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球与宇宙
学员编号: 年 级:初一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科学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 地球与宇宙
授课日
期时段
教学内容
一、课前知识问答
1、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
3、你知道农历15日,月亮是什么形状吗?那过年的时候呢?
4、读月相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B的月相叫 ,出现的时间是 ;
(2)C的月相叫 ,出现的时间是 ;
答案:(1) 新月, 农历初一 (2)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
二、同步知识梳理及题型分析
知识点1: 太阳
1、太阳:
太阳直径:140万千米 ,表面温度:约6000℃ ,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日地距离:1.5亿千米。太阳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大气(由内至外):光球层 (太阳黑子)
色球层 (耀斑)
日冕层 (日珥)
太阳活动:太阳表面常有的变化。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耀斑:太阳表面出现的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
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黑斑点。(实际上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上图为日全食下看到的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的峰年;相反则称为谷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人类影响很大。
3、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使用步骤及注意点
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性损伤。
例1:太阳是颗炽热的气体球,它的光和热基本上来源于 ( )
A.太阳中心 B.日冕层 C.光球层 D.色球层
答案:A
例2:太阳大气由内到外的正确顺序是 ( )
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D.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
答案:B
例3:按照每秒钟行进30万千米的光速计算,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要 ( )
A.12分钟 B.10分钟 C.8分钟 D.6分钟
答案:C
例4: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
A.托勒密 B.哥白尼 C.牛顿 D.哈勃
答案:B
例5: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正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中心核层
答案:A
知识点2: 月球
月球大小:直径:3476千米
地球直径为月球直径的4倍;地球体积约为月球的49倍;质量约为月球的81倍;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直径为月球直径的400倍
月球的特点:
(1)在月球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的1/6;
(2)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3)月球表面明亮的是:山脉和高原,被称为月陆;阴暗的是:平原和低地,被称为月海;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为2~3千米。
(4)环形山的成因:陨石撞击形成
读图,总结月球表面的特点:
A.月球表面的 重力 小 B.月球上听不到声音
C.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 D月球上经常有陨石撞击(遍布环形山)
例1: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那是因为 ( )
A.月球比地球离太阳远 B.月球上的环形山挡住了太阳光
C.月球上总有一半地方看不到太阳 D.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答案:D
例2: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可能在月球上出现的是 ( )
A.放风筝 B.流星雨 C.跳高杆 D.看书籍
答案:A
例3: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 ( )
A.l959年9月 B.1961年5月
C.l968年12月14日 D.1969年7月20日
答案:C
例4:下列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你觉得可能的是 ( )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周围一片死寂
B.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环形山,还看到了月海,水波荡漾,景色非常秀丽
C.我们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在月面上行走时举步艰难
D.月面上没有空气,常常有大风吹起,尘土飞扬,让我们看不清路面
答案:A
例5:2200年在月球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是 ( )
A.月球上建立了地球人工作站 B.一颗陨星撞击地面
C.看到流星现象 D.找到地球上没有的元素
答案:C
知识点3: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北逆)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自转角速度为全球相等,皆为:15°/小时,极点为零。自转线速度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 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
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阳面为白昼,背阳面为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6.地方时: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它是人为规定的。
7.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8.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
9.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10.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例1:右图中表示昏线的是( )
A.ABC B.ADC C.EBF D.EDF
分析:首先要确认晨昏线与地轴的关系,呈23.5度夹角,所以 应该是ABCD这个圈,与地轴垂直为纬线圈。其次要确定 晨线还是昏线,就要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所以最后选择B
答案:B
例2:请仔细观察右图,图中的虚线表示 线。东十二区在线的 侧。东十二区的日期比西十二区要 (填“早”或“晚”)一天。当东十二区是9月1日7点时,西十二区应该是 月 日 点。一艘轮船从东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时,日期要 天,反之要 (“加”或“减”)天。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日界线以及时区的计算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东西十二区中间这条线是什么线,其次是,其他的时区差小时,而日界线东早西晚,差的是一天。这样,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日界,东,早,8月31日7点,减,加。
例3: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46ºN) B、肯尼迪(28ºN) C、酒泉(40ºN) D、库鲁(5ºN)
答案:D
例4:看下图,试回答:
(1)如果A地此时的地方时为6:00,则B、C、D三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 ′、C ′、D ′四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上所述,位于_______上的各地的地方时相同;而位于_____________上的各地的地方时肯定不同。
答案:(1)12:00 18:00 24:00(或0:00)
(2)6:00 12:00 18:00 24:00(或0:00)
(3)同一经线 同一纬线
例5:看下图,试回答:
(1)图中阴影部分是夜间,那么晨昏线ABC属于昏线的是 ;
(2)D点的地方时是 时,D点白昼长—— 小时,C点的夜长——小时;
(3)A点在B点的 方向;
(4)A、B、C三点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5)假若B点的纬度为70°N,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
答案:(1)AB (2)6 12 (3)西南 (4)B (5)20°N,45°W
知识点4: 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
(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例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四季的变化
B.
地方时的不同
C.
昼夜更替
D.
太阳的东升西落
解答: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形成(更替)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①昼夜的更替;②时间的差异;③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也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故选:A.
例2、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解答:
解:结合题意和图示,“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是在夏至日这天(即6月22日前后).
故选:B.
例3、下列节日中,北京的白昼最长的是( )
A.
五一劳动节
B.
六一儿童节
C.
八一建军节
D.
元旦
解答: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比较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可得:六一儿童节距离夏至日最近,其白昼最长.
故选:B.
例4、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
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
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
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
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解答:
春分(3月21日前后)或秋分(9月23日前后)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即昼夜等长.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春分和秋分前后,即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故选:B.
例5、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 )
A.
冬至日
B.
春分日
C.
夏至日
D.
秋分日
解答:
解: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太阳的直射点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值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
故选:C.
例6、当我们开始愉快的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解答:
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我们北半球放暑假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应处在冬季.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例7、下列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A.
南、北纬90°
B.
南、北纬23.5°
C.
赤道
D.
南、北纬66.5°
解答:
解:A.南北纬90°地区位于极圈中,有极昼极夜现象,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B.南、北纬23.5°位于回归线上,当太阳直射该线时,该地昼最长,夜最短,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大.故不符合题意.
C.赤道地区一年中昼夜永远平分,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故符合题意.
D.南、北纬66.5°在极圈上,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8、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当地球公转的 点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这一天为北半球的 (节气).
(3)9月23日前后,地球公转到 点,此时中国的昼夜长短 状况是 ,南半球是 (季节).
(4)此时,地球公转至图中的 点和 点之间.
解答:
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C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
(3)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D点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南半球的春季,此时全球昼夜等长,时间为9月23日前后;
(4)此时为7月30日,根据以上分析,地球应该公转到图中的C点(6月22日)和D点(9月23日)之间.
故答案为:(1)
(2)C;夏至日;(3)D;昼夜等长;春季;(4)C;D.
知识点5:月相
(1)月相及产生的原因
导入: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里面有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月球上真的住着嫦娥姑娘吗?(观察图1)
(图1)
问题: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呢?
答案:月球自己不会发光,全靠太阳照亮,迎着太阳的半球亮,背着太阳的半球暗,又因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变化,便造成了月亮各种圆缺形状,即月相变化。
(2)月相变化的规律
问题: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指什么时候?
(学习下面的知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答案:诗中明月代表满月,讲月圆时思念故乡,所以应是农历十五、十六。
(图2)
月相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夜晚见月时间
彻夜不见
上半夜可见
通宵可见
下半夜可见
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西半边亮,即右半边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东半边亮,即左半边亮。月相出现规律巧记:“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满月通宵可见,新月彻夜不见”。
例1.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月相的过程的是………………………………………………( )
A、A→B→C→D→E→F→G→H→A B、 E→A→G→B→F→C→H→D→E
C、F→A→G→B→F→C→H→D→F D、 E→D→H→C→F→B→G→A→E
解析:整个月的月相变化顺序依次是:新月(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它们的周期叫一个“朔望月”,等于29.5天。(如图3)
(图3)
答案:B
例2: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 ②月球是一个球体 ③月球绕地球运动 ④月、地对位置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习题
1、北半球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是( )
A.夏至日 B.冬至日 C.春分日 D.秋分日
答案:B
2、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南半球夏至日的是 ( )
答案:C
3、从10月1日至第二年元旦,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方向变化是( ).
A.向南移 B.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向北移 D.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答案:A
4、“秋暑露秋寒霜降”是二十四节气歌中的一句,其中第二个“秋”指的是( ).
A.秋至 B.秋露 C.秋分 D.秋种
答案:C
5、以下有关日历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是阳历 B.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是阴历
C.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D.农历就是阳历
答案:C
6、一年中,有两个白昼与黑夜长度相等的节气,分别是 ( )
A.春分、秋分 B.立冬、立夏 C.立春、立秋 D.大寒、小寒
答案:A
7、下列四天中,符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的是( )
A、元旦 B、劳动节 C、儿童节 D、我国国庆节
答案:A
8、 (1) 在C、D、E、F四点中,进入当地每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的是 点,进入当地每年白昼最长的是 点。
(2) 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此时A点昼长为 小时。
(3) 图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此时B点昼长为 小时。
(4) 此图反映北半球正值 季,其天文含义是指 。
答案:(1) E、F C、D ; (2) 66.5° 12;(3) 47° 24
(4) 夏 太阳的热量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9、一孕妇乘船航行时生下了一对孪生姐妹,按出生地的时间记载,结果妹妹的生日年份比姐姐早一年,此船航行的方向是( )
A、12月31日向东越过日界线 B、12月31日向西越过日界线
C、1月1日向东越过日界线 D、 1月1日向西越过日界线
答案:C
10、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天日期搭配正确的是( )
A.23.50N--夏至日 B.23.50S--夏至日 C.23.50N--冬至日 D.23.50 S--冬至日
答案:A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但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方向会表现出差异,下图的四幅图中,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
答案:B
12、地球上一年四季昼夜等长的地方是 ( )
A.赤道上 B.北回归线上 C.南回归线上 D.南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A
13、地球公转时,绕转中心是 ( )
A.太阳 B.北极星 C.银河系中心 D.地轴
答案:A
14、当杭州为3月5日 20时时,英国伦敦的区时为 ( )
A.3月5日10时 B.3月6日12时 C.3月5 日 12时 D.3月6日4时
答案:C
第13题图
15、地球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绕着__________不停地自__________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__________。地球公转特点:一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二是北极总是指向__________附近的方向。
答案:不发光不透明 太阳 西向东
16、读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位于B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填“春分”或“秋分”)
(2)地球位于 (填字母)处时,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
(3)从A处运行到C处,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方向是 (填“向南”或“向北”)
(4)地球公转至 点时,我国的白昼最长。
答案:(1)春分 (2)C (3)向北 (4)C
17、下列4幅北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夏至日情况的是( ).
答案:D
15、识图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 星,②: 度.
(2)在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移动,使地球上产生了 的更替.
(3)如果②角度为600,则回归线为 度。地球上的温带范围是扩大还是缩小?
(4)在图中方框内填出地球自转方向.
解析:这是地球自转以及黄赤交角的综合问题。地球的地轴始终朝向北极星附近,地球产生四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黄赤交角的产生,夹角的度数为23.5度,所以南北回归线也为23.5度,南北极圈为90度-23.5度=66.5度。如果夹角度数增大,热带与寒带将增大,温带减小。答案:北极 66.5;南北回归线(EG),四季;30,缩小;作图略。
18、阅读太阳直射点变化示意图,完成表格.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是属于基础题目。
首先,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转移到北半球,为上半年,交于赤道上为春分, 昼夜长短相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昼长夜短;从北半球转移到南半球,为下半年,赤道上为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为冬至日,昼短夜长。
答案:3月21日 春分 昼夜长短相等
6月22日 夏至 昼长夜短
9月23日 秋分 昼夜长短相等
12月22日 冬至 昼短夜长
19、根据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地球运动到①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在__________上,北半球处于__________季,是__________节气,南极地区出现__________现象。
答案:(1)略
(2)南纬23.5。冬冬至日 极昼
20、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
①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甲地时间为(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②北京时间为( )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②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时间为( )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答案:①C ②C ②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