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
2、知道电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让学生对摩擦起电有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对电的认识,培养同学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1、电荷的规定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具:玻璃棒(1对)、橡胶棒(1对)、丝绸1块、毛皮1块、验电器1个、铁架台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同学谈谈电在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
生: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适时引导补充)
师:简要说明电学里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那么电是什么?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摩擦起电现象。
实验:将塑料直尺或圆珠笔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纸屑,观察现象。
师: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这是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板书)
生:讨论生活中一些摩擦起电的现象。
师:演示: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玻璃棒是否带电?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同样的方法检验橡胶棒是否带电?
师:想一想玻璃棒与橡胶棒所带的电是否一样?
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师: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性不同。
师:告诉学生原来人们又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收的物体必定与毛皮玻璃过的橡胶棒排斥;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的物体必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的相互吸收。综合这些现象,人们发现了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并且规定: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
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总结出电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举例:
(1)若小球被吸引,则小球的带电情况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不带电 C、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2)若小球被排斥,试分析小球的带电情况
师: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电?
生:阅读信息窗
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束缚电子能力强,得到电子,带负电。
束缚电子能力弱,失去电子,带正电。
2、电子转移的方向:从束缚电子能力弱转移到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
举例:试分析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的过程。
师:介绍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生:想一想:①验电器为什么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原理?
②验电器怎样粗略判断物体带电量的多少?
师:假如用毛皮摩擦玻璃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玻璃棒的带电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