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晏子使楚教案
课前预习:写出阅读时遇到的生难字词并注音。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阅读《晏子使楚》中的有关晏婴的故事。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诗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把握人物的形象。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评价任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思考)
回答:“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由此看来,总理是一位善于辞令的外交家。今天这节课,我带领大家在来认识一位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晏子。
预习检测:
1、《晏子使楚》摘自《____ 》,这是记述 的一部书。晏子,名_____, 时期 国人,曾任国相,著名的 家、 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傧者( ) 张袂( ) 继踵( ) 诣王( )
为枳( ) 缚者( ) 与熙( ) 酒酣( )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 注意停顿,字音
2、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 排除文字障碍。
重点词语: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固,本来; 坐,犯罪;
徒,只是;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取病,自取其辱;
古今异义字: 坐、其实
通假字: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复述课文故事。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
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思考以下问题。
四、问题探究: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一: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五、拓展延伸
1、 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六、课堂检测:
出使:
让、派:
使者:
3.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答案:1.(1)请(2)出使(3)回答(4)并、挨
2.(1)(2)(出使)/(3)(5)(6)(让、派)/(4)(使者)
3.(1)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2)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七、布置作业
1、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2、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