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专题教案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对叶的认识)树叶很平凡、普通,随处可见,没有花儿的娇艳,也没有树干的伟岸,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你们仔细观察过树叶吗?请同学们说说对树叶的认识。 从物质形态方面说说树叶 形状、 颜色、 季节特征明确: 大家就树叶说了很多。在我们眼里,很普通的叶确实是缤纷多彩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不光不同种类的树叶的颜色不尽相同,就是同一片树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生长阶段也呈现不同的颜色,为自然界增添了无穷的色彩。总的来说,初萌的叶芽是鹅黄的;新生的叶子是嫩绿的;秋天的叶子是红色的,飘落的叶子是枯黄的。(结合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加以诵读欣赏) 二、课堂学习1、即使树叶
2、是那么普通,它也有其价值。你们说说看它有哪些作用呢? (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表述,教师做适当引导、补充、概括归类。) 叶与根、花、果的关系: 化用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光合作用 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增加湿度,吐雾播雨,分泌杀菌素,降低噪音 可做饮料:酿酒 可做饲料:养蚕 可加工成药材:枇杷叶治肺热咳嗽,大青叶治咽喉肿痛 检验大气污染:虞美人的花叶对空气中的硫化氢非常敏感,一旦空气中有硫化氢,它便会花容失色;米兰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氯气。 建筑学上的仿生利用:叶脉惊人的支撑力世界博览会博览馆大厅,悉尼歌剧院 勘察矿藏:三色堇与锌,喇叭花与铀 预报气
3、象、预报地震:含羞草叶自动闭合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 作为书写纸张,作为工艺材料 2、引导认识叶的精神作用: 叶的作用真是巨大,叶对我们人类的物质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叶仅仅是有着物质方面的作用吗? 叶在精神上对我们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启发借鉴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 提示归纳: 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活力、 落叶归根的无私奉献、 扶持红花的衬托精神、甘当配角的精神 树叶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自然价值,还在于它的精神价值。它点缀自然、陪伴童年、启发思念、引发幽情、激发赞颂、呼唤热情 3、“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这一说法的美学道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单
4、纯一色会显得单调,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由于对比映衬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生活中所说的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绿叶虽没有红花那样娇艳,不会引起人的注意,但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红花离开绿叶,它的美会遭到削弱。 5、写作指导: 叶,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运用描形赋义的方法,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幅你们心目中的叶。(随堂写作,视时间情况灵活处理。) 小结: 自然界的叶子是如此生动、可爱、鲜活;叶的作用是如此巨大。有人从一颗嫩芽中看到了生机、力量,也有人从一片枯叶中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在文人的眼中,叶更
5、成了描写讴歌的对象,注入了作家的情感,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叶是普通的,又是高尚的;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学习叶的精神品质,做一片发光发热的绿叶。 课堂反思:在叶专题这节课的设计,我按照“认识叶(叶的物质价值)感受叶(叶的精神价值)叶与文学、人生写叶学叶”的顺序来教学。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在问题回答的把握上很容易下手,很多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比方说叶的实用价值(物质价值),而又能更深层地去挖掘叶的精神价值,从而引申到叶与人生的关系上去,水到渠成,方便掌握。并且有叶子的实物展示,和学生画的叶子的图形让学生辨认,大家的学习兴致特别高。一堂课下来,班级一直处于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大家积极讨论
6、发言的氛围之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