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理想与理想教育 画面上这位长者被奉为日本的“寿司之神”,他为一道寿司,所付出的心力以及其绝不妥协的信念和态度,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的店被誉为值得花一生去等待的。近日,“匠人精神”频频被提及,其实质被解读为“专注、认真、负责,愿意花时间去把一样东西做到极致。”其实我认为其的内核还应有对自己职业、身份、人生的认同。作为教师,我们很怕自己变得“匠气”,而这也许正是一种坚守的“教育理想”,不过“专注、认真、负责,愿意花时间去把一样东西做到极致”与做一位有趣的让学生的思想激越出火花的教师是不矛盾的。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一、 大背景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宣武、西城合区等大环境的影响,我校的生
2、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京籍”;家长素质普遍下滑,部分家长的认知与老师存在分歧;学生的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生活在单亲或重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长期生活等。另外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淡漠,其自身也面临各种困难。与此同时,我们分析发现,目前的考试有以下几个特点:1、“智育”与“德育”的考查相得益彰2、注重学习过程,考查思维层次现在的考试已经在逐渐摒弃急功近利的“技术性”的内容。比如名著的考查,早已不是若干年前考考简单的作家作品,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要静下心来去读书和思考,深入到文本中做专题式的研究。3、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不再拘泥于课堂,
3、而是走进图书馆,走出校园参观博物馆,走进国家大剧院欣赏话剧、观看音乐会,在生活中了解民俗等等。4、彰显学生个性二、 应对策略面对教学和考试,我们的大方向是落到实处、提高效率、激发兴趣。(一) 基础知识知识点:字音、字形、字义、文常、文言文解字、翻译、默写考查学习态度策略:每日35分钟测验,教师当日判,次日查改错。(二) 能力迁移知识点:修辞、标点、语法、病句、句子衔接考查学习能力,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能力策略:教师专题讲解,争取让学生总结规律,做练习巩固。(三)传统文化知识点:对联、诗词鉴赏、书法、节日等策略: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有意识积累,总结。比如我们有老师在讲完社戏后指导学生整理“京剧行当
4、”的知识,让其受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归纳整合。(四)阅读1、现代文阅读策略:(1)提高课堂效率,研读重点篇目立足文本,细致解读,力求师生各有所得尝试思维导图(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迁移,尝试主题式教学、比较阅读比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两篇文章后,进一步学习读本21课自题小像、23课回忆鲁迅先生,全面了解鲁迅先生,解读他的爱国主义思想。(3)每日“课前朗读”,学生自选作品,朗读、介绍、多角度谈感悟,3-5分钟,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学生互动,旨在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设想:时机成熟时,尝试新形式,如“话题”(学生自己找热点,与同学、老师互动)(4)每日阅读半小时,教
5、师提供模板,写读书笔记(一周5篇)起步晚,重在坚持(5)提供阅读书目,以教材为依托,学有余力时再读其他2、课外文言文阅读策略:(1)挖掘读本资源(2)读“书目”相关内容(3)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进而归纳整理(五)名著1、寒假读西游记2、本学期(1)早读时读论语以读为主,教师适当指导(苦于没时间),学生自己看注解,期中考试涉及内容(2)读童年昆虫记要求:制定阅读计划,圈点批注,做必要的笔记设想:考虑开发模板了解学生阅读进度、层次,如有时间作交流3、暑假任务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六)写作1、随笔2、根据教材内容或社会生活的材料做小练笔3、片段练习,如人物肖像、某个场景等4、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6、进而画“结构图”5、强调反复修改6、整理素材,如参加的各项活动,体现“内心成长”的事例等(七)其他1、重视试卷分析2、定期整理笔记、知识点文言文笔记、读书笔记、重要知识笔记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有话语权,敢于表达、质疑4、鼓励孩子的努力,不吝惜表扬,鼓励他们和自己比较5、制定计划阅读计划、复习计划、写作计划等6、重视理性思考,帮助孩子建立并逐步完善其思维体系,有自己的思想三、反思1、期许学生被动教师主动学生主动无学习意识有学习意识会持续性学习爱学习精神愉悦阅读悦读做人作文感悟“真、善、美”内省2、容易忘却:尊重个体,不断学习3、希望:新课标更具可操作性,接地气,明确每一个学段应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水平,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比如阅读名著、写作等让教师有抓手。 回到题目,我以为真正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专注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师生均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成长,成为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不当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