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曼底号遇难记第 节授课时间 月 日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3、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4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重点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难点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教具多媒体 课本学具课本 笔记本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情境体验,倾心感受1、(课件:船行出海,优美音乐)师诗情口述:出海啰阳光下的海面,碧蓝碧蓝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跌宕起伏,烟波浩淼,同远处的蓝天白云连在一起。啊,风的轻弓拉响了波浪的琴弦,海浪在尽
2、情地欢歌,那美妙的音响,飞进了我的心房大海涨潮啦,海浪此起彼伏,无数银白色的浪头从远处滚来(课件:海浪声)(课件:“呯!”)天啦,大船撞上了什么吗?“船进水啦!”(课件:水声大)“快逃!”救生艇!(抛出三个呼啦圈)能踩到的、圈边的就可逃生!时间不多了,30秒钟!(课件:嘀嗒声、急促、有力、紧张)2、生情境体验。3、生归位师:刚才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1、师:“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一艘“诺曼底”号的大轮船真的遇难了。板书课题。三、再读课文,全新感受1、课文中有哪些语句描写的内容和你刚才看
3、到的、想到的相类似?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品味: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根据学生板书,随机汇报。(1)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他自己。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2)沉着、镇定、精明、指挥有方。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可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味语句的简洁。(3)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船长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对比反复品读、评读。五、探究质疑,深化认识,实话实说,升华情感1、船长用
4、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 2、师: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可播放课件有关画面)。今天,“诺曼底”号遇难了,船长哈威尔先生在指挥着众人脱险后,自己随船牺牲了,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
5、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学生介绍自己的体验感受学生开书,默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朗读汇报,感受惊险。同学上台板书朗读汇报,反复品读,领悟人物形象。学生竞相辩论。学生读课文思考“实话实说”,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板书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威严大义凛然果断忠于职守教学后记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对于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种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所以,我确定了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是:
6、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我猜想,编者的意图也不过如此。我们都知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容易产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血男儿,而现在的和平年代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同样可以产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说容易,做却真的很难。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没理由通过四十分钟的这一堂语文课,就硬逼着孩子们全部将思想化为行动。我定位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是:感受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本来,拓展环节,我还想把学生的视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如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衡阳11*3事件中在烈火中永生的消防战士,等)还有勇斗邪恶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时,震撼心灵,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与“渺小”在震撼后进行对话但时间没来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标对不对。曾记得张艳春老师推荐给我一句话: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受更深。目前灵气不足的我是因为缺乏一种底气,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还须大力增加底蕴,用什么来充实?只有靠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了。庆幸的是,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白鹤小学,我不会让自己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