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遵义市播州区铁厂中学学校罗玉军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
2、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在期中测试后一位家长看了兄妹俩的成绩,思考一个问题,兄妹俩谁在半期测试中发挥的更好些呢?请同学们帮忙解决。第一步出示:兄妹俩的语文、数学成绩,学生观察,根据两科的总分判断妹妹的高。第二步出示:哥哥的英语成绩(在半期中哥哥考了三科,妹妹靠了两科)比总分合理科学吗?比什么呢?(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科目成绩语文82数学96 妹妹(二年级) 哥哥( 四年级 )科目成绩语文92数学83英语68师:比他们的平均成绩,也就是一个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求平均数)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
3、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
4、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观察比较13和这组数据的大小情况生:比最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师:13是他们那个同学收集
5、的矿泉水瓶的个数?生:谁的也不是,是他们四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师:13平均数表示是11.12.14.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四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代表这组同学的整体水平)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 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生活中的平均数)(1) 学生说生活中的平均数。(2) 师:看图说说你对图片中平均数的理解。 (环节设置目的: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 解决问题,巩固新知1.你能估计一下小东1分钟排球的平均个数吗?再算一算。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个数253029 生1:我估计是. 生2:我估计
6、是. 师:你们是怎样估计的?生:根据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再算一算,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现在能解决课堂伊始提出的问题了吗? 2. 在半期考试中谁挥发得更好些?(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科目成绩语文82数学96 妹妹(二年级) 哥哥( 四年级 )科目成绩语文92数学83英语68(回到课堂伊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3.小明的身高1.5米,他要到平均水深1.3米游泳池游泳,请问他是否安全。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或者建议,同时渗透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四、 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五、知识拓展,内化提高。 (目的:理解掌握平均数、总数、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