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申报表
车辆单位(盖章): 制造厂家:
牌照号码
运输证号
车辆类型
厂牌型号
发动机型号
发动机号码
底盘型号
底盘号码
车辆识别号
发动机功率
(kW/r/min)
发动机排量
(L)
燃料种类
满载总质量
(kg)
整备质量
(kg)
车辆原值
(万元)
乘员位总数
(含司机位等)
乘客座位数
卧铺位数
出厂日期
登记日期
过户日期
外廓尺寸
长×宽×高= × × (mm)
车况等级
□( )级 □新车
客车
结构
发动机位置
□前置
□中置
□后置
发动机舱盖
□客舱外
乘客门结构
□单扇
□双扇
□折叠
乘客门位置
□前置
□中置
□后置
侧窗玻璃
□胶粘
□推拉
内饰件
□成型件
□软化
□阻燃
行李舱
□客舱外
行李架
□车内
□车外顶
车身结构
□承载式
最小通道宽度
(mm)
底盘
配置
悬
架
前桥悬架
□独立式
□全气襄
□气襄与板簧组合
□板簧≤4片
□钢板>4片
□螺旋
□扭杆
二桥悬架
□独立式
□全气襄
□气襄与板簧组合
□板簧≤4片
□钢板>4片
□螺旋
□扭杆
三桥悬架
□独立式
□全气襄
□气襄与板簧组合
□板簧≤4片
□钢板>4片
□螺旋
□扭杆
制动系
盘式制动器
□前桥
□后桥
ABS(一类)
□配置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装置
□配置
其它
缓行器
□电磁
□液力
□自动灭火装置
□温度报警系统
转向系
□动力
底盘润滑系统
□自动
车轮
□旋压
轮胎
□无内胎子午线胎
□有内胎子午线胎
□斜交胎
随动转动桥
□二桥
□三桥
动力性及车内噪声
最高设计车速
(km/h)
整车比功率
(kW/t)
50km/h车内噪声
[dB(A)]
空调与
控制
制冷系统
□独立式
标定制冷量
(kJ/h)
人均制冷量
(kJ/h)
温控
□自动
□人工
采暖系统
□燃烧器
□排气余热
□发动机冷却水
标定供热量
(kJ/h)
人均供热量
(kJ/h)
车顶换气扇
□前部
□中部
□后部
总台数
总换气量
(m3/h)
人均换气量
(m3/h)
乘客
座椅
座椅
排列形式
座垫
宽度(mm)
座椅
深度
(mm)
含枕头靠背高
(mm)
靠背角度可调
靠通道
座椅扶手
座椅脚蹬
最小座椅间距(mm)
靠通道座椅左右调整量(mm)
座椅配置
汽车安全带
配置
可调
配置
可调
前排
全部
□
□
□
□
□
□
□
乘客
卧铺
卧铺
排列形式
卧铺类型
卧铺
全长(mm)
卧铺
宽度(mm)
卧铺纵向间距(mm)
卧铺横向间距(mm)
上铺
空间
高度(mm)
铺间
高度(mm)
重叠
脚窝
内端高(mm)
下铺面距地高(mm)
护栏
高度(mm)
铺垫厚度(mm)
平铺
半躺
不可调
半躺可调
1+1+1
1+1
□
□
□
□
□
配置汽车安全带
半躺可调式卧铺
铺(座)垫长(mm)
半躺可调式卧铺
靠背调节角(°)
半躺可调式卧铺脚蹬上端面
至铺垫上平面高度(mm)
前排座椅
全部卧铺
部分卧铺
□
□
□
服务
设施
与
其它
行李舱总容积
(m3)
人均行李舱容积
(m3)
卫生间
□中置
□后置
影视设备
□电视
音响设备
□配置
侧窗帘
□卷式
□推拉式
乘客阅读灯
□配置
餐饮设备
□饮水机
□冰箱
计时装置
□液晶
□指针式
行车记录仪
□配置
卫星定位系统(GPS)
□配置
CAD总线
□配置
后置发动机舱
□自动灭火装置
卧铺支撑杆件、扶梯及护栏等金属杆件
□软化包覆
双层客车楼梯
□前部
□后部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
“车辆产品公告”批次号
交通部或省交通厅公布或转发的“客车
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批次号或文号
填表
说明
1、车辆单位填表时应按照该车型使用说明书、定型试验报告或公告上记载的参数和实车测量或核定的结果进行如实填写,填表时应在选中栏的“□”中打“√”,其它空格栏中填写具体数据。
2、车辆原值是指新车购置时的价格,不含车辆购置税。
3、乘员位总数是指该车行驶证上核定的总人数,即包含驾驶员、导游员和乘务员在内的所有座位和卧铺数的总和。
4、乘客座位数是指座式客车除驾驶员、导游员和乘务员座位以外的实际乘客座位总数。
5、卧铺位数是指卧铺客车上配置的实际卧铺总数。
6、计量单位换算:1大卡=1千卡=4.1868千焦尔/小时,1千瓦=860千卡=3600.85千焦尔/小时
填表人: 填表日期: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福建省小型营运客车(含乘用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2006版标准)
附件2
车辆单位: 制造厂家:
牌照号码
运输证号
厂牌型号
发动机号码
底盘号码
车辆识别号
乘员位总数
(含司机位等)
乘客座位数
卧铺位数
出厂日期
登记日期
过户日期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车辆现有技术等级
□一级
□三级及以上
□四级
客车结构
乘客门结构
□单扇
□双扇或折叠或其它
侧窗玻璃
□胶粘
□推拉或其它
内饰件
□成型件(车内顶盖前后端三维曲面)
□非成型件
车内行李架
□有(但车长≤5.5m客车可不设车内行李架)
□其它
车外顶行李架
□无
□有
乘客区通道宽 (mm)
□≥300
□<300
底盘配置
制动系
悬架结构型式
及弹性元件
□前独立与后气囊与板簧组合(气囊承载量≥板簧承载量且装有高度调节阀)
□前独立与
后≤4片板簧
□其它
ABS(一类)
□有
□无
制动间隙自调装置
□有
□无
动力转向装置
□有
□无
车轮及轮胎
车 轮
□旋压式车轮
□其它
轮 胎
□无内胎子午线胎
□子午线胎
□其它胎
动力性
最高设计车速 (km/h)
□≥110
□≥105
□≥95
□≥85
□<85
整车比功率 (kW/t)
□≥21
□≥19
□≥14.5
□≥13
□<13
车速50km/h匀速车内噪声[dB(A)]
□≤70
□≤72
□≤75
□≤79
□>79
空调与控制
制冷及采暖装置
□制冷和采暖
□制冷或采暖
□无
人均制冷量 (kJ/h)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供热量 (kJ/h)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强制通风换气量 (m3/h)
□≥25
□≥20
□<20或无
座椅
座椅宽度 (mm)
□≥440
□≥420
□<420
座椅深度 (mm)
□≥440
□≥420
□<420
含枕头靠背高 (mm)
□≥720
□≥680
□≥650
□<650
(续左表)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座椅
靠背角度调节装置
□有
□无
靠通道座椅扶手
□有且可调(若每张座椅有固定扶手且
两扶手间距≥500 mm时,视为可调)
□有但不可调或无
最小座椅间距 (mm)
□≥680
□≥670
□≥650
□<650
座椅汽车安全带
□前排座椅有
□前排座椅无
服务设施
影视设备
□有
□无
音响设备
□有
□无
侧窗帘
□有
□无
计时装置(时钟)
□有
□无
乘用车
发动机排量V (L)
□V≥3.0
□3.0>V≥2.0
□2.0>V≥1.3
□1.3>V≥1.0
□V<1.0
空调与控制
□制冷和采暖且自动调温
□制冷和采暖且手动调温
□无或其它
卫星定位系统(GPS)
□有
□无
行李舱总容积 (m3)
□≥0.60
□≥0.50
□≥0.33
□≥0.25
□<0.25
车 辆 单 位
自 评 意 见
自评结果: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自评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运 管 机 构
评 定 意 见
评定结果: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评定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备 注
1、本表适用于乘用车和车长小于或等于6m的小型客车;
2、本表仅适用于采用2006年发布的标准进行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的车型(即交通部第21批及以后批次发布的高级客车和各省同期发布的中级客车以及现阶段的普通级客车);
3、本表第一行至第四行应填写车辆基本信息;
4、车辆原值是指新车购置时的价格,不含车辆购置税;
5、每个项目行右边设有不同评定条件,在选中栏的“□”中打“√”
福 建 省 运 输 管 理 局 编 制
附件3
福建省中型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2006版标准)
车辆单位: 制造厂家:
牌照号码
运输证号
厂牌型号
发动机号码
底盘号码
车辆识别号
乘员位总数
乘客座位数
卧铺位数
出厂日期
登记日期
过户日期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车辆现有技术等级
□一级
□三级及以上
□四级
客车结构
发动机位置
□后置或中置或前置且机舱盖设在客舱外
□前置且机舱盖设在客舱内
乘客门结构
□单扇
□双扇或折叠或其它
侧窗玻璃
□胶粘
□推拉或其它
内饰件
□成型件(车内顶盖前后端三维曲面处)
□非成型件
行李舱
□有且在车外设有独立舱门(但车长≤7.5m客车可不设车外独立舱门的行李舱)
□其它
车内行李架
□有
□无
车外顶行李架
□无
□无(但车长≤7.5m客车
可设车外顶行李架)
□其它
乘客区通道宽 (mm)
□≥350
□≥300
□<300
底盘配置
制动系
悬架结构型式
及弹性元件
□全气囊或前独立与后全气囊或前独立与后气囊与板簧组合(气囊承载量≥板簧承载量且装有高度调节阀)
□全气囊或气囊与板簧组合(气囊承载量≥板簧承载量且装有高度调节阀)或前独立与后≤4片板簧
□其它
ABS(一类)
□有
□无
制动间隙自调装置
□有
□无
缓行器及保护装置
□有且配置温度报警系统或自动灭火设备
□其它
动力转向装置
□有
□无
底盘自动润滑系统
□有
□无
车轮及轮胎
车 轮
□旋压式车轮
□其它
轮 胎
□无内胎子午线胎
□子午线胎
□其它胎
动力性
最高设计车速 (km/h)
□≥115
□≥110
□≥100
□≥90
□<90
整车比功率 (kW/t)
□≥14
□≥13
□≥12
□≥11
□<11
车速50km/h匀速车内噪声 [dB(A)]
□≤70
□≤72
□≤75
□≤79
□>79
空调与
控制
制冷及采暖装置
□制冷和采暖
□制冷或采暖
□无
人均制冷量 (kJ/h)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供热量 (kJ/h)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强制通风换气量 (m3/h)
□≥25
□<25或无
车内温度控制装置
□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
□温度手动控制装置
座椅
座椅宽度 (mm)
□≥440
□≥420
□<420
座椅深度 (mm)
□≥440
□≥420
□<420
含枕头靠背高 (mm)
□≥720
□≥680
□≥650
□<650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座椅
靠背角度调节装置
□有
□无
靠通道座椅扶手
□有且可调(若每张座椅有固定扶手且两扶手间距≥500 mm时,视为可调)
□有但不可调
□无
座椅脚蹬
□有且高度可调
□有但不可调或无
最小座椅间距 (mm)
□≥750
□≥720
□≥700
□≥680
□<680
靠通道座椅左右调整量(mm)
□≥60(若每张座椅有扶手且两扶手间距≥500 mm时,视为调整量≥60 mm,不要求左右调整)
□其它
座椅汽车安全带
□全部座椅均有
□前排座椅有
□其它
行李舱容积
(m3/人)
9m≥车长>8m
□≥0.10
□≥0.09
□≥0.08
□<0.08
8≥m车长>7.5m
□≥0.08
□≥0.06
□<0.06
服务设施
影视设备
□有
□无
音响设备
□有
□无
侧窗帘
□有
□无
乘客阅读灯
□有
□无
饮水设备或冰箱
□有
□无
计时装置(时钟)
□有
□无
行驶记录仪或卫星定位系统
□有行驶记录仪 或 □有卫星定位系统(GPS)
□无
车 辆 单 位
自 评 意 见
自评结果: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自评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运 管 机 构
评 定 意 见
评定结果: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评定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备 注
1、本表适用于车长大于6m,小于或等于9m的中型客车;
2、本表仅适用于采用2006年发布的标准进行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的车型(即交通部第21批及以后批次发布的高级客车和各省同期发布的中级客车以及现阶段的普通级客车);
3、本表第一行至第四行应填写车辆基本信息;
4、车辆原值是指新车购置时的价格,不含车辆购置税;
5、天然气客车行李舱容积限值为同等级燃油客车行李舱容积限值的50%;
6、每个项目行右边设有不同评定条件,在选中栏的“□”中打“√”
(续左表)
福 建 省 运 输 管 理 局 编 制
附件4
福建省大型(□座式 □卧铺)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2006版标准)
车辆单位: 制造厂家:
牌照号码
运输证号
厂牌型号
发动机号码
底盘号码
车辆识别号
乘员位总数
乘客座位数
卧铺位数
出厂日期
登记日期
过户日期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车辆现有技术等级
□一级
□三级及以上
□四级
客车结构
发动机位置及保护装置
□后置且机舱内设有自动灭火设备
或中置或前置且机舱盖设在客舱外
□其它
乘客门结构
□单扇
□双扇或折叠或其它
侧窗玻璃
□胶粘
□推拉或其它
内饰件
□成型件(车内顶盖前后端三维曲面处)
□非成型件
行李舱
□有且在车外设有独立舱门
□其它
车内行李架
□有
□无
车外顶行李架
□无
□有
车身结构
□承载式
□非承载式
乘客区通道宽 (mm)
□≥350
□≥300
□<300
底盘配置
悬架
前悬架结构型式
□独立式
□非独立式
悬架弹性元件
□全部气囊
□其它弹性元件
制动系
前桥盘式制动器
□有
□无
ABS(一类)
□有
□无
制动间隙自调装置
□有
□无
缓行器及保护装置
□有且配置温度报警系统或自动灭火设备
□其它
动力转向装置
□有
□无
底盘自动润滑系统
□有
□无
车轮及轮胎
车 轮
□旋压式车轮
□其它
轮 胎
□无内胎子午线胎
□子午线胎
□其它胎
动力性
最高设计车速 (km/h)
□≥125
□≥120
□≥110
□≥100
□≥90
□<90
整车比功率 (kW/t)
□≥15
□≥13.5
□≥12
□≥10
□≥9
□<9
车速50km/h匀速车内噪声[dB(A)]
□≤66
□≤69
□≤72
□≤75
□≤79
□>79
空调与控制
制冷及采暖装置
□制冷和采暖
□制冷或采暖
□无
人均制冷量 (kJ/h)
□≥20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供热量 (kJ/h)
□≥20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强制通风换气量(m3/h)
□≥25(座位客车),□≥32.5(卧铺客车)
□<左列值或无
车内温度控制装置
□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
□温度手动控制装置
座椅
座椅宽度 (mm)
□≥450
□≥440
□≥420
□<420
座椅深度 (mm)
□≥440
□≥420
□<420
含枕头靠背高 (mm)
□≥720
□≥680
□≥650
□<650
靠背角度调节装置
□有
□无
靠通道座椅扶手
□有且可调(若每张座椅有固定扶手且两扶手
间距≥500 mm的豪华座椅时,视为可调)
□有但不可调
□无
座椅脚蹬
□有且高度可调
□有但高度不可调或无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座椅
最小座椅间距 (mm)
□≥770
□≥750
□≥720
□≥700
□≥680
□<680
靠通道座椅左右调整量 (mm)
□≥60(若每张座椅有扶手且两扶手间距≥500 mm时,视为调整量≥60 mm,不要求左右调整)
□其它
座椅汽车安全带
□全部座椅均有
□前排座椅有
□其它
卧
铺
卧铺排列型式
□1+1
□1+1+1
□其它
卧铺型式
□平铺
□半躺不可调
□其它
卧铺全长 (mm)
□≥1900
□≥1800
□<1800
卧铺宽度 (mm)
□≥700
□≥500(高二级平铺排列型式
为1+1时,卧铺宽度≥700)
□≥450
□<450
卧铺纵向间距 (mm)
□≥1950
(平铺)
□≥1600
(半躺不可调)
□≥1550
(半躺不可调)
□≥1850(平铺),或
□≥1500(半躺不可调)
□<左列值
卧铺横向间距 (mm)
□≥700
□≥350(高二级平铺排列型式为1+1时,铺横向间距≥700)
□<左列值
上铺空间高度 (mm)
□≥800
□≥780
□<780
上下铺间高度 (mm)
□≥850
□≥800
□<800
重叠脚窝内端高 (mm)
-
□≥250(半躺不可调)
□<左列值
下铺面距地板面高度 (mm)
□≥250(当上下铺分别设置空调管道时,下铺面距地板面允许≥150)
□<左列值
卧铺护栏高度 (mm)
□≥150
□<150
铺垫厚 (mm)
□≥70
□<70
卧铺汽车安全带
□全部卧铺和座椅均有
□不全或无
卧铺违规安装位置
□在驾驶区(除低驾驶区上方有顶板外)、乘客门踏步或卫生间等上方无安装卧铺
□有安装
行李舱容积
座位车
12m≥车长>11m
□≥0.19
□≥0.17
□≥0.15
□≥0.13
□<0.13
11m≥车长>10m
□≥0.17
□≥0.15
□≥0.13
□≥0.10
□<0.10
10m≥车长>9m
□≥0.15
□≥0.13
□≥0.11
□≥0.09
□<0.09
卧铺
车
12m≥车长>11m
□≥0.22
□≥0.19
□≥0.17
□≥0.15
□<0.15
11m≥车长>10m
□≥0.20
□≥0.18
□≥0.16
□≥0.12
□<0.12
10m≥车长>9m
—
□≥0.16
□≥0.15
□≥0.11
□<0.11
服务设施
卫生间
□有
□无
影视设备
□有
□无
音响设备
□有
□无
侧窗帘
□有
□无
乘客阅读灯
□有
□无
饮水设备或冰箱
□有
□无
计时装置(时钟)
□有
□无
行驶记录仪或卫星定位系统
□有行驶记录仪 或 □有卫星定位系统(GPS)
□无
CAN总线
□有
□无
车 辆 单 位
自 评 意 见
自评结果: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自评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运 管 机 构
评 定 意 见
评定结果: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评定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备注:1、本表适用于车长大于9m,小于或等于12m的大型客车; 2、每个项目行右边设有不同评定条件,在选中栏的“□”中打“√”;
1
(续左表)
3、天然气客车行李舱容积限值为同等级燃油客车行李舱容积限值的50%。 福 建 省 运 输 管 理 局 编 制
福建省特大型(□座式 □卧铺)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2006版标准)
附件5
牌照号码
运输证号
厂牌型号
发动机号码
底盘号码
车辆识别号
乘员位总数
乘客座位数
卧铺位数
出厂日期
登记日期
过户日期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车辆现有技术等级
□一级
□三级及以上
□四级
客车结构
发动机位置及保护装置
□后置且机舱内设有自动灭火设备
或中置或前置且机舱盖设在客舱外
□其它
乘客门结构
□单扇
□双扇或折叠或其它
侧窗玻璃
□胶粘
□前后推拉或其它
内饰件
□成型件(车内顶盖前后端三维曲面处)
□非成型件
行李舱
□有且在车外设有独立舱门
□其它
车内行李架
□有
□无
车外顶行李架
□无
□有
车身结构
□承载式
□非承载式
乘客区通道宽 (mm)
□≥350
□<350
底盘配置
悬架
前悬架结构型式
□独立式
□非独立式
悬架弹性元件
□全部气囊
□其它弹性元件
制动系
前桥盘式制动器
□有
□无
ABS(一类)
□有
□无
制动间隙自调装置
□有
□无
缓行器及保护装置
□有且配置温度报警系统或自动灭火设备
□其它
动力转向装置
□有
□无
底盘自动润滑系统
□有
□无
车轮及轮胎
车 轮
□旋压式车轮
□其它
轮 胎
□无内胎子午线胎
□其它胎
第二或三车轿具有随动转向机构
□配置随动转向机构
□无配置随动转向机构
动力性
最高设计车速 (km/h)
□≥125
□≥120
□≥110
□≥100
□≥90
□<90
整车比功率 (kW/t)
□≥13
□≥12
□≥11
□≥10
□≥9
□<9
车速50km/h匀速车内噪声[dB(A)]
□≤66
□≤69
□≤72
□≤75
□≤79
□>79
空调与控制
制冷及采暖装置
□制冷和采暖
□制冷或采暖
□无
人均制冷量 (kJ/h)
□≥2000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供热量 (kJ/h)
□≥2000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强制通风换气量 (m3/h)
□≥25(座位客车),□≥32.5(卧铺客车)
□<左列值或无
车内温度控制装置
□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
□温度手动控制装置
座椅
座椅宽度 (mm)
□≥450
□≥440
□≥420
□<420
座椅深度 (mm)
□≥440
□≥420
□<420
含枕头靠背高 (mm)
□≥720
□≥680
□≥650
□<650
靠背角度调节装置
□有
□无
车辆单位: 制造厂家:
备注:1、本表适用于车长大于12m,小于或等于13.7m的特大型客车; 2、每个项目行右边设有不同评定条件,在选中栏的“□”中打“√”;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座椅
靠通道座椅扶手
□有且可调(若每张座椅有固定扶手且两扶手
间距≥500 mm的豪华座椅时,视为可调)
□有但不可调
□无
座椅脚蹬
□有且高度可调
□有但高度不可调或无
最小座椅间距 (mm)
□≥770
□≥750
□≥720
□≥700
□≥680
□<680
靠通道座椅左右调整量 (mm)
□≥60(若每张座椅有扶手且两扶手间距≥500 mm时,视为调整量≥60 mm,不要求左右调整)
□其它
座椅汽车安全带
□全部座椅均有
□前排座椅有
□其它
卧
铺
卧铺排列型式
□1+1
□1+1+1
□其它
卧铺型式
□平铺
□半躺不可调
□其它
卧铺全长 (mm)
□≥1900
□≥1800
□<1800
卧铺宽度 (mm)
□≥700
□≥500(高二级平铺排列型式
为1+1时,卧铺宽度≥700)
□≥450
□<450
卧铺纵向间距 (mm)
□≥1950
(平铺)
□≥1600
(半躺不可调)
□≥1550
(半躺不可调)
□≥1850(平铺),或
□≥1500(半躺不可调)
□<左列值
卧铺横向间距 (mm)
□≥700
□≥350(高二级平铺排列型式为1+1时,铺横向间距≥700)
□<左列值
上铺空间高度 (mm)
□≥800
□≥780
□<780
上下铺间高度 (mm)
□≥850
□≥800
□<800
重叠脚窝内端高 (mm)
-
□≥250(半躺不可调)
□≥250(半躺)
□≥250(半躺)
□<左列值
下铺面距地板面高度 (mm)
□≥250(当上下铺分别设置空调管道时,下铺面距地板面允许≥150)
□<左列值
卧铺护栏高度 (mm)
□≥150
□<150
铺垫厚 (mm)
□≥70
□<70
汽车安全带
□全部卧铺和座椅均有
□不全或无
卧铺违规安装位置
□在驾驶区(除低驾驶区上方有顶板外)、乘客门踏步或卫生间等上方无安装卧铺
□有安装
行李舱容积
座位车
13.7m≥车长>12m
□≥0.17
□≥0.15
□≥0.13
□≥0.12
□≥0.10
□<0.10
卧铺
车
13.7m≥车长>12m
□≥0.30
□≥0.18
□≥0.16
□≥0.14
□≥0.12
□<0.12
服务设施
卫生间
□有
□无
影视设备
□有
□无
音响设备
□有
□无
侧窗帘
□有
□无
乘客阅读灯
□有
□无
饮水设备或冰箱
□有
□无
计时装置(时钟)
□有
□无
行驶记录仪或或卫星定位系统
□有行驶记录仪 或 □有卫星定位系统(GPS)
□无
CAN总线
□有
□无
车 辆 单 位
自 评 意 见
自评结果: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自评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运 管 机 构
评 定 意 见
评定结果: □高三级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单位(盖章):
评定员(签名或章): 年 月 日
(续左表)
3、天然气客车和特大型高等级双层客车行李舱容积限值分别为同等级燃油客车和单层客车限值的50%。 福 建 省 运 输 管 理 局 编 制
福建省小型营运客车(含乘用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2004版标准)
附件6
车辆单位: 制造厂家:
牌照号码
运输证号
厂牌型号
发动机号码
底盘号码
车辆识别号
乘员位总数
(含司机位等)
乘客座位数
卧铺位数
出厂日期
登记日期
过户日期
车辆等级
项 目
高二级
高一级
中 级
普通级
低 级
车辆现有技术等级
□一级
□三级及以上
□四级
客车结构
乘客门结构
□单扇
□双扇或折叠或其它
侧窗玻璃
□胶粘
□推拉或其它
内饰件
□成型件(车内顶盖前后端三维曲面)
□非成型件
车内行李架
□有(但车长≤5m客车可不设车内行李架)
□其它
车外顶行李架
□无
□有
乘客区通道宽 (mm)
□≥300
□<300
底盘配置
制动系
悬架结构型式
及弹性元件
□前独立与后气囊与板簧组合(气囊承载量≥板簧承载量且装有高度调节阀)
□前独立与
后≤4片板簧
□其它
ABS(一类)
□有
□无
制动间隙自调装置
□有
□无
动力转向装置
□有
□无
车轮及轮胎
车 轮
□旋压式车轮
□其它
轮 胎
□无内胎子午线胎
□子午线胎
□其它胎
动力性
最高设计车速 (km/h)
□≥110
□≥105
□≥95
□≥85
□<85
整车比功率 (kW/t)
□≥21
□≥19
□≥16.5
□≥15
□<15
车速50km/h匀速车内噪声[dB(A)]
□≤70
□≤72
□≤75
□≤79
□>79
空调与控制
制冷及采暖装置
□制冷和采暖
□制冷或采暖
□无
人均制冷量 (kJ/h)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供热量 (kJ/h)
□≥1900
□≥1800
□<1800或无
人均强制通风换气量 (m3/h)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