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课亲情之爱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2、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通过探讨,知道家的含义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3、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家理解难点:孝在当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听音乐回家要求: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思念家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呢?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家的
2、意味二、讲授新课(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那么,什么是家?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 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教师归纳: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七年级(1)班是我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知识点:1家庭的含义阅读课本71页最后一段。说一说: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几种?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
3、收养关系。过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探究与分享:思考:家庭的功能有哪些?说说你的认识。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消费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过度:家庭是法律意义上的家。我们心灵深处对家又是什么理解呢?知识点: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阅读正文)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所以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知识点:3、心灵的港湾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请阅读课本第73页“阅读感悟”中内容,说说“家”是什么?( 阅读p73正文)
4、家是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过度: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小结:家是什么?(结合知识点回答)及预习案(二):中国人的“家”知识点1: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过度: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探究二: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如何孝亲敬长?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
5、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3、孝亲敬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如何孝亲敬长?三、学以至用:请你辩析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孝亲敬长是否与我们无关?若有关我们
6、又该怎么办?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洗碗等;自己整理自己的卧室;自己独自上学;争取把学习成绩搞好;抽空与父母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表现孝亲敬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履行法律义务。四、练一练(训练案)五、总结。结合板书教学反思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 ,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
7、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对学
8、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第二框“爱在家人
9、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第三框“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从而知道如何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由感性到理性,从明理到导行,使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 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
10、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所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
11、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三、 本设计亮点总结 新课导入我采用欣赏歌曲,回答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点探究家的含义时由于家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家的感性认知,然后通过教材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家的广泛意味,由此引出家庭的含义。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家庭的认识。突破难点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和如何孝亲敬长?时采用了故事评析,让学生感受中国人心中父慈子孝、孝亲敬长的重要家庭文化。四、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提醒本课理论性不强,主要以实践和情感体验为主。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给学生积极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体验中交流,交流中感悟、感悟中成长。另外,教师课前要调查了解学生,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