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4 苏教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2422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4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4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4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4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4 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五 白杨礼赞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二、难点、重点分析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

2、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

3、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

4、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5、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6、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

7、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8、)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年月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白杨树赞写于年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年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

9、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指导预习。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三)研习新课。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无边无垠(yn)坦荡如砥(d)恹恹欲睡(yn yn)虬枝(q)婆娑(su)秀颀(q)倔强(jing)(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

10、,而在第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学生口答:课文在、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第一段(第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第二段(第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第、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段(第

11、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学习第一段。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点明题旨。()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学习第二段。指名学生朗读第自然段。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无边

12、无垠:没有边际。(空间)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第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

13、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学习第三段。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朗读、议论后,

14、教师归纳: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板书: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板书: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

15、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由学生朗读第、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指名学生朗读第自然段,讨论:()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文章如何展

16、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

17、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用幻灯打出板书:学生朗读第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18、”。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学生集体朗读第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指名学生朗读第自然段。()“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

19、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

20、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课堂教崇设计一、教学目标(同“课堂教学设计”)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

21、教学设计”)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解题。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指名学生读注释。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课文题目

22、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年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

23、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通读课文。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初步了解全文大意。()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补充:轻声自读课文,分段。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第一部分(第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第二部分(第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第三部分(第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三

24、)逐段讲读研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提挚全文。第二部分。()朗读(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

25、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第三部分。()默读第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第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第四部分。()朗读第自然段。作者承第三部分(、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

26、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明确:因为作

27、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第五部分(、自然段)。()朗读(第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明确: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朗读第自然段。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