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97074 上传时间:2025-0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B、理解本文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C、学习通过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来突出主题的表达手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速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式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并体会将士们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增强学生们爱国情感。说明:本文选自汪浙成的竹山门有改动,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对鸦片战争中两次定海战役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作整体把握和理解。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政府贪婪的目光瞄准了中国美丽富饶的舟山群岛。184

2、0年7月上旬,英国侵略军曾一度占领定海,后被迫退出,但野心未死。1841年9月26日,英军集结29艘战舰4000余人,倚仗着坚船利炮的绝对优势,再次进犯舟山,驻岛将士奋起抵抗,历时6昼夜、悲壮激烈的定海抗英战役悲壮失败,作者描写刻画很感人。历史虽有沉沦,但我们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总能在灾难中站起来,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就是为了学习我们民族不屈的爱国精神;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虽然选材于历史,真实性强,但作为散文并不需要去实录历史,为了突出主题思想、为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作者作适当作地艺术加工是合乎情理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3、:阅读、圈画文中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其对课文中心的表达作用。2、 难点: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感悟军民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增强我们爱国情感。说明:这是一篇选材历史的文章,也是一篇史料与文学结合的情节生动的散文。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文章中心显而易见。但文中需积累的词语很多,因此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课堂上以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分析为重点,以理解本文的创作意图(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历史事实作一些“适当”加工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为难点进行探究、感悟学习。同时,结合课文后“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落

4、实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鸦片战争,以前史料都认为镇江战役是其中战斗最激烈、中英双方伤亡最重的战役。据现在舟山收集的史料考证,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才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浙成写的血染的丰碑,感受这最激烈的战斗。二、作者简介汪浙成,浙江奉化人,1936年出生于杭州。奉化中学毕业,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便发表过诗歌、评论和剧本。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工学院任教。1960年任草原月刊社编辑、编辑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5月调入作协内蒙古分会搞专业创作。1986年和爱人温小

5、钰调回浙江。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南杂志社社长。三、资料助读、本文写作背景: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政府贪婪的目光瞄准了中国美丽富饶的舟山群岛。1840年7月上旬,英国侵略军占领定海,后被迫退出。1841年9月26日,英军集结29艘战舰4000余人,倚仗坚船利炮的绝对优势,再次进犯舟山。驻岛将士奋起抵抗,历时6昼夜,激烈的定海抗英战役悲壮失败。据史料考证,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战。历史虽有沉沦,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传承。、这是一篇选材历史的文章,也是一篇史料与文学结合的情节生动的散文。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使文章中心显而易见。 四、整体感

6、知1、课前借助工具书明确下列字词的字音、字义:耸峙(zh);扼守();饷给(xing)(j);麾下(hu);同仇敌忾(ki);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声音嘹亮。)2、交流概括的层次内容。全文17段。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写出每个层次的大意。(第一部分第段,交待竹山门地理位置,点明竹山门一战的历史地位。第二部分第15段,具体叙述以葛云飞为指挥的第二次定海战役的经过。第层、段,葛云飞告别母亲飞赴前线。第层、段,将士们阵前誓师。第层、段,葛云飞与士兵同甘共苦,痛击偷袭之敌。第层1015段,葛云飞率领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第三部分第16、17段,赞颂葛云飞及将

7、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永存。)五、合作探究1、为什么作者开头说“竹山门是我国抗击侵略者的一座血染的大门”?竹山门耸峙在我国浙江舟山的定海城南,是祖国东方的一座海上大门,在鸦片战争中,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敌我双方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最为激烈的战斗,5千多名清军将士全部血战而亡。2、课文是怎样描写葛云飞等将士“血染”竹山门场面的?如:城头“龙旗猎猎”的场面描写;“声震海山”的阵前盟誓;还有战斗中对葛云飞壮烈牺牲时的“语言、动作、外貌和神态”等细节刻画,无不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气和血染竹山门的无畏气概场面。3、第1段交待竹山门地理位置的景物描写,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力突出

8、了主题。“三分插在海中”的“插”字写出了竹山门的有力量;“雄赳赳”写出竹山门的威武;“耸峙”写出竹山门的高耸矗立。这些描写中,蕴涵着作者对葛云飞及将士们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报国精神的崇敬和赞颂,为文章的主题定了基调。)4、作者是怎样塑造葛云飞英雄形象的?(作者用多种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塑造葛云飞英雄形象的。在第六天的战斗中,“一面一面”说明葛云飞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全力阻击敌人。“掇抱炮身”、“猛一发力”、“纵身跳上城头,一声大喝”、“好汉子,快跟我杀贼去!”这些描写,表现了葛云飞勇敢威武,身先士卒的将领风貌。第15段,从听觉、视觉写出葛云飞与将士们同敌人殊死搏斗的激烈场面。“小头目见葛云飞只剩着半

9、个血淋淋的面孔,仍豪气不减,挥刀直取自己,惊骇得都傻愣了。”这里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葛云飞勇不可挡,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最后作者叙述了葛云飞壮烈殉国的经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英雄形象。“疯狂乱戳”描写了侵略军的残暴和恐惧,从侧面反映了葛云飞勇猛,令敌人魂飞魄散。“仿佛继续在抗击着侵略军!”这句充满感情的议论,画龙点睛地表达了作者对葛云飞的赞美:英雄虽死,精神永存。)、下列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国之忠臣,即家之孝子!(尽忠就是尽孝,说明父母的教育是葛云飞爱国行为的思想基础。)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表达了将士们誓与定海城共存亡,甘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公等随我守城,

10、忍饥杀贼,我何忍一人独饮乎?(表现了葛云飞与将士们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关系。)好汉子,快跟我杀贼去!(写出葛云飞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奋勇杀敌。)逆贼众污吾刀!(表达了葛云飞对侵略者的蔑视和痛恨之情。)、文章四次写葛云飞的孝服,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临行前,母亲亲手染黑孝服,鼓励葛云飞把尽忠放在首位,尽忠就是尽孝,说明父母的教育是葛云飞爱国行为的思想基础。出发时,葛云飞身穿孝服奔赴定海,说明他牢记母亲的教诲,以尽忠代替尽孝,以尽忠寄托对父亲的哀思和纪念。宣誓时,葛云飞“战袍外套着孝服”,一方面是为了祭奠父亲,另一方面是表达誓死保卫定海的坚强决心,他把尽忠与尽孝融为一体。9月29日,“葛

11、总兵孝服上全是泥水”,说明他始终不忘尽忠与尽孝,以实际行动保卫国土,祭奠父亲,做到忠孝两全。)、怎样理解“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中,作者的情感?(竹山门上埋葬了5千多名为国捐躯的将士,是我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国侵略的历史丰碑和精神丰碑,表达了作者对英烈们无比颂扬、自豪之情。同时,“血染的丰碑”告诫后人,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怎样理解课题“血染的丰碑”含义(“丰碑”表达了作者对竹山门抗敌英烈的崇敬之情。“血染的”具有警示作用:不要忘记血腥的历史,要居安思危。这个题目具有比较强的震慑力。)、文章原题竹门山。改成血染的丰碑,好在哪里?(原题竹

12、门山强调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而血染的丰碑则与文章结尾的主题句子“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照应,强调了历史事件的悲壮,主题鲜明形象,更切合文章对烈士的敬仰和赞颂之意。)10、课文选材于历史,又不完全实录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一、定海“历史事件”记载,“5800士兵绝大部分在血战中阵亡”而文中“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这句话在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学欣赏性,揭示主题,感染力很强。 二、在“血战六昼夜”中,作者详写了第六天的战斗。史料记载“这时,英军正在向土城进逼,葛云飞捧抱四千斤炮回击”。文中“情急之下,葛云飞上前掇抱炮身,猛一发力,竟将这大铁疙瘩转了个向,随即便操炮发射,一直打到炮身红透,无法再打。”这里人物描写非常逼真,生动地体现了葛云飞等将士们在危急关头骁勇无比、英勇杀敌的情形。 六、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