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12学术思辨学术思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恽代英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青年运动领袖,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里,时刻关注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为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工作和新闻传播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恽代英的学术救国思想是其救国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独树一帜,引导了大批有志青年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的形成背景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从其萌芽、发展到逐渐成熟,始终与近代中国的时局变
2、化息息相关。1840年以降,“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实践主题,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道德救国等尝试都在各自领域收获一定成效。恽代英的学术救国思想是在科学救国论、教育救国论之上的反思和补充,以期纠正当时青年人对救国存在的思想误区和认知偏差。(一)恽代英国家观念和救国情怀的养成恽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世家,在清末民初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中小学教育,还深受父母熏陶,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同时受反日思想和运动的影响,在内心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2从一战到五四期间,恽代英积极参与排日运动,在刺激中逐步形成了国家观念。1916年3月7日,恽代英在光华学报上发表原分,提出“一国之治乱
3、,皆惟举国之人能自了之耳。”3。此时,恽代英固有的传统读书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已经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他认为国家的兴衰荣辱是每一位国人应当操心的职责义务,不能不去思考国家的治乱问题。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恽代英为此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抵制日货。1918年5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屈辱的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恽代英联合互助社的社员,发动学生举行抗议活动,并写下了著名的力行救国论,控诉反动军阀卖国求荣。他在文中指出“吾等非望一人之能救国。一人倡之,则百人和之,今无倡者,故无和者,故不能救国”4,表明救国需要有领导
4、者发动,还需要民众追随,而时下缺的正是能够身先士卒的领导者。历史证明,恽代英对于人民群众力量重要性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而他本人也甘愿成为革命的火种。1919年 5月 4日,北京学生率先发起反帝爱国运动,风暴很快席卷武汉。恽代英立即以武汉学生联合会为基础,联合一众青年,领导了武汉地区各阶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至此,恽代英已经具备明确的国家观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并致力于其在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的广泛传播。(二)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存在不足科学救国思潮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以此来拯救中国,其在清末至民初一直是中国进步思潮的代表。
5、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将其付诸实践,近代中国人对科技救国的认识由器物引进转变为技术学习和自然科学研究。到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科学的原理和学说,才能从根本上追赶西方的科技水平,实现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的目的。教育救国思潮则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孪生兄弟。自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起,教育就以科学为主要内容,企图通过教育手段直接培养富有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的社会精英,间接促进中国各领域的科学化,以达到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目的。甲午海战的惨败证明仅凭科学和教育救国是行不通的,西方的科学技术直接嫁接到中国的封建土壤之上结不出健康的果实。五四前后部分青年深受梁启超、胡适等人
6、“学术救国”论的影响,偏重自然科学而轻视社会科学,造成一心读书不谈政治的现象。而且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社会科学的门槛低,无须专门学习也能略知一二,即“一般人知道制造机器,驾驭汽车是不能不学的;若是没有学这些事的人,偏要谈这些事,一定要被“行家”笑坏。但是很奇怪的,一般人对于怎样使社会进步,却以为不须学习,便都能说些不错的话”5。后来梁启超本人也对“科学万能”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中国要想在世界上拥有独立之学问,必不能排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初探张金(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
7、领导青年运动的重要思想成果,其形成既和恽代英的个人教育经历相关,又深受社会上其他救国思潮的影响。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在论述“学术与救国的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学术救国的方法”等具体议题中展开,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恽代英;学术救国;社会科学;青年【中图分类号】K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33(2022)24-00067-030672022.12学术思辨学术思辨二、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的基本内涵恽代英为纠轻视社会科学之偏,从 1923 年到 1924 年在中国青年发表学术与救国再论学术与救国和怎样研究社会科学等文章,系统阐述了其关于学术救国的
8、思想观点,在青年中产生了广泛而热烈的响应,主要包括三个层层递进的方面。(一)学术与救国的关系恽代英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学术与治国平天下长期保持着微妙的关系,当权者总会借用功名利禄束缚读书人的思想言行,书生学者往往也乐意和当权者勾结,发挥宣传维护的作用。但他对学术本身并无轻视鄙薄之意,不反对任何学术研究,对大学者们的学问才情也颇为艳羡。在学术何以救国的问题上,他认为要救国非研究救国的学术不可,反对任何学术都能救国的说法,提出自然科学、文学、玄学等于救国无益,只有研究社会科学才能救中国。他本人也承认由于表达过于直抒胸臆,上述观点存在偏激,但却并无错处,理由主要四点。其一,救国的学术研究与救国运动
9、相辅相成,二者都不可或缺,正如学理化的人也要进实验室一样。其二,任何一门学术的掌握者或许都有一技之长能够养家糊口,但只有救国的学术才能让所有国人都端稳饭碗。其三,虽然不以能救国与否作为衡量学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挽救众人的学术要比满足享受和虚荣的学术更为重要。其四,一切学术都能间接与救国发生关系,但主要是为救国的学术提供资料支撑。6总而言之,救国离不开学术,尤其是救国的学术,需要理清学术与实践的关系、救国的社会科学与其他学术的关系,更好发挥学术的救国价值。(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救国功用之比较一位友人在给恽代英的书信中表示,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研究社会科学只有破坏之功,没有建设之效,不如多关注自
10、然科学,为将来的建设做准备。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功用,恽代英认为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自然科学原理原则没什么用处,有用的是工业农业等技术知识,论及救中国,社会科学要比技术科学重要得多。“技术科学是在时局转移以后才有用,他自身不能转移时局”,7因为即便聚合国内的技术科学知识能独立建造铁路,中国也未必强大,技术实际发挥效用还得依靠清明的政治和有为的政府,如果国内政治持续混乱,技术人才终究也无用武之地。因此“要破坏,需要社会科学;要建设,仍需要社会科学”8。与技术需求相比,当时的中国更迫切的是政治走上正轨,只有政治实现近代化,才能掌控和领导技术科学服务于国家的事业。(三)学术救国的方法学术救国大致分为
11、两步,一是推进社会科学研究,二是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治国理政。关于前者,恽代英在怎样研究社会科学一文中提出“与其从理论书籍下手,不如从具体事实下手”9,把对社会事实的认知和了解摆在了先于理论学习的位置,坚持了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点。按照他对社会科学的理解,“从具体事实下手”的便捷途径是阅览优质的新近报刊,从中了解新闻消息和时事评论,鉴于各书报都有一定的出错率,可以广泛阅览,共同参考,以期增加接受观念的正确性。关于后者,恽代英提出了两条策略。第一,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用于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题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独立的国家必须有独立的主权政权、经济文化乃至学术研究。立
12、足中国国情自主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取得适应国家需要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智力支持。正如恽代英所说:“我们要在社会学者的理论中,古今中外历史的教训中,去找出这种途径,我们便能有把握地可以救中国。”10第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管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实践应用。恽代英认为,社会科学类似于主宰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大脑,是其前进的有力保障,只有从社会科学的视角管理科学技术,才能确保科学技术服务于救国的需要。三、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生成于20世纪20年代,借助中国青年得到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和青年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时隔近100年,恽代
13、学术救国思想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的历史价值第一,促进思想解放和学术争鸣。恽代英的学术救国思想是继力行救国论之后针对具体救国方略的设想,代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国热忱和历史担当。在恽代英向广大青年群众提出其学术救国观点和倡议之后,反响热烈,不少青年以书信方式向他汇报思想动态和实践情况,他都耐心回应,起到了激励青年的实效。借助中国青年的对话平台和日常的书信往来,恽代英也对与其学术救国思想持不同意见的青年展开平等交流,进一步解释他的救国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争鸣。例如面对读者正厂对“只有社会科学能够救国”的质疑,恽代英借
14、用其“自然科学是建造文明的工人,社会科学是工程师”的比喻,表示中国如果不建设先进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就会被他国侵吞。可见恽代英之所以近乎偏激的强调社会科学的功用,主要是为了反对不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而不是反对研究自然科学,颇有矫枉须过正之意。第二,引导青年树立救国图强的远大理想。早在1918年,恽代英就早在力行救国论中提出“今日言救国,当各就其地位与能力,以尽其可尽之义务”,“青年也,则就青年之地位与能力以救国”,11向青年发出了号召,鼓励他们为救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则进一步为有志青年指出一条救国的明路,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奋斗的人生目标。青年学习和运用自然科学
15、,往往局限于某个门类的特定专业,心之所想即推进对某门学科的认识,改良某种技术的使用,0682022.12学术思辨学术思辨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则不足。只有把更多的青年引向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在青年乃至整个社会中发扬关心国事、参政议政的风尚,进而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用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状况,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当青年人里研究社会科学的越来越多,他们就能确切的把握国情,了解世界发展大势,从而树立敢于救国的自信,练就善于救国的本领。第三,加快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自明末以后,乡绅治理中普遍出现“设书院,立会党,骘朝政”的现象,中国社会开始产生近代化倾向。12但此后三百年,中国没有发生
16、工业革命,市场经济也没有发展,究其原因,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逆流阻碍了社会变革。要想破除社会变革的人为束缚,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科学,从全局的角度考量和规划社会发展。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为其所处社会近代化的困境提出了釜底抽薪的破解之道。与直接追求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相比,开启社会科学的研究才是破除社会近代化藩篱的高招。当社会成员自觉用科学思维看待社会发展,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无疑是腐朽落寞的,改变这一现状也很容易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正如周恩来评价恽代英“应该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受其学术救国思想熏陶的中国青年,正是推动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力军。(二)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
17、的现实意义第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启示借鉴。我国正处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既要提升以经济、军事、科技等为核心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提升以文化、价值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3,用“两个重要”概述了哲学社会科学之于党和人民不可替代的地位,凸显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立场。恽代英怕学术救国思想也表达了类似的立场和观点,他提出“若时局不转移,中国的事业,一天
18、天陷落到外国人手里,纵然有几千几百技术家,岂但不能救国,而且只能拿他的技术,帮外国人做事,结果技术家只有成为洋奴罢了”,认为社会科学应指导中国的事业服务中国的人民,而不是为外国人作嫁衣。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要秉持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为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提升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第二,为青年思想教育提供有益资源。为了促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勇挑重担、担当大任,青年思想教育也要持续跟进。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是新时代加深青年爱国情怀、锻造青年强国担当、激发青年奋斗梦想的宝贵资源,为百年之后的青年教育搭建了明理增信的桥梁。恽代英所处的中国正是千疮百孔,进步青年
19、们尚且心怀救国之志,在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上下求索,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更应该冲锋向前、奋勇争先。一方面,通过引导青年学习了解恽代英提出社会科学救国的历史经过和在当时社会可强烈反响,可以帮助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找到进军方向和突破点,避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培养青年自信、自主、自觉的强国意识。另一方面,恽代英找到国家衰落的症结,并呼吁青年认清现实,研究国家社会真正亟需社会科学,是新时代青年学习观、就业观教育的恰当素材。可见,恽代英学术救国思想不仅关乎以学术研究为中心的个人事业发展,还关乎以振兴国家为中心的集体事业发展,将国家兴盛、集体命运和青年个人前途结合起来,高度贴
20、合了新时代青年思想教育的方向。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2参见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五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2.3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4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2.5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8-219.6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7-109.7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1.8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1.9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7.10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9.11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4.12参见吴承明.要从社会整体性发展来考察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在“纪念傅衣凌逝世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05):59-61.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