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3 苏教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0374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3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3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3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3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3 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 题白杨礼赞课 型新授课 时三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思想教育要点: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象征手法教学难点:1.象征的手法。2.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韵律结构特点。教法选择:反复朗读,加强感情朗读教、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解题。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2、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读注释。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

3、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过程:二、 指导预习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的不平凡的句子。三、 研习新课播完录音。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1.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无边无垠(y n) 坦荡如砥(d ) 恹恹欲睡(y n)

4、虬枝(qi )婆娑(su ) 秀颀() 倔强(ji ng)(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强的其他读音。)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二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第一段(1) 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

5、、赞美。第二段(2-4)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5、6) 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7、8)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段(9) 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3、学习第一段。(1)第一段与题目的关系。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2)第一段与下文的关系。(提挈全文。)4、学习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2)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

6、象是什么?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3)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4)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5)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第4自然段点

7、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6)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7)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四、 布置课外作业:1.抄写生字词。2.完成课文后练习一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第三、四段,学习本文抓住特点具体细致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部形态,重点讲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礼赞

8、白杨的用心所在。一、 检查作业。1.默写生字词并解释: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二、研习新课(一)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学生思考讨论。思考议论和明确:1.这一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这一段犹如一幅幅画面。按照人们观察的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接着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分别写出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

9、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抓住白杨外形的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它的倔强挺拔、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形神兼备,为下文由树及人尽情赞美白杨所象征的精神,作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边讨论边板书:总写:力争上游分写: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向上,紧紧靠拢(团结)叶-宽大,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质朴)2.第6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什么异同?都是过渡段,都是突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6自然段的这是近指,决比实在的语气更肯定,感情更进了一步。这是从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出发来赞美的。(二)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10、?采用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11、?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1)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2)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

12、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三)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1.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2、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三、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花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

13、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四、布置作业1.熟读第5-8自然段,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细读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一节,说出排比和反问的连用起了什么作用?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讲析第五段,理解象征手法,了解全文的抒情线索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一、检查作业提问:白杨树象征什么?学生回答: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二、研习新课1.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1)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

14、文是这样想的。(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2.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3.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

15、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4.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为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做形散神不散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5.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对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三、布置作业。1.课堂讨论,口头表述,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三。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主题、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教案末页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抗日军民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年 月 日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