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五柳先生传一、 教学目标1一读顺:朗读课文,扫清字障。2二读通:疏通文意,把握大意。二、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 反复朗读,朗读成诵。(二)难点疏通文意,把握大意。三、 教学流程设计(一)揭示学习目标。(二)走进作者、课前检测。课前检测:听课手册P57“走近作者”,“追溯背景”,“字词积累” 第1题。(三)一读顺:朗读课文,扫清字障。请一学生试读,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全班齐读。(四)二读通:疏通文意,把握大意。自学指导(一)(6分钟)自读课文第1段,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把重点字句的意思注于课文中,并试翻译全段。(无法自主解决的字词句可小组谈论)(6分钟)先生不知何许
2、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查效果。【讨论】:全段翻译: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
3、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已经喝醉了就回家去,竟不会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自学指导(二)(3分钟)自读课文第2段,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把重点字句的意思注于课文中,并试翻译全段。(无法自主解决的字词句可小组谈论)(3分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学生自学,教
4、师巡视。检查效果。【讨论】:全段翻译: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也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五)当堂训练(15分钟)完成全品听课手册知识梳理 四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状况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说说作者的“志”是什么?答案:1、“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
5、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等展示了性格率真的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种序数,把一个虽然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五柳先生的志“应该是追求世外桃源式的社会理想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之趣。(六)布置作业背诵原文及翻译。四、 板书设计何处,哪里。许:处所。 会,
6、体会,领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造:到,往 辄,就。 期,期望。 吝情,舍不得。 萧然,空寂的样子。 屡,经常。 晏:安然自若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俦,辈,同类。 第二课时一、 教学目标1. 把握“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 体会文章多用否定句的特点。二、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把握“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二)难点1. 把握“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 体会文章多用否定句的特点。三、 教学流程设计(一)把握“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自学指导(一)(5分钟)自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了
7、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和生活状况?请你划出这些相关语句,并仔细品读,看看各语句分别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形象?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讨论】: 1.性格特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2.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引导)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正如文中讲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
8、,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引导: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引导: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本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9、3.生活状态:“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引导: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小结:通过种种叙述,全文刻画了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二)体会文章多用否定句的特点。自学指导(二)(3分钟)本文“不”字用得最好,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完成于全品听课训练P57四 4题)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讨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
10、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三)当堂训练(10分钟)1完成全品听课手册初步感知 第2题2. 请用课文原句答题:(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宅边有五柳树_。(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_。(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好读书 、性嗜酒 、著文章_。(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_。
11、(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_不汲汲于富贵 。3. 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参考意见】: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但不知道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起了一个字号。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而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也显示出他的志趣。(六)布置作业全品作业手册 第22课 111题(第10题不写)四、板书设计五柳先生传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隐者风范)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安贫乐道)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好读书,不求甚解 (书中求乐)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率真放达 )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