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执教: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横江小学 李妙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练习课教学目标:1在平均数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生活素材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必要和重要。2经历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应用平均数的过程,提高灵活应用平均数的水平。3在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运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灵活应用平均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身高、体重、跳远成绩等数据和有关平均数的生活例子 教学过程:一、引导指向、诱发参与1观看微课视频,复习平均数的有
2、关知识。2揭示课题:生活中的平均数。【设计意图:由微课视频带领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已有相关知识,突出平均数的特点及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学生在新鲜有趣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知。】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1巩固平均数的一般应用。(1)小组学习:把小组成员的身高填入表格内,并计算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 小组成员身高记录表姓名平均身高身高(厘米)(2)小组汇报情况。(展示两组不同人数小组的成果。)(3)区别比较:以上两个解题方法有什么异同? 小结得出计算方法:总数量份数 = 平均数(4)延伸: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会用到这个方法来解决的吗?(预设:平均体重、平均分、平均温度等)【设计意图:在课堂上
3、即时颉取学生身边的数据,更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现数学的价值。通过展示两组不同数据的平均数,突出因两组数据份数不同,除数就不同,从而提炼、巩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2灵活应用平均数,感受平均数的特征。(1)歌唱比赛,谁是冠军?“校园歌手”挑战赛评分表 评委 成绩选手李冯麦邵叶四(1)班58679四(5)班38889让学生当“裁判”评评哪个班获得冠军?为什么?小结:为了公平公正,有些情况对平均数要适当处理。【设计意图:平均数是容易受两极因素的影响,为更公平反映数据的集中情况,有时要略加处理,去掉两个极端因素,后再计算平均数,体现数学的活用。】(2)跳远比赛,谁能当冠军? 学生自愿把自己的跳
4、远成绩报上来,让全班同学来评评谁是冠军。跳远比赛成绩表 次数 成绩姓名123名次你们认为谁是冠军?为什么?小结:平均数虽然是衡量一组数据的一个代表数,但不是唯一的,实际情况有的时候并不选用平均数的。【设计意图:以上的问题都跟求平均数有关,但一转折过来这个问题上,许多学生都马上用求平均数的办法来解决,在出现矛盾时才深化平均数虽然是衡量一组数据的一个代表数,但不是唯一的,实际情况有的时候并不选用平均数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具体情况具体了解和分析问题。】三、应用创新、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1)课件播放“新小马过河”的故事,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2)播新闻的形式阐述平均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意义。2.拓展延伸:出示问题:XX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2800元。一个人应聘了,但工作一个月后在发工资时只拿到了26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状告这个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 为什么?【设计意图:突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但不是指每一个个体的真实水平,平均数是针对整体而言,不是针对个体的,故事也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含义。】四、联系实际、总结提升。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样?如果我们用最多5颗星来评价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你给自己评几颗星,可以再算算全班平均每人几颗星。【设计意图:感受平均数应用的广泛,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平均数无处不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