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
2、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30年。2、背景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
3、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3、小说的知识:(1)什么是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什么?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开端、发
4、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5)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三、整体感知1、生字识记晦(hu):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猹(ch):野兽,像獾,喜欢吃瓜。弶(ji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弶捕捉。踝(hu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汛(x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髀(b):大腿,也指大腿骨。愕():惊讶;发愣。如:惊愕。嗤(ch):嗤笑。如:嗤之以鼻。瑟(s):古代弦乐器,像琴。廿(nin):二十。折(
5、sh):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3.(sh):姓。另读(zh):1.翻转。如:折跟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还读(zh):1.断;弄断。如:骨折。2.损失。如:损兵折将。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黛(d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如:粉黛(指妇女)。惘(wng):失意。如:怅惘。恣(z):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义。睢(su):1.恣睢。2.(s
6、u):睢县,在河南。2、词语识记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阴晦:阴沉昏暗。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心绪:心情。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谋食:谋生。易主:改换主人。寓所:寄居的房子。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这么些。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苏生:苏醒,重现。愕然:吃惊的样子。鄙夷:看不起。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打拱:作揖。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恣睢:放纵,凶暴。 3、说说
7、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4、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
8、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 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四、合作探究(1)闰土形象分析: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
9、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动作语态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 滔滔不绝活泼机智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
10、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
11、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他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2)杨二嫂形象分析: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通过对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婪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
12、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杨二嫂和闰土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3)环境描写:2段: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渲染了萧索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
13、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12段: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明朗、美丽、令人神往。烘托了“我”快乐的心情。这是 “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4)“我”的心情变化脉胳: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忧愤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离故乡气闷、悲哀、希望(5)难句理解:“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
14、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取决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无理想就无希望。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
15、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含义是: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来的,后来人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路走下去。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大家要一块去走。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五、写作方法(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
16、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动作、语态对照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
17、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思想、精神对照对“我”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二)、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子死了,给他起名为闰土,便“在神佛面前许下
18、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三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
19、悲惨了。(三)、闰土、“我”、杨二嫂三人的对比闰土世代作奴隶,苦得已经形容不出,却没有醒悟,不但自己事事按奴隶的“规矩”办,而且要自己的后代也老老实实地做奴隶;“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而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杨二嫂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完全只是为着自己在生活旋涡中争斗。三个人,都是社会直接的或间接的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着自己而辛苦,彼此隔着厚厚的墙。人物关系的对比1、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时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
20、话“吐不出口外去”了,而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亲密朋友,心心相印,无话不谈。时间不同、色彩各异的两种大相径庭的关系拿来一比,就会生发出对人生的慨叹与思考。2、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仍回到现实“我”和闰土式的隔阂?作者虽然希望说:“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但马上又清醒地认识到:“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原望茫远罢了。”事实上,在整个旧秩序未铲除之前,在封
21、建的道德观念、等级观念以及一切封建思想意识未铲除之前,要谈希望,的确是茫远的、空洞的,同求神拜佛确有相似之处。3、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比。这是一个虚比。用希望中的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反衬现实中的人与人的隔膜关系,从而使主题逐步丰满,色彩逐步明朗。环境的对比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
22、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富有哲理性的议论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或升华主题的作用。比如,故乡在叙述完“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后这样写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引文中划线的句子是议论句,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的,这是“我”自抒胸怀的自白,极富哲理性,指出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强调大家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地去努力去实践去开辟新的道路。六、小结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