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牛虻就义教案 课前预习:1、写出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2、课前阅读牛虻一书,对小说内容有大体的了解。3、读课文,感受牛虻的人格魅力。相关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2、体会牛虻面对死亡表现出的镇定与无畏,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受。3、阅读交流中感受牛虻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评价任务:1、 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作家作品。2、
2、阅读文章,感受牛虻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不管我活着 ,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这首小诗是牛虻就义前,写给琼玛的一封信,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牛虻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探个究竟。 课前检测: 1、给下列的加粗字注音。眼睑( ) 瞳孔( ) 怜悯( ) 牛虻( ) 镣铐( )尴尬( ) 忏悔( ) 挑衅( ) 铁锹( ) 蔑视( ) 罪孽( ) 虔诚( ) 黑黢黢( ) 簌簌发抖( )2、作者简介伏尼契(1864-1960),艾塞尔丽莲伏尼契1864年出生于爱尔兰,丽莲早年丧父,从小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她在18岁时得到亲友的一笔馈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于1885年毕业
3、于柏林音乐学院。1889年,丽莲伏尼契开始创作一部反映意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说,为此她曾前往意大利,到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历史材料。8年以后她的小说在伦敦出版,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牛虻。3、 名著导读:内容简介小说的主人公亚瑟为了拯救伟大的祖国意大利而革命,但是幼稚的他不小心透露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了。青梅竹马的琼玛误会了他,以为他叛变而故意告密。经过一番痛苦,亚瑟竟然发现自己竟是自己崇拜已久的神甫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不堪痛苦的他伪装自杀,到巴西去炼狱13年,思想逐渐成熟,经验也不断增加,成长为后来的牛虻。从巴西归来,他继续为祖国而斗争。他的行为使得琼玛隐约看到了当年亚瑟的影子,但是13年毕竟过去了,
4、她不能确定。她一次一次地试探他,他却拒绝与其相认,他不能忘却曾经的误会。终于,在一次起义前,革命者们被包围了。牛虻突然见到了蒙太尼里,犹豫使他错过了逃跑的机会。狱中,父子相认了,但是立场不同使得他们谁都不肯妥协,于是相继死去。就义前,牛虻给琼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原谅了13年前的误会。 自读感知:1、 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了哪几件事情? 【答案】按时间顺序记叙,文章写的是两天内发生的事件。 周二 开庭审判牛虻 周三 牛虻英勇就义2、读了本文,说说牛虻面对死亡的表现,你感到最震撼、最动人的是什么?有人认为在牛虻就义时,行刑者与就义者的心理显得不合常情,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内
5、容谈一谈。(学生交流:谈感受最深的地方。) 明确:学生回答(1)面对行刑士兵的演说 (2)忏悔仪式上怒斥牧师(3)调理行刑的士兵、下令枪杀自己。师点拨:牛虻的最震撼、最动人处是士兵没有射中后,牛虻竟指导枪毙自己的射手如何瞄准自己,竟自己下令枪毙自己。此时牛虻说的那段话,让敌人无法忍受,使读者深为震撼。与牧师的那段对话,使人感受到,就要牺牲了,牛虻不仅仍无一点死的感觉,反而好像还将要活着那样继续斗争。双方的心理表现不是不合常理,而是和常人不同,但却符合牛虻光明磊落、感人肺腑,连敌人都被征服的非凡勇气、高贵品质。这一特殊的勇气、品质就使他面对死亡表现出了毫无畏惧之心,同时也使他对自己的敌手充满着蔑
6、视,正因为这一切就产生了他对行刑的特殊处置。而敌人方面,一般的士兵就如文中交待的,早被他非凡的勇气、杰出的品质征服了,就像太阳的光芒、天上的明灯,士兵们佩服的五体投地。要士兵们亲手熄灭这盏明灯,“真是不堪设想的恐怖”,所以他们谁都害怕开那致命的一枪。牛虻指挥、指导他们行刑实际也是可怜他们的人道主义关怀,这也正是他特殊高贵的勇气品质的体现。至于敌人队伍中的头目,则完全被这可怕的人物震住了,几乎整个过程就由牛虻牵着鼻子走。交流研讨:思考下列问题,感受牛虻形象。1、小说中说“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而牛虻是小说的主人公亚瑟的笔名,伏尼契以“牛虻”作为亚瑟的笔名有什么深意?补充
7、资料:“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明确:牛虻就是比喻主人公亚瑟的宁死不屈与逆境中坚强不屈的精神,它将是当时社会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的代名词。2、学生在文中找出多次描写“牛虻的微笑”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作用。例句:“他走过时,低着头微笑着看了看那个闻闻那新翻泥土的芳香。”“靠近大树牛虻带着最欢欣的微笑回头看了看。”“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而现在牛虻还站在那里,冲着他们微笑。”“他们看到牛虻吃力地用依然在对士兵们发笑。”等明确:这些神态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正面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为了信仰,表
8、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3、统领、军曹、士兵的“发抖”“尴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都被牛虻的冷静、笑对死亡的无所畏惧所吓倒、感动了。4、如何理解六个士兵在牛虻行刑前的眼泪和行刑时的慌乱?明确:六个士兵的眼泪说明他们心底残存的人性还没有泯灭,六个士兵的慌乱说明他们完全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所震慑和吓倒。小结:本文塑造了主人公牛虻怎样的形象?明确:本文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坚强勇敢、宁死不屈、乐观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形象。 课堂检测: 4、本文塑造了主人公牛虻怎样的形象?【答案】:本文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坚强勇敢、宁死不屈、乐观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形象。 布置作业:(2选1)1、假如让你为牛虻写一个墓志铭,你将怎么写?2、尝试把小说情节改编为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