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课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教学重难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感受云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课堂实录一、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意在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品背景。】1. 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
2、)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 沈从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y)西譬(p)喻糯(nu)米蹲(dn)踞忌讳(hu)酬(chu)和铁箍(g)熹(x)微 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二、 整体感知【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
3、文内容】1.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2.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明确: 2.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 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3.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
4、流淌而出。三、深入探究:【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每一个歌会场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呢?(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师板书)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2.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场景,因为。”3. 在写山野对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这里的人吗?(提示:淳朴、热情、灵秀)4.
5、在写山路漫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环境)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5.在写山寨传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场面)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寨传歌的场面吗?(盛)“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课堂小结 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布置作业 作为一名云南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云南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板书设计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山野对歌人物美山路漫歌环境美山寨传歌场面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