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陈涉世家1教案教学课题总课时: 2第 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积累生字词语,熟悉课文,疏通文意。教学难点相关词语的理解与积累;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教学方法诵读法 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查找的资料发言,其余师生补充:1、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史记是本什么样的书?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阳夏 辍耕 鸿鹄 闾左 適戍 当行 度已 数谏 罾 间令 篝火 忿恚 果笞 宁有 攻蕲 铚、酂 柘
2、、谯 千骑 社稷 怅 嗟 鹄 酂 柘 度 烹 徇 陈胜王 披坚执锐 2、自主学习、合作翻译3、答疑检测、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出示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学习情况。、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为天下唱固以怪之矣被坚执锐2、词类活用天下苦秦久矣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忿恚尉。3、古今不同用法今亡亦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卒中往往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思考讨论相关问题,组织学生明确:“少时佣耕”“胸怀大志”“谪戍渔阳”“遇雨失期”“陈吴谋划”“行卜念鬼”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激怒将尉”“并杀二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所向披靡”“队伍壮大”“陈县称王”“应者如云”
3、。四、课后反馈,布置作业。出示相关思考题,学生课下完成。认真倾听,及时补充。1请一个同学讲述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陈胜起义”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价补充。2请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对史记的了解,帮助大家了解“世家”的含义。1、学生听读,注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先自己独立翻译,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不懂的地方记下来,班内讨论。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记在笔记上。讨论明确:“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唱”通“倡”,倡导。“以”通“已”,已经。“被”通“披”。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
4、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亡,古义:逃亡。今义:死亡。间,古义:暗地。今义:中间。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再读课文,试将文中的故事情节“四字词语”概括出来。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从各个角度谈自己的收获,取长补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积累相关文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音;初步感知大意。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相关词语的理解与积累;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进一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学会总结与分享5分钟。15分钟。15分钟。8分钟。2分钟。板书设计陈涉世家“少时佣耕”“胸怀大志”“谪戍渔阳”“遇雨失期”“陈吴谋划”“行卜念鬼”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激怒将尉”“并杀二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所向披靡”“队伍壮大”“陈县称王”“应者如云”。课后反思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在自己利用工具书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再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不仅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需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