发言,形象描述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分组代表发言描述这些现象形成以及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师生在共同归纳总结。其中露和雾的形成实质是一样的,但具体现象不一样,再与霜的形成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确露、雾、霜的形成实质,并逐步培养学生对比的逻辑思维能力。师:雾、霜大家都比较熟悉,你知道它们有哪些危害?学生讨论后回答。雾和霜的害处让学生讨论后回答,从而培养学生明晰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师:现在家家都有电冰箱,你在使用时有哪些发现?讨论:你能用电冰箱制造露、雾、霜吗?请叙述具体方法。(

14、课后完成实际操作,写出实践文章)小结: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讨论“如何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霜”,这是一道开放题,通过多种方法的解答,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过程回去做实验后再写出实践文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 整理物态变化知识,设计物态变化的知识结构图。教学反思学完了这节课就完成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因此在这节课中,联系实际了解云,雪,露等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但是不需要深入了解。同时应对冬天冰冻衣服和干冰胡须进行一定的说明。44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

15、容,并能用事例说明。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教学准备:蔗糖 放大镜 烧杯 量筒 滴定管 水 酒精 红墨水 针筒 黄豆 芝麻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实验引入演示“铁树开华”实验:取五根细铁丝,把浸过酚酞的小棉花团插在铁丝的头上,铁丝下端插在橡胶塞上,再把橡胶塞放在玻璃上,旁边滴一滴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整个装置。学生观察实验。师:要想知道其原因,就必须

16、学习今天的内容物质的构成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讲述: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细胞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1、 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2、你又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

17、分?3、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1、 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 2、 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 3、 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根据水变甜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存在)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

18、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分子很小的概念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分子很小的概念,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更形象些。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无间的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演示实验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他们分子之间有空隙吗?让学生自己来作实验证实。你观察到什

19、么现象?你得到什么结论?举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有空隙的。芝麻和黄豆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1、 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酒精,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2、 把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看最终的总体积。总体积变小了。分子之间有空隙。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化抽象为形象,更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思考提供了空间。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吗?香水分子从瓶内跑到周围的空气中,进入另一处的现象。象这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

20、处的现象叫做扩散。分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在0摄氏度时,氢气分子每秒可跑1700米,他们是无序碰撞的,碰撞了之后朝不同的发现运动所以扩散的速度见减慢了。打开香水的盖子不能马上闻到香味。气体会发生扩散,液体和固体是否也会发生扩散?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倒入烧杯中,再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观察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热水中扩散地快还是冷水中快?依据是什么(让同学摸烧杯壁感受冷暖)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与气体扩散一样,液体多少也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还可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请同学们举例?扩

21、散现象说明了什么?不停的运动中打开香水的盖子。闻到厨房饭菜香味。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液体也会发生扩散,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举固体扩散的例子。如:铅片和金片的例子,晶体管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蒸发是 一种缓慢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体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所以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同时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蒸发越快。沸腾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所以我们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地多的汽化现象,同时

22、蒸发和沸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教学反思对于分子和分子运动论,学生感觉很抽象,所以在本节课中应该安排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2、 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3、 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拉油在水中 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4、 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

23、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5、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课前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甜的。加糖。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24、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学生实验1: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气体是什么物质?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学生进行实验1。得出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酒精可以溶解在水里。可以。汽水里的气体,就是溶解在水里的。汽水中冒出气泡来。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结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更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

25、,蔗糖会无限制的溶解吗?学生实验2:将一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蔗糖能完全溶解吗?逐渐增加放入水中蔗糖的数量,蔗糖是否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进行学生实验2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让学生动手探究,自己总结出结论。学生实验3: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放入10克的蔗糖和食盐,并进行搅拌。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进行学生实验3蔗糖能,食盐不能。实验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通过水的体积相同,温度相同,让学生明白变量控制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蔗糖能继续溶解吗?你有什么方

26、法使蔗糖在继续溶解?实验4:将实验中不能溶解蔗糖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你得出什么结论?并非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你能说出哪些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能力减弱。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能。进行实验4。实验表明: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气体、石灰。通过实验目的让学生看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5:将一滴色拉油滴在水中,它能溶解吗?将一滴色拉油滴在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提示香蕉水易燃,要避免明火。)你观察到什么?你得出什么结论?进行实验5。色拉油不能溶解在水中。色拉油能溶解

27、在香蕉水中。呈浑浊。实验表明: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讨论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讨论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沾上泄漏石油的企鹅的情况;夏天汽水瓶容易爆炸;煮沸过的水中鱼不能生存。学生讨论,回答和交流。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之后立即运用,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起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思维的作用。在溶解过程中,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实验6: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_。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在另一只烧杯中

28、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进行实验6。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水温会升高,说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水温会降低,说明硝酸铵溶解时会吸热。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作业:作业本。学生总结。及时的巩固知识。教学反思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关键。在5个实验中,我在实验操作顺序中作了一些调整,把第三个实验放在第一个实验后面,因为这二个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样使知识

29、连贯,又节省时间。第四个实验食用油在水中溶解与在香蕉水溶解,考虑到实验室药品不齐,用汽油水来代替香蕉水,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考虑到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较强,现加上初一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因此,把这个实验改为演示实验46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2、 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3、 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4、 知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1、 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2、 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教学重难点:知道物质有酸性和碱性物质及与生

30、活的联系,学会使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知道PH的意义。酸具有酸性,但酸性的物质不一定是酸。碱具有碱性,但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教学准备食醋、盐酸、硫酸、硝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石灰水、试管、PH试纸、石蕊试液、玻璃棒。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的特性?今天我们学习物质的另一种性质物质的酸碱性。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工农业生产上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如钢铁、化肥、塑料、食品和药物的生产,都离不开它们。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呈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我们大家一起来谈一谈你们对酸性物质的认识。你们闻过食醋吗?让一位同学上来演示闻食

31、醋。谈感受。这样做对吗?如何避免对人体的伤害?让一位同学上来演示正确的闻食醋方法。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食醋、橘子汁、番茄酱、苹果、柠檬汁也都含有某些酸性物质,具有一定的酸性,是常见的酸性物质。以上这些酸性物质有酸的味道或酸的气味,但不是所有的酸性物质都有酸味。熔点、凝固点、沸点、溶解性。如食醋、盐酸、硫酸、柠檬闻过。学生演示:学生把鼻子凑过去闻。有点酸,呛鼻。用手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腔。实验结论:食醋的气味是酸的。通过从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物质酸碱性确定的渴望。通过闻身边最熟悉的食醋实验,了解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几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介绍

32、成见的物质苹果、橘子等是弱酸性物质, 不同的酸性物质,酸性有强有弱。出示硫酸、盐酸、硝酸的样品,它们是工农业上常用的三大强酸。演示实验:用浓硫酸在滤纸上写字,纸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在用玻璃棒戳纸的不同部位,看哪些地方容易被戳破。说明了什么?注意:浓硫酸不能沾在皮肤上,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用浓硝酸做实验也有同样的结果,强酸具有腐蚀性。结合犯罪用浓硫酸毁容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体会强酸的腐蚀性。实验结果:用浓硫酸写过字的地方变黑,而且容易戳破。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通过浓硫酸腐蚀白纸的实验,了解浓硫酸的性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3、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让学生说出状态和颜色。生活中还有哪些碱性物质?如不同的碱性物质,碱性的强弱不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是强碱。各种洗涤剂是弱碱。洗涤剂有何作用?某些碱性物质有去污能力。湿布擦干净吗?(不干净)烧碱擦干净吗?(干净)注意:戴上手套做这个实验,如果有烧碱溶液粘在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实验结果:烧碱溶液容易去油污。说明: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做洗涤剂。注意:强碱和强酸一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能直接接触。白色、固态颗粒状。小苏打、纯碱、各种洗涤剂等它们的水溶液具有一定的碱性。洗涤去污。学生实验:用湿布擦沾有油污的瓷砖;用烧碱溶液擦沾有油

34、污的瓷砖;通过擦沾有油污的瓷砖,既让学生了解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又让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周围除了酸性和碱性物质外,还有不呈酸性也不呈碱性物质,即中性物质,纯水是一种中性物质。补充中性物质,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判断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这个方法有何缺陷?出示石蕊试液,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物质:紫色石蕊试液。将石蕊试液加入水中,观察颜色变化。将石蕊滴入稀盐酸、稀硫酸中观察颜色变化。将石蕊滴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石灰水中。观察颜色变化。结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在中性溶液不变色。利用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是简便的

35、方法。尝一尝。有腐蚀性的物质不能尝。现象:颜色不变,还是紫色。 变成红色。变成兰色。通过探讨石蕊试液的使用,以此来判断石蕊试液的酸碱性。在前面的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石蕊美中不足的地方?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胃液酸性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酸性太强或太弱,对身体都是不利的。要知道酸碱性的强弱怎么办?引出PH试纸,由试纸和比色卡组成。PH试纸遇到酸碱性强弱不同的物质会显示不同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就知道PH值是多少。阅读PH试纸的使用方法。我还想测另一种溶液的PH值怎么办?PH是如何反映酸碱性强弱程度的呢?PH通常的范围:0-14PH7碱性PH=7中性你得出什么结论?携带不

36、方便。不能区分酸碱性的强弱。让一位同学上来演示如何测定一种溶液的PH值。边讲边做,提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液体,滴在试纸上,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换一头、洗一下(要擦干)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通过探讨石蕊试液的作用和局限性,指出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必要性。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PH 试纸的作用和掌握使用PH 试纸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 分下PH试纸,让学生回家测唾液、尿液、汗液、肥皂水、橘子汁、苹果、洗衣粉的PH。通过学生自己测定各种物质的PH,使学生了解身边物质的酸碱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不要提出酸和酸性物质的区别,主要

37、让他们了解酸性和碱性,不要进行知识的深化,只要让学生知道几种简单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演示实验中,颜色的对比时候要注意兰色和紫色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有时较难区别。47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通过实验确定分类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课前准备:铁、铁锈、镁条、碳、O2、CO2、石灰水、蜡烛、燃烧匙、玻璃棒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呈现图片,演示把纸撕碎,把铁丝折弯,然后举例,自行车的钢丝、钢圈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在判断铁与铁锈时应根据生活经

38、验,不能得到答案,需用实验验证,分别用磁铁去吸引铁与铁锈,观察现象。提问:这些说明什么?在自然界中物质是不变的吗?学生观察它们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发生变化以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从最平常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变化,为下面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设下伏笔。下面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首先,提出问题:物质变化时,有新的物质生成吗?提出假设:有新的物质生成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学生回答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镁条燃烧碳在纯氧中燃烧CO2通入石灰水蜡烛燃烧学生实验:用实验验证变化中,有无生成新物质,同时说明理由。通过学生实验来进一步说明物质的变化特点,非常直

39、观,形象。而且富有说服力。归纳:比较两者的变化特点, 物理变化:状态、形状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提问: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学生回答加深印象,突出两者区别的关键本质。提问:冰熔化成水,水烧开变成水蒸气表现出水的什么性质它们从什么变化中得到,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讨论: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如何描述提问:熔点、沸点、凝聚点、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可燃性、酸碱性,分别属于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冰的熔点,水的沸点。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对初一所学的物质特性的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讨论:化学变化中是否伴随着物理变化(演示蜡烛燃烧)观察有什么现

40、象?你认为它发生了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观察,并做出判断。用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练习:在下列现象后的空格里填写编号,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1、石灰石煅烧制生石灰 硫粉和铁粉混合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制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氨的 。4、用铁铸成铁制品 。小结,布置作业。学生练习通过一些练习来加深和促进刚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反思: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学生并不是掌握的很好,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但是真正应用的时候却出现一定的问题,应在这里强调变化和性质的区别,让学生多提出疑问,大胆的质疑,同时在有关于溶解性是否是物理性质的判断时,学生有一定的争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综合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