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935390 上传时间:2025-01-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重点、难点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

2、地描写。l 3、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

3、诵,我感受到了 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赞春。 (七)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2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课后小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

5、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

6、特点: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 “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春花图” 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顺序:触觉

7、、嗅觉、听觉 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特征:细密、轻盈 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特征:充满活力 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2、背诵全文 课后小记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寓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8、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二)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并模仿写句子。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宣读。 (三)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

9、心弦,发人深思。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美文不朗诵不足以表现其美,推荐一位朗诵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让春的课堂教学在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中结束。 (四)作业:1、整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2、课外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阅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并作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板书: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山(朗润) 春花图(花争春) 春 绘春 总体轮廓 水(涨) 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 太阳(红) 春雨图(雨润春) 娃娃新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三个比喻 姑娘美 青年力

10、 课后小记:12济南的冬天 老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准确的描写。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情感体验点: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课文类型:阅读讨论型教学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归纳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再概括出每一小节的具体内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本课目标: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及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速读测试。计时速读全文,答题,计算出阅读

11、速度、理解率与阅读效率。l.本文题目是: ;作者是: ;本文写于: 年以前。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三个词来概括。3作者通过哪三个比较来说明济南夏算是个宝地?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5本文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济南的山的?6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7.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9.下面这些句子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

12、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0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济( )南伦敦( )髻( )镶( )贮( )蓄水藻()(二)激疑质疑。1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A. |B. | C. |D. |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三)精读导引。第1题要求在统摄全文内容的情况下,划分段落,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在整体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分段。第2、3题都是对写作特点的理解。应当结合自己的有关知识,深入分析体会。并注意随时吸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四)疑难讨论。1C。因为从全文来看,写了三个方面内容:

13、(1)济南的天气;(2)济南的山景;(3)济南冬天的水色。而第1自然段是写天气的,第5自然段是写水色的,中间三个自然段是写山景的。2本文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作者赞美的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天气对比,得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2)创造意境,以情动人。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赞美的真情。(3)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抒发作者的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

14、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十分传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冬天阳光下的济南出现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小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低语,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这些,不但非常传神,而且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这篇写景散文写得成功、动人是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分不开的。在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对比都用得十分出色。例如,把济南比做婴儿,把城外山景比做出于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那么清新明丽。这两个比喻都很精彩。作者还融生命与感情于景物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生动而逼真,

15、这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至于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方面,放在一起相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譬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等,色彩鲜明悦目。 在词语的选用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的。如,老城是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句不仅用了拟人的方法,而且晒、睡、醒三个动词准确地勾画出济南温晴的气候特征。老舍写作用纯正的北京话,简洁的短句,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朴实明快。课后小记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

16、的方法。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绚丽多彩的春景图使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也一样具有可爱之处。(二)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第二段,以此作为阅读思考、圈点批注的主要依据。(三)自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提出导读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题目事先写好,以小黑板或投影片形式展示。1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圈点批注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

17、定和表扬批注好的,对欠妥的给予指导。学生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明确:1天气的温晴;老城的暖和安适;阳光朗照下山的可爱,小雪点染下山的秀美;雪后村庄的秀丽典雅;水的暖绿明净。总特点-温晴。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山景绘水色,全力表现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特点。如把环卫济南的山比作小摇篮,把卧雪的山庄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拟人的手法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山水写得脉脉含情,景与情紧密结合,以景感人,以情动人,产生很强的感染力。3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宝地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

18、路,划分课文的结构,教师补充强调如下:一、总写(第1段)温晴(宝地)对比 二、分述 山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拟人 (第25段) 不雪点染下的山:秀气比喻水:暖、清、绿比喻、拟人【小资料】 作者与课文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是满族人,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O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

19、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极有影响的作品。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12月,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在1966年不幸逝世。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O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课后小记13风雨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

20、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学习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一、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

21、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二、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跑

22、”、“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

23、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三、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

24、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五、布置作业: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课后小记14秋天 何其芳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能力培养点: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

25、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具准备:投影仪、收音机教学设计 :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出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

26、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

27、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

28、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

29、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四

30、、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五、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八、板书设计:秋天幽谷瓜果冷雾白霜渔船蟋蟀溪水牧羊女清静清柔清远清甜课后小记15古诗五首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

31、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

32、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

33、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

34、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

35、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

36、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

37、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想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重难点分析: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

38、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

39、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

40、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三、鉴赏诗句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

41、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

42、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

43、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

44、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课后小记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2、领会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3、初步了解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教学重难点分析:1、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如押韵等。2、诗人的主观情感是怎样融和在写景中的?教学过程一、导入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人们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幻灯片1:西湖美景。文字: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选自饮湖上初晴后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