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铜陵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911055 上传时间:2025-01-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铜陵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铜陵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铜都 ——浅议铜陵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通过对铜陵城市基本简介和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的讨论得出对中国古铜都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城市定位 皖中南中心城市 四个之城 工业城市 山水城市 城市简介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铜陵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国家园林城市。 铜陵市(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120公里,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37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42.5公里,东西最宽约40.6公里,市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5公里、长20公里的带状地带。 西湖新区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宁铜铁路、铜九铁路,京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省道S321、S320穿境而过。宁安城际铁路(在建)合福客运专线(在建)穿境而过,拥有铜陵西站(已停办客运),铜陵站,铜陵北站(在建)三座火车站,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现为中国境内最小地级市。 城市定位: 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铜陵应该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名城”。铜陵作为皖江城市带的核心成员,已经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之一,并被逐步纳入到了“泛长三角”这一大经济发展区域之中。长三角作为世界的工厂,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产业结构正处在快速的升级之中,如何紧跟长三角的步伐,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铜陵在长三角中的角色定位,事关铜陵未来产业发展和发展重点的取舍。因此,铜陵经济发展应该借助“皖江城市带”发展机遇,按照“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完成由“原材料基地”向“现代工业名城”的转变。 从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铜陵应该成为皖中南中心城市。安徽省是重要的中部省份,然而它的经济发展亦不平衡。铜陵拥有“中国古铜都”这一垄断性资源,是“黄山北大门”,铜产业及电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处在安徽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工业化程度较高。而且附近没有大城市,周边的池州、青阳、无为、枞阳、南陵、繁昌六县(市)经济水平都落后于铜陵,在安徽省中南部具有较大的经济辐射潜力。尤其是随着京福高铁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强化铜陵集聚资源的能力,加大“皖中南中心城市”对外辐射作用。因此,铜陵成为皖中南中心城市,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经济优势,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皖中南经济发展,符合中国城市空间演化梯度推进的基本趋势。 从铜陵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铜陵应该构建宜居宜商宜游生态山水新铜都。铜陵依江、含湖、衔山,是安徽旅游精华“两山一湖”的北大门,尤其是独特而深厚的青铜文化为铜陵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建设生态山水铜都,充分利用铜陵自然山水的地理条件,进一步突出“湖在城中,城在滨江”风格魅力,通过“显山、露水、保护青铜历史”,达到山在城中、城在绿中、水在城中、城在画中的境界。尤其是加大了环天井湖和滨江生活岸线的治理与环境景观建设,并以西湖新区开发为契机,加快了西湖公园建设,初步形成以天井湖、西湖为城市绿地系统“两核”的空间格局。 与此同时,以塑造城市形象为主线,搞好铜文化园等标志性建筑及周边景区的灯光群亮化;积极推进乌木山公园、鹞山公园、临津公园的建设,构筑了一个自然优美、方便舒适的具有浓郁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进一步发展地方风情旅游、工业旅游和铜文化旅游,加快铜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彰显铜陵既有江南特色又有现代文明的城市魅力。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生态山水新铜都”正在形成。 综上所述,努力打造世界铜都、培育现代工业名城、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和构建宜居宜商宜游生态山水新铜都,就是铜陵21世纪的城市发展定位,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串起的铜陵城市未来发展定位,也将是铜陵城市未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铜陵目前正处于外延增长、内涵提升的成长关键期。铜陵城市未来要科学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定位。因此,铜陵城市的未来发展角色定位应该从全球、全国、全省、自身等不同层面界定。 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从铜陵科学发展全局出发,就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精致大气之城,体现在空间形态上,就是城乡布局更加合理,风貌更加雅致,环境更加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体现在人文精神上,就是兼容并蓄的独特品质充分彰显,以铜文化为主体的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体现在社会管理上,就是大力发展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公共服务便捷均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体现在物质支撑上,就是经济发展方式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创优的内生动力更为强劲,形成具有铜陵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姚玉舟指出,建设精致大气之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步伐的创造性实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城市转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部署;是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生态山水铜都的必然性要求;是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幸福指数的历史性命题。全市上下务必增强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热情、务实的举措和扎实的工作,推动精致大气之城建设,在铜陵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准确把握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总体要求与实践路径。“精致大气”是对铜陵城市发展定位的再升华,是加速转型升级、破解发展难题的助推器,也是追求铜陵城市发展美好愿景的新起点。建设精致大气之城,要在方法上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注重承前启后,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形神兼备,正确处理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注重求同存异,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注重厚积薄发,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建设精致大气之城,要在理念上积极倡导五种导向:要积极倡导敢于担责的价值取向、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改革创新的价值取向。建设精致大气之城,要在实践中努力打造六大平台:要打造经济建设平台,致力形成支撑精致大气的物质基础;打造城乡建设平台,致力形成彰显精致大气的城市形态;打造生态建设平台,致力形成蕴育精致大气的环境保障;打造文化发展平台,致力提升涵养精致大气的市民精神;打造制度规范平台,致力构建保障精致大气的体制机制;打造舆论宣传平台,致力树立弘扬精致大气的舆论导向。 切实强化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思想引领与工作保障。建设精致大气之城,务必摒弃认识误区,切实强化我行我能我成功的坚定信念;务必提升能力水平,切实加快思进思变思发展的坚实步伐;务必发动全民参与,切实营造你干我干大家干的浓厚氛围;务必提升作风效能,切实形成干事成事不出事的生动局面。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近期为2011-2015年,城市发展远景考虑到203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为铜陵市全市域范围,包括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和铜陵县范围,总面积1125.6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东至顺安河—新桥河及铜九铁路,南至青通河,西到长江,北至钟仓河,包括大通镇、顺安镇、狮子山区等区域,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为主要工作内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方位、各领域的转型发展,以构建“国际铜都、山水城市、宜居家园、休闲胜地”为目标,将铜陵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区域中心城市。 (二)发展战略 1、区域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地位。通过融入区域发展,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强化自身的发展地位。 2、产业多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由单一资源型产业主导转为多元产业推动,由工业主导转向工业、服务业综合协调发展,促进由量的快速扩张转向质的全面提升。 3、生态立市:营造高质量城市环境。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将铜陵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山水园林城市。 4、空间集约:控制发展边界,调整空间结构。空间规模增长中,注重集约化发展,提高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效率、保持整体结构的协调和发展的弹性。 5、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针对“大城区,小郊区” 的地域分布特点和“镇/乡/矿”地域组织模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道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际铜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皖江地区商务贸易、休闲旅游服务中心。 (二)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7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100万人。 2、城市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标准:2015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人; 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 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77平方公里, 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市域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为100万人,远期2030年为130万人。近期2015年市域城镇人口7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7%,远期2030年市域城镇人口1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 (二)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以城镇化空间集约化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为重点,提出“一带两翼,城镇两级”的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一带”,即城市发展带,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轴,强化城市沿江发展、产业集聚、区域协调、交通支撑的发展格局,是市域城镇建设和产业空间集约化发展走廊。 “两翼”,即与城市发展带平行的南北两翼,是市域范围内主要发展腹地和联动周边乡镇和体现城乡统筹的主要功能区。北翼为滨江农业生态区,主要包括西联乡、胥坝乡、老洲乡与灰河乡;南翼为山林生态经济区,主要包括天门镇、新桥工矿区、顺安镇部分村庄以及钟鸣镇的部分村庄。 “城镇两级”,即中心城区和外围乡镇,体现铜陵“大城市、小郊区”的地域分布特点,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集聚、统筹市域发展的作用,确立“中心城区+专业乡镇”的两级发展结构。中心城区突出综合性发展,外围乡镇依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重点发展专业化职能和作为城乡发展纽带的功能,形成以城带乡、两级联动、多元发展的城乡统筹格局。 (三)城乡居民点体系 1、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近期2015年,铜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70万人,周边专业乡镇人口规模在0.3~2.5万人。远期2030年,铜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00万人,周边专业乡镇人口规模在0.2---4.0万人。 2、城乡居民点体系:按照“中心城区-镇(乡、矿)-中心村-一般村”的四级体系进行设置。其中,农村地区按照“镇(乡、矿)-中心村-一般村”三级体系进行设置。 (四)城乡产业布局 规划形成两个农业产业片区,五个工业集中区以及五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两个农业产业片区,主要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胥坝乡、老洲乡、西联乡,南片包括天门镇、新桥工矿区及钟鸣镇部分范围。 五个工业集中区,包括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大桥工业区、金桥工业区、狮子山工业区等五个产业集中区。 五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环西湖市级公共中心、环天井湖市级公共中心、铜陵东站商贸服务区、铜陵北站商贸服务区、大通旅游服务区。 (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铁路:建设宁安城际客运专线、京福高速铁路、合庐铜铁路、铜宣温铁路,构建区域铁路通道,完善区域客货运铁路网络格局。对芜铜-铜九铁路进行复线建设,完成电气化改造。取消分隔城区的地方铁路专用线,建设城市南北铁路环线。 2、公路:加快铜南宣(铜陵至宣城)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推进铜巢(铜陵至巢湖)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升级改造320南枞路、321芜贵路、103合黄路和227无铜路四条省道。完善市域公路骨架路网建设,提高道路等级;提升乡村道路等级,完善道路系统。 3、水运:重点建设顺安河航道,近期由现在的Ⅵ级航道建设成为Ⅲ级航道,远期考虑升级改造成Ⅰ级航道;按Ⅴ级航道标准对青通河、黄浒河两条航道进行整治。整治改造现有港区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横港、笠帽山、永丰、江北、顺安河港区,其中横港具有客货运功能,其他港区作为专业货运码头。预留汀家洲港区;控制现状大通港区的货运功能,远期发展旅游客运码头。 4、航空:加强与在建的九华山机场的快速交通联系,预留通用机场建设区域。 5、过江通道:预留开发区—江北过江通道,加强与江北地区的联系。 五、中心城区规划 (一)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增长边界 1、城市空间发展策略:采取“中优、北拓、东扩、南调、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依托中部地区,以向北发展为主、向东和向南发展为辅,但东部是城市远景发展的战略性空间方向。 2、空间增长边界: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东侧边界为京福高速铁路,南侧边界为铜芜铁路-铜九铁路(包括交通走廊外侧的狮子山矿区)、西侧边界为长江(不包括河洲地区),北侧边界为钟仓河-顺安河-长江。在上述边界范围内,还需要扣除两处环境敏感区域,包括棋盘山-铜官山地区(也是地质灾害高度易发区)、东湖地区作为南部山体生态区和北部湿地生态区之间的生态廊道。 (二)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 “一主两辅、两核两轴、山水相嵌”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两辅:以中部城区为主、以东部城区(顺安片区)和南部城区(横港-大通片区)为辅,形成一主两辅的空间分布格局。主城区承担城市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各项主要职能;大通-横港片区承担区域层面的旅游服务职能,形成休闲、工业、居住融为一体的复合发展片区,为池州境内的江南产业集中区提供休闲生活服务;顺安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为城市东部的产业片区提供生活配套。 两核两轴:环绕天井湖和西湖,形成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塑造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核心。以道路交通网络为载体、以快速公交系统为走廊,形成向东和向南的城市空间拓展轴带,强调时空协调的有机生长。 山水相嵌:利用长江、湖泊、湿地、山体、绿廊,建构两横三纵的绿色生态网络,城市建成环境和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塑造生态友好和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风貌。 (三)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 遵循生活向滨水区位集聚、商务向中心区位集聚、商贸向门户区位集聚、工业向运输区位集聚的基本原则,确保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绿地形成布局协调和结构合理的土地使用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形成10个居住片区,包括中部城区的8个居住片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各有1个居住片区。各个居住片区分别依托既有城区、面向滨水景观、接近公共设施,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配置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每个片区包含2-3个居住社区,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2、公共设施用地:在城市层面上形成两个综合性公共中心和两个专业性公共中心。结合老城商业中心,依托天井湖的滨水景观环境,形成环天井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依托西湖的滨水景观环境,形成环西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以商务、会展、政务、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为主导。结合既有发展基础,依托铜陵东站,形成以商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依托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 3、工业仓储用地:形成“一大两小”工业用地片区。在主城区的北部地区,依托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水路和铁路运输条件,形成规模最大的工业用地片区,新建和搬迁的重化工业应当集中分布在北部工业片区西侧的三类工业用地,东侧部分为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在南部城区,适时搬迁扫把沟和横港地区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修复,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以充分利用长江景观资源和体现滨江城市特色;利用横港地区的水路、公路、铁路综合运输条件,形成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片区。在东部城区,依托狮子山开发区,利用公路和铁路运输条件,形成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片区。 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在中心城区建设三处物流园区,包括横港物流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 (四)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网络:主城区与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的主干道路建立有效衔接,形成“十横九纵”的主干路网络,满足各个城区之间的快捷交通联系。 2、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一轴一环”快速公交系统(BRT)。中心城区的快速公交轴线贯穿主城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东端连接京福高铁车站和南端连接位于池州境内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主城区的快速公交环线串连环天井湖城市公共中心、环西湖城市公共中心、专业市场集聚区和铜陵东站。 3、城市慢行交通:与城市道路的慢行交通网络相结合,在市级综合性公共中心、居住片区和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划定慢行交通优先区域(包括慢行廊道和慢行街区),并与城市景观、休闲旅游以及商业设施紧密结合,形成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环境。 (五)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形成“三横三纵”的绿地系统基本骨架,体现“山水相嵌”的绿地格局。 三横:北部绿廊——从西湖向东,穿越东湖湿地。中部绿廊——贯穿城市中心区,将分隔老城区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化隔离带与规划废弃铁路相联。南部绿廊——从横港地区中部穿过,向东与铜官山山体绿化相接,向西与长江滨水绿带相接。 三纵:滨江绿带——沿铜陵长江岸线,自南向北,由大通古镇到钟仓河口。两湖绿廊——联系城市两大核心地区,向北穿西湖绿地达钟仓河,向南沿废弃铁路穿横港地区达大通古镇。铜官山、东湖绿廊——沿铜官山体向北连接东湖湿地到长江湿地,向南连接天目湖、白浪湖地区。 (六)远景发展设想 基于2030年的城市发展格局和远景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东部是城市远景发展的战略性区域,由此形成“东西双城、环抱绿心、沿江面湖、山水相嵌”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建议和对策: (一)刷新发展视角,着力提升城市经营效益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东向发展和率先崛起的战略高度、超越行政区划的开阔思路和敢为人先、超常谋划的决策魄力,下定决心积极构建区域中心城市。 1、在发展的观念上要有重大突破。我市经济结构已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对城市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坚持工业强市,在与周边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雄厚的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中心城市以其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较强的要素吸附与辐射能力而优势凸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发展的思路上要有重大突破。既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吸纳长三角及周边区域生产要素;又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依靠工业强市,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两个方面彼此关联、相辅相承、互为促进。 3、在发展的布局上要有重大突破。要与全方位无缝对接长三角和实现互动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融合趋势及需求相适应,通过规划完成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加快中心城市的构建,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来统筹谋划城市发展问题。 4、在发展的效益上要有重大突破。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不仅能为我市加速融入长三角、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支持,同时在就业、城乡统筹、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居民收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等各方面举足轻重,有利于实现城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二)认真研究规划,切实加大组织实施力度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事关铜陵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需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行政推动。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组织力量、周密谋划,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变“顺其自然”为主动推进。要重视科学民主决策,大力引进城市经营策划等各方面高级人才,并广泛借助和发挥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外脑”的智囊作用,为铜陵发展献计出力。 2、加强城市规划研究。已被省政府批准的城市规划,是按照“工业城市的职能”布局的,难以适应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需要规划部门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作出适应性调整。 3、加强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充分考虑服务业内部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考虑铜陵及区域发展的趋势和对接长三角的需求潜力,出台服务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配套措施。重点是打造若干个条件成熟、具有潜力或能起到带动作用的服务功能区域和产业板块,比如旅游、物流、职业教育、文化娱乐、中介、商贸、医疗卫生等,以不断扩大并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同时积极构建科技信息网络、金融、会展等其他功能区域。 4、加强土地利用研究。铜陵的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土地利用的弹性空间小,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使得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集约利用成为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5、加强要素市场的研究和建设。着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统筹整合区域资源,引领区域主动对接长三角及沿海地区,实现市场相接、体制相融、产业联动、人才互通,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 6、加强环境整治。采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既要尽快完成现有企业污染达标排放,又要对市内投资项目严格审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尤其是禁止重污染企业来铜“安家落户”;既要合理规划,对时机成熟的现有排污企业进行搬迁安置,又要加大市内环境整治力度,让铜陵重现青山、秀水、蓝天。 (三)制定政策,加速吸引生产要素流入 能否在2020年之前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关键在于能否从体外取得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要素。 1、利用我市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特色招商、产业招商和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现代高科技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聚集,突破马、芜因区位更为优越对我市形成的生产要素拦截屏障。 2、利用国家中部崛起的政策导向和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扶持政策。挖掘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我市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政策“洼地”,以推动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3、利用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重点是新兴服务业及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同时降低成本底部,撬动生产要素向市场机制难以配置到位的公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完善城市功能所必需的服务领域流动。 4、营造市场氛围。积极引进、联营、合资、合作,并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脱钩和生产性企业内部服务功能剥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尤其是要抓住机遇,引进和培育国内外服务业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和法制保障力度,优化市场环境、扩大市场规模,通过集聚效应,进一步彰显中心地位,增加辐射和吸纳能力。 5、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对外,要通过政府搭借平台和企业自主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对内,要开拓渠道和机制,寻求高校、城区、工业及科技园区和企业之间四位一体联动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我市产业改造提升。 (四)推动区域合作,实现错位互补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是城市间为了整合资源、追求城市经营效益最大化的战略选择,也是铜陵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中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区域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 1、建立区域内协商和协作机制。建立峰会制度,加强区域内领导层交流互访,不定期交换合作意见。责成有关部门就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入研讨,在规划和政策方面广泛寻求合作。每年举办一次区域内企业投资对接会,为企业间合作提供平台。 2、加强引导,提升区域内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速度和效率。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加强信息交流,彼此开放要素市场,并联合制定统一、有序、开放、高效的市场政策及服务体系,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善城际交通,推进区域内往来与合作。 3、挖掘和整合区域内区位、资源及产业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鼓励企业间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生产生活用品及文化产业、现代物流、房地产、中介、会展、娱乐等各方面相互渗透或联锁经营,增强我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聚集力和辐射力。 ( 注1:铜陵与周边城市的断裂点距离的确定,根据康费斯理论,按照公式:d12×GDP2=d22×GDP1计算。式中d1、GDP1分别为铜陵至相比较城市的断裂点距离及铜陵的节点GDP;d2、GDP2为相比较城市至铜陵的断裂点距离和节点GDP。 注2:“531”工程:指滨江工业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桥开发区、狮子山开发区和金桥开发区五大工业集中区;到“十一五”末,全市各类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到2010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 注3:“三三制”产业体系:指发展壮大三大产业集群(铜产业集群、电子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大基础产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培育发展三大接续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工业、医药工业)。) 参考文献: 凤凰网 铜陵政府网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