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醉翁3教学设计 课题 主备人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并说出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 1、抓住“乐”这条主线,说出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理清文章的结构2、明确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从而说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难点理解作者的“醉”与“乐”的关系,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教学关注概括段意学生难以理解作者的“醉”与“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教材,教参,课件学生准备 教材教学内容及环节学生活动教师调控设计意图自备集备补充一、课前活动
2、,交流点评背诵课文二、预习检测,明确目标检查预习本,出示学习目标三、学习新知,探究质疑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探究文章的结构。1、请同学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亭外的风光,亭名的由来,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第二段: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宾客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2、讨论文章的内容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1)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先写了周围的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与下文内容有怎样的联系?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
3、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样很自然地表现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2)山水美,自然有游人的乐趣,人们的乐趣表现在哪些地方?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3)文章线索是什么,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4、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文章讲究结构上的前呼后应:第一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文章一开头,只云醉翁,只说是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也只反复用太守作为称代,共用了九个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夫子自道”。这都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四、评价反思,整理归纳课堂检测:导航63页课内阅读五、强化训练,布置作业必做:书P203-2、3题选做:导航63页课外阅读背诵明确概括小组合作交流点评出示明确复习巩固培养概括归纳能力小组合作交流回答提问课件展示明确答案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旷达情怀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围绕目标达成、教与学的方式、学校理念体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