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理论透视与提升路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8350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理论透视与提升路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理论透视与提升路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理论透视与提升路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青海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2 期-13-青海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2 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22VRC108)。作者简介:白茂峰,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傅慧芳,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白茂峰 傅慧芳摘要:中国现代化百年探索史就是一部历史主动史。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唯一性的不存在与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先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提供了充分条件和经验参照。特

2、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叙事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奠定了实践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并非缥缈的楼阁,市场经济奠定的实存基础、国家与政党的自主性提供的强大定力、中华文明凝结的深厚底蕴及人民群众支撑的主体力量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面对新发展阶段呈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从应然向实然渐进转化的历史动态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沿循历史规律、尊重历史主体、担当历史使命和坚定历史自信,进而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23)02

3、-0013-07世界各国对实现现代化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与解答各有殊异,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深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历史主动性主要指中国人民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能够按照自己勾勒的蓝图来构建美好生活的积极社会状态。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赶考路上,我们要在理论上对中国式现

4、代化的历史主动性进行解读与回应,进而在实践中牢牢掌握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向世人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境界与恒久魅力。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何以可能?历史主动性意味着实践主体在世界历史的交锋中逐步脱离了某种依附性关系,并在这一基础上按照自身的意志和预定来行动的自主性状态。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超越既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理论,赋予了现代化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理论透视与提升路向-14-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14-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023 年第 2 期的内涵、新的结构功能和新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历来坚

5、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2这一论述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要以历史主动“走自己的路”的深层意蕴。深入把握这一问题,需要递次回答三个问题。(一)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唯一性的不存在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充分条件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率先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8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和技术革命的演进,现代世界历史特别是西方文明在其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以资本扩张为基础的原发

6、性现代化,将一切民族都卷入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此后,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了“绝对权力”。肇始于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现代化的世界市场、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化的交往方式以及现代化生产方式形成“原生”的现代性,统合了现代社会结构的诸多特殊方面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普遍性”认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西方国家以先入为主的优越感将自身步入现代社会的机制奉若圭臬,并以“观念的历史叙述”确认他们自己才真正掌握了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钥匙,现代化几乎成为西方经验和“西方化”的专属名词,“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3然而,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是只能继续沿循西方资本主

7、义的现代化道路,还是有不同的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给不发达国家送来的,究竟是文明的福音,还是无尽的隐忧?自 20 世纪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范式,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因水土不服失去了发展自主性,出现了比黑格尔笔下市民社会与国家进行颠倒甚至分离更为严重的危机,错过了最优发展机遇期,落入了发展陷阱。其实早在1881 年,马克思就对东方社会有没有可能既完成从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变,又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进行了思索,明确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得出结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现阶段在发

8、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4776可见,从社会形态更替看,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使资本主义无法成为世界现代化的最终结果。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斥了西方现代化方案的同质化和霸权假定,昭示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西方现代化并不是精致固定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由此而言,现代化朝着多元路径敞开的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先行”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经验参照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最为根本且迫切的任务。列宁提出“用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4777的观

9、点。他认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新生政权能否首先用革命的手段达到这个生产力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欧各国的发展。特别是面对国际上帝国主义包围、外国武装势力干涉及国内战争的多重压迫,列宁根据彼时国内国际形势的研判希冀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调节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列宁的探索实践已然说明,社会主义的前途不在于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在于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深化和拓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以政治经济高度集中,并由国家通过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推

10、进工业化、现代化的模式。这一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苏维埃政权力量开辟的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苏联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本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因而为大多数新兴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甚至有些国家以“苏联就是最好的先生”为标榜,将这一模式盲目套用到自身的国家建设实际中。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也具有盲目追求单一公有制、把计划经济绝对化、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党内民主建设等诸多缺陷与弊病,这些问题给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招致严重的隐患。二战以后,苏联领导集团在不断强化国家权-15-QINGHAI SOCIAL SCIENCES-15-QINGHAI SOCIAL SCIENCES

11、力的思路下,对定于一尊的苏联模式进行适应性改革过程的中出现了重大偏差,严重压制了经济社会活力和人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颠覆性制度转换。特别是苏联的解体,不仅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而且对向往社会主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冲击,很多发展中国家被迫走上了照搬西方制度模式的道路。尽管如此,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毕竟创造出了一种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不仅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是一种挑战和突围,也一度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与方式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苏联历史及其现代化实践的反思,深刻告诫全党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并强调:“十月革命的风

12、吹进来了,但我们党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苏联式的党,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仍然走自己路,所以我们才有今天”5。(三)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宏阔叙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生动缩影中国之所以在近代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在工业革命引发的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长期陷于被动境地,屡次错失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七八十年时间里,中国被动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饱受巨大屈辱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苦苦寻求现代化的历程。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知识分子等群体都试图将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改良主义等西方理论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但因没有契合中国社会客观境况而最终归

13、于失败。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上欺凌中国的卑劣行径,令一向作揖于欧美的人遁入“走投无路”的窘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在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的接续求索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带领人民以历史主动精神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印证了落后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选择一条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进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现实必然性。近代中国如何在西方强势的压迫中探寻自身的现代文明?作为后发型的中国式现代

14、化是何以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先验逻辑、进而重构现代化发展的文明逻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明确回答:“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66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这一论述以“母版”“模板”“再版”与“翻版”来反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其言外之意就在强调,在这样超大规模的国家

15、实现现代化,不是顺其自然、盲目效仿就能达成的,而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始终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可以说,中国百年现代化由“三个从属于”的被动支配体系走向“内源自主型”的时代跃变,历史主动性始终是横贯其中且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以何可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生成并非无章可循、虚幻缥缈,而是有其特定的客观条件和存在基础。马克思认为,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两极,“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这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有着多重解释。(一)历史主动

16、性依托于市场经济奠定的实存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为了探寻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解放之道,苦苦思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发现,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16-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16-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023 年第 2 期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发展是硬道理,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

17、打”9。相对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如何建设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种全新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长期困扰人民的贫困问题。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阐释后,党带领人民冲破传统思想和体制的桎梏,突破了公有制与私有制、计划与市场的二元对立,建立起“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所有制形式。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

18、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短缺到结构性过剩、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升,顺利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事实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之间的正相关联系,提振人民良性情绪和心理自信,因而也构成历史主动性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和基础性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

19、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我国经济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 年的 53.9 万亿元上升到 2022 年的 121 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到 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6300 美元上升到 1.2 万美元。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不仅促使各族人民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事业,为巩固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踔厉奋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气神和内生力。(二)历史主动性仰赖于国家与政党的自主性提供的强大定力自主性(Autonomy)概念来

20、源于古希腊,意指不依赖于他人,不受其他力量干涉的自我支配、自我统治或自我主宰。亚里士多德结合城邦政治实践,最早提出了国家(城邦)的自主性问题。他认为,城邦的自主性表现为自治,也就是国家作为一个独立体能够自我进行管理,同时决定城邦内部的一切事物。国家作为“特定的、自在自为的存在进程”,代表着超越市民社会特殊阶层利益的普遍性的利益和共识,其本质在于通过自身的能力和行动实现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和维护。对此,有学者便提出“后发国家是否拥有适当的国家自主性,直接决定着国家建设的成败”,“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国家成功的关键”。10为了遮蔽国家对社会意愿的引导,规避社会公共事务,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竭力掩饰“国家的

21、在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强调“国家在场”的事实性和“国家继续在场”的应然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自主性是支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实现超大规模国家的有效治理与推进现代化变革双重目标的核心因素。没有国家的自主性,超大规模国家内生的规模结构的保守性与非均衡性就会成为影响甚至阻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更无法防控系统性改革,特别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所带来的风险。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命题,就是在从国家意志层面强调国家自主性的深刻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奠定在各项能够保障、维护和增进国家自主性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与国家权

22、力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政党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云在线性时间层面具有重叠性,其成功因素也依托于中国共产党自主性这一根基。没有政党的自主性,其他所谓的成功因素很难把握甚至不可能形成。正如亨廷顿所言,“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11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效避免了被外部势力和利益集团的控制与支-17-QINGHAI SOCIAL SCIENCES-17-QINGHAI SOCIAL SCIENCES配。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

23、新、自我提高不断净化完善自己,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与时代的特征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百年奋斗历史意义时指出,历经百年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2,彰显了政党自主性的历史价值。(三)历史主动性深植于中华文明凝结的深厚底蕴文明是检验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显著标志。千百年来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积淀和储存了无穷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中蕴含着的独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伦理规范,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我们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根本原因是得益于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

24、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持久涵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12在中华文明世代赓续的历史传承中,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的价值取向、修己安人的仁爱思想、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等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可以说,传统不仅不是现代性的某种异质因素,反而是文明主体性和文明现代性的重要构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实践中注重汲取中华文明中凝结与沉淀的思想精粹和理论精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有机结合

25、,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塑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情感、价值及共同的理想,更在实践层面感召和激励中华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3。进入新时代,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

26、场,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精髓的发掘、继承、弘扬,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巨大内生力,通过挖掘和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有效激发文化价值潜能,使中华文明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得到历史性的提升和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深刻改变,民心得到空前振奋,人民群众历史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正是得益于中华文明这一无形力量的浸润、熏染与鼓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未松懈,始终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拓辟出中国现代化的壮丽图景。(四)历史主动性源自人民群众支撑的主体力量在西方现代化国家中,资本是资产阶级“普照的光”“特

27、殊的以太”,其现代化无一不以资本增殖为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是以物的形式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范畴,而作为主体的人则被虚化和奴役,最终异化为一种机器附庸,进而造成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疏离与对立。“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4尽管马克思并未否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进步,但物欲的过度追逐势必造成工具理性宰制对机制理性的遮蔽,最终导致人的主体地位的衰微和精神遗失。是否有更广泛的人民主动参与始终是价值坐标的直接反映,也是现代化的核心议题。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解构近代哲学抽象主体观的基础

28、上提出,创造历史的并不是哲学概念的“人”、抽象的主体、自我意识,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个人,也就是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使人的主体性从现存的条件中解放出来,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生成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以“人民主体论”作为重新思考现代化的历史视野和全新范式,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一系列历史性探索,不仅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历史局限,而且克服苏联社会主-18-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18-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023 年第 2 期义民主建设的弊端。当前,人类社会仍处于马克思预言的以物的依赖性

29、为基础的阶段,还未到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而要达至这一目标,必须对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基本事实和成败得失予以批判性省察,进而将现代化的眼光聚焦到人民的主体性上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集中表现在人口规模的全面性、共同富裕的发展性、文明发展的协调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以及与世界的和平性五个维度,深刻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原则高于资本原则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型发展模式超越了“以物为本”的逻辑,将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内核,在制度设计中最大限度体现人民意志和诉求,赋予人民较强的归属感与尊严感,为激活人民的历史主

30、动性提供了政治支持。另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与推进中,党通过采取多种举措把人民有效动员、组织和团结起来,不断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精神和活力,不断实现内生发展,避免了后发现代化国家人民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的弊病。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享发展”,通过自觉主动解决地区间、城乡间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以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塑造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使人民多种多样的现实利益表达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真正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15,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历史主动性的“

31、源动能”。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何以提升?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16。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以及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特别是身处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时代场景下,逆全球化思潮的反弹,“黑天鹅”与“灰犀牛”等各类事件连锁联动,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面对机遇与使命的并存驱动,以及阻力挑战的交互震荡,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觉顺应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聚精会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在沿循历史规律中提升历史主动性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所沿循

32、的最本质和普遍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和运动方式,但人在其中并非完全消极被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原因。列宁也认为:“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17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策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

33、识,推动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二)在尊重历史主体中提升主动性马克思在致库尔曼的信中评价道:“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18列宁后来在谈到巴黎公社经验时也说:“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翻天覆地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19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牢固树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价值理念,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34、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牢牢坚-19-QINGHAI SOCIAL SCIENCES-19-QINGHAI SOCIAL SCIENCES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多样、畅通且有序的民主渠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35、,着力构建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确保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三)在担当历史使命中提升历史主动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担当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担当精神是一种敢拼敢闯、苦干实干、勇挑重担的实践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6529要善用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守住拒腐防变防线,主动接受党内和社会监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政治保障。要充分利用我

36、国发展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掌握发展主动权,发挥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坚定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四)在坚定历史自信中提升历史主动性自信是一种自我肯定,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客观、科学的评价基础之上的,不是盲目地自我陶醉或者自我吹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并将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提升至党能否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高度来认识和强调。历史自信不是一种直线式的历史复归,而是基于

37、现代性语境的一种否定之否定式的文化重构与超越。只有建立在高度的历史自信的基础上,历史主动性才能更为强劲地被激活与唤醒。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伟大的中华文明,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解释力和感召力,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与引领时代。要在深化中华文明研究中对那些虚无化的历史从历史史实上、从历史观上做出正面回应,同时认清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发展格局和态势,并从整体视野出发,系统揭露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唯心主义本质,以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种种歪曲。要高质量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推动党史

38、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厚植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认同,为增强人民历史主动性赢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参考文献: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N.人民日报,2022-07-28(0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021-11-1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4 列宁选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J.

39、求是,2021(18).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1,529.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9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4.10 杨光斌,郑伟铭,刘倩.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国家形态问题 J.天津社会科学,2009(4).11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12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J.求是,2022(14).1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5-10-15(02).14 资本论: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3-744.15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N.光明日报,2014-01-01(02).16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M.曹卫东,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1.17 列宁全集:第 28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3.19 列宁全集:第 17 卷 M.人民出版社,1988: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