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养生保健概要.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95653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保健概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养生保健概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养生保健概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养生保健概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养生保健概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养生保健概要第一讲 中医养生学概要中医养生学概要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v1以辩证唯物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理论联系实际;v2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v3掌握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基本着眼点基本着眼点-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健康实践活动。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健康实践活动。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养身体,减少疾病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增进健康,延年延年益寿的手段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所进行的保健活动.10月月22

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日世界传统医药日1形神共养形神共养2饮食调养饮食调养3修练形体修练形体4顺应自然顺应自然5谨慎起居谨慎起居6协调阴阳协调阴阳7和调五脏和调五脏8疏通经络疏通经络9动静适宜动静适宜2、养生原则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v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精、气、神是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作为养生的核心,进而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

3、于术数”、“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精满精满,气足气足,神自在神自在”.必须整体协调,贯穿在衣、食、必须整体协调,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其中一个突住、行、坐、卧之间,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可健康长寿。阴阳平衡阴阳平衡 3、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简要介绍如下。vA、上

4、古时期 vB、先秦时期 vC、汉唐时期 vD、宋元时期 vE、明清时期 vF、近代与现代A上古时期-火种的应用1、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用火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驱除散寒冷之邪于外.3、直接用于养生防病.如灸法、熨法等.猿人猿人(200万年万年)-公元前夏代公元前夏代(奴隶制王朝奴隶制王朝v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

5、体,延长了寿命。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 B先秦时期(公元前221以前-秦统一中国)v周易周易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懂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v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天人相应学说等。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来

6、,医与易通。不知易不足以言医 道家养生思想v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v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v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即“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具体表现-清静无为vA“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清静-指心神宁静;无为-指不轻举妄动。就是道德经所言:“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v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这观点一直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

7、气这观点一直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B返璞归真返璞归真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如果人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v回归自回归自然然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强调精神调摄-孔子提出君子三戒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 2、注意身体护养、注意身体护养-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3

8、 3、倡导饮食卫生、倡导饮食卫生-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 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2、注意饮食调养、注意饮食调养-酒酒可通血脉,行药势;醋醋可健胃,并有收敛作用;曲曲可防治肠胃病等。3导引健身导引健身4敬老养老敬老养老5优生优育与胎教优生优育与胎教6环境卫生环境卫生7药物养生药物养生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1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天人相应,顺应自然3对生命规律的阐述对生命规律

9、的阐述4对衰老的认识对衰老的认识5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汉唐时期v1对养生理论的阐述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v2养生家(医学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v3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张仲景的养生思想v1、养慎、养慎(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虚邪贼风,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v2、调和

10、五味、调和五味-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v3、提倡导引、提倡导引-他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如金匮要略中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华佗的养生思想v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鹿、熊、狼、鸟虎、鹿、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神农本草经重药补v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v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

11、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v佛学认为人体也是由自然界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人之体温、热量,风为呼吸。v一般说来,“四大调和”,人方可使健康,一大不和,生一百一病,四大不调,生四百四病。所以,佛家也强调身体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与中医理论近似。v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特别是植树造林,犹为突出。v而寺院地址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的,多为环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既是佛教修行之处,又是养性怡人之环境,以宁静、空气清新、环境幽美为特点,为养生调摄增添了不少内容

12、。宋元时期1养生方法的日臻完备养生方法的日臻完备2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强调精神摄养强调精神摄养;主张饮食调养主张饮食调养;提倡顺提倡顺时奉养时奉养;重视起居护养重视起居护养;注意药物扶持注意药物扶持3食养方法的丰富食养方法的丰富:四时五味养脏法四时五味养脏法4“金元四家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刘完素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法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法 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法法;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法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法明清时期v1养生重养生重“命门命门”和治形宝精说和治形宝精说-v2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方法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方法-1)调养五脏法)调养五脏法 2)药饵、饮食保健法)药饵、饮食保健法 3)综合调理法)综合调理法v3防病养生强调动静结合防病养生强调动静结合-v4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v5重视颐养老年人重视颐养老年人-v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