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生为本 彰显个性
——也谈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新理念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中如何体现呢?近日,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录像课——《分数的初步认识》,浅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彰显个性 关注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中如何体现呢?
下面摘录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老师们共享。
片段一:
折出一张纸的“1/2”。
学生纷纷动手折纸片,并争相把自己折叠、涂好的纸片吸附到黑板上,此时,却有一名学生把自己折的纸片悄悄塞到口袋里,恰巧被老师发现,善意的要了出来。
师:你折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叫做四分之一。
师: “四分之一”怎么写?
(该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1/4”。此时,教师并没有对此作出对、错的评价,而是请这名同学先领同学们读:“四分之一”。等他的“自信”渐渐取代了“胆怯”,才对这一折法予以评价。)
师:刚才,老师让折“1/2”,他却折出“1/4”,对这事大家怎么看?
生1:多折了。
生2:跑题了。
生3:折错了。
生4:我觉得这种折法很创新,您让折“1/2”,他却超越了您的境界,折了一个“1/4”。
师:终于有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生:……
最后,教师向这一同学深深的鞠躬,以此表扬他这一创新的做法。
有了这样的呵护和鼓励,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纷纷折出1/4、3/4、等不同的分数,顷刻间,黑板成了同学们展示创作的乐园。
[反思: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学的轨道时,怎么办?]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1/4”的出现不仅不符和教师的要求,也打乱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类似的事情,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一般的处理方法无非是:老师让你折“1/2”,你却折出“1/4”,错了!再明智的做法也不过于补上一句:要让你折“1/4”就对了。尔后,继续按部就班的进行下面的内容。而吴老师的做法却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视为教学的资源,首先让这名同学教同学们认读“1/4”,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对这事给予评价。结果,评价使“错误”变成了“创新”,评价赢得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了自尊和自信,评价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同学们创新的“燎原”之势。
片段二:
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出现了对、错两种分歧。
吴老师把学生根据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先进行讨论,再派代表到黑板前辩论。通过一番唇枪舌战的交锋,论辩的双方终于达到了共识。问题是,此时怎样让胜、败双方都体面的走下讲台呢?
请看吴老师的做法:
面向胜方:祝贺你们,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向败方:老师也要感谢你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个问题的出现,才使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清楚了,谢谢你们。
[反思:如何让失败的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吴老师的教学,寓知识于情境之中,做到了知识和情感共融,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能力,张扬了个性。真可谓鱼和熊掌两者兼得。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无论从课的设计,还是与学生的交流,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吴老师“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她对学生的宽容和评价,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学生觉得“自己的折法不如同伴”时,她称赞其“很会欣赏人”;当学生的思维偏离教学的轨道时,她却转换角度做出了“创新”的评价;当学生身处失败的尴尬的境地时,教师却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当学生在游戏中猜对了结果,教师又让成功的学生“自己”以热烈地祝贺……吴老师对学生的赏识和尊重,对学生的呵护和鼓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撞击着学生创新的“火花”,以至于下课的铃声响过,同学们还不愿下课。
这就是课堂的魅力,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研究》、《教育走向生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