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窗体顶端
语文教学突破难点的新方法——词语教学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心得
宁波七中 陆海君
窗体底端
一、教学起因: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教学前,我按照贯例,要求学生自觉积累文中生字和词语。上课时我也照例进行字词检查,结果发现许多学生只摘了十来个词语以应付。情急之中,我要求学生当场在课堂上划出文中重要词语,而且特别提出最好是四字短语。因为本文的四字短语的确很多,很丰富,而且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结果短短一篇文章学生划了五十几个词语,在交流中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词语对本文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些词语如果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将迎刃而解。于是我顺水推船,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决定用脑子里刹那间跳出的一个新名词“词语摘抄法”(这种提法是否科学请专家指正)来贯穿本文学习。
二、教学实录:
师:我们先进行预习检查,请同学交流你摘抄的词语。
生:弥高、锲而不舍、望闻问切、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迥乎不同、独裁、警报迭起、气冲斗牛
(我发现这学生只摘抄了文下词语注解中的词语,很不满意。)
师: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衰微、赫然、高标、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一反既往、慷慨淋漓
(我发现这学生摘抄的是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两位学生没有好好深入课文,摘录词语。说实话,当时我比较生气,决定要求学生当堂划词语)
师:同学们,本文词汇很丰富,值得我们好好积累(此时的目的还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词语)。所以下面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重要词语或疑难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看谁划得好,划得多。
学生自由划词语,划得很起劲。因为他们发现的确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
师:下面请同学就你划的四字短语或其他词语(短语)与大家作交流。
学生互相补充后划了下列词语:说了再做、做了再说、诗兴不作、志趣正浓、古代典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锲而不舍、炯炯目光、衰微、文化药方、望闻问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疏懒、头发零乱、无暇及此、精神食粮、深宵灯火、光明之路、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群蚁排衙、凝结而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赫然而出、《古典新义》、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做了不说、迥乎不同、一反既往、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别无长处、言行一致、人格的写照、警报迭起、凶多吉少、大无畏、慷慨淋漓、这群败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生死关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此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词语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些词语足以概括我在教案中设计到的重点难点,猛然间我一阵窃喜,“运用词语摘抄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设想在我脑中闪现,说干就干,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原先的常规教学设计,决定上一堂创新实验课。)
师:大家划得很好,老师要告诉大家,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词语理解并掌握,那么本篇文章的问题我们也就能迎刃而解了。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这是为了加深记忆,为下文教学打下基础),并把你认为有疑难的词语作上记号,等会儿我们在分析课文的时候请你提出来。
学生齐读词语。
师:本文是现代诗人臧克家写的,谁能介绍一下“臧克家”。
生:臧克家,我国现代诗人,最早发表诗《老马》,被称为“农民诗人”。
生: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他的诗集《烙印》是在闻一多先生的帮助下才得以出版的。在闻一多先生去世后曾写《纪念闻一多先生》一文,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深切悼念。
师:刚才两位同学讲得很好,有哪位同学知道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去世的呢?
(课前已经给同学们印发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生:闻一多先生是在纪念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作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这里老师更正一点,闻一多先生在纪念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作了“最后一次讲演”后,又去参加了另一个会议,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因此,这次讲演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师:下面我们进入课文学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三道思考题: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用文中相关词语回答本文题目的意思。
3、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用文中相关词语来评价?
有了前面划词语作为基础,这三道思考题同学们易如反掌。(为突出摘抄词语在本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下文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词语(短语)都划上横线以突出。)
生:课文一至七节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课文八至十八节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十九至二十节是对闻一多先生的总结评价。
生:课文题目“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意思是: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生:文章评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师:(此时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充满信心)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老师想请教同学,为什么你们这么轻松就回答对了问题?
生:因为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在刚才所划的词语中找到答案。
师:看来,划好词语,能让我们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好,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相信你能学得很轻松。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一至七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关键词语来回答问题: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是怎样做的?
生:他向古代典籍钻探,先后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著作。
师: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或借助文下注解、《词语手册》来解释这四个词语。
生:“古代典籍”是指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些经典的著作,如唐诗、宋词或上些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生:《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对唐诗研究后写的一部著作。
生:《楚辞校补》是闻一多先生对楚辞研究后写的一部著作。
生:《古典新义》是闻一多先生对《周易》、《诗经》、《楚辞》等研究后写的一部著作。
师:如此卓越的成就的取得容易吗,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他说了吗?
生:他是“仰之弥高、攀得起劲,钻之弥坚、锲而不舍,望闻问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头发零乱、无暇及此,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
生:他作为学者,取得卓越的成绩,但他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师:文中在描写闻一多先生怎样做的时候,用了大量的词语,你有不懂的词语吗,请提出来。
学生结合上下文或借助文下注解、《词语手册》解释其中的疑难词语,并作交流。
师:请你也用几个四字短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治学精神。
生:课文第三段中闻一多先生的所作所为我概括为“不畏艰深、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生:从课文第四段看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认真严谨”。
生:从第六段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默默无闻、心神专注”。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让我们齐读文中词语和我们自己概括的词语,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治学精神。
师: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启发?
生:我懂得了摘抄文中的关键词语能帮助我们正确快速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
师:那么,就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请同学们小组研讨,用“词语摘抄法”分析:
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说,为什么做,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并请你也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精神品质。
学生四人小组研讨5分钟后交流。
生:闻一多先生由小声说到声音越来越大,由向昆明的青年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在追悼李公仆的大会上他大无畏,大骂特务,慷慨淋漓;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生:他印发传单,发表讲演,生死关头走在示威队伍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生:他这样做是为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生:这些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敢说敢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一个男生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最后请同学们再用文中的词语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生齐答: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师:请同学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生:我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高风亮节。
生:我学到了“通过摘抄文中的主要词语来学习课文的方法”。
师: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学习效率也很高。下面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把文中所划的词语(短语)和自己概括的四字短语全都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要重视词语学习,学着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理解课文。
三、教学反思: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常常忽略词语教学,认为初中学生了,词语学习完全可以自学解决。有些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我也仅仅作为单独的词语教学而已,从未想过把词语教学与课文分析联系起来,更没有想过借助词语来分析课文。本堂课的学习,让我对词语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而“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文第一部分的教学我本来是这样设计的: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围绕起笔的内容,课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详略是如何处理的?课文是怎样把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写具体的?我现在想想,觉得这样设计,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也没能突破,教学效果一般。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语句精辟,节奏分明,且多用短句,四字短语尤其丰富。在本节课刚开始的词语教学中,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词语(短语)几乎概括了课文的全部,是全文精华所在(这也是本文语言与表达方面的一大特色)。所以学习这些词语(短语),不仅有利于词语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所以我当急改变了教学思路,决定围绕这些关键词语来设计提问:要求学生找出相关词语来回答“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是怎样做的?”这样,不但强化了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而且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轻松突破了难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本来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其教学重点难点也因文而异,如果我们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势必会犯千篇一律的错误。所以在备课时,要针对本文特点、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案,找到最适用本文的教学突破口,达成最佳教学设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
运用“词语摘抄法”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后,我又在思考这种方法有没有推广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安塞腰鼓》一文学习中,我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相同之处:多用短句,词语(短语)丰富,而且这些词语(短语)有力地赞美了安塞腰鼓所表现的那种生命和力量。于是我又用“词语摘抄法”学习这篇课文,结果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推而广之,七年级下册的《雄健的精神与艰难的国运》一文也适用。
当然,运用“词语摘抄法”并不是说要贯穿全文的学习,有时可以根据需要有机穿插在文本教学当中,可以用于一个片断的教学,也可以用于某个问题的研讨,或成为文本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
总之,“词语摘抄法”不是为积累词语而摘抄的,它应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