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雷电颂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单伫立(zh) 睥睨(pn) 咆哮(xio) 波澜(ln) 污秽(hu) 犀利(x) 劈开(p) 稽首(q) 驰骋(chng) 虐待(nu)二、导入新课以背景导入:1942年1月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
2、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三、了解雷电颂及屈原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有名有姓的)。初辅助楚怀玉,后遭谗去职,郢都被破后投汩罗江
3、而死。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都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四、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气势。2、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读后感受。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诗人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二是怒斥神祗,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3、默读课文,体会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满和摧毁黑暗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五、合作探究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讨论、交流。1、象征手法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
4、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柆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2、此外,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3、反复、排比的方 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
5、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4、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5、浪漫主义手法:诗人展开大胆而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具有了毁灭精神、摧毁一切的力量,使其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这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六、欣赏品味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七、小结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这篇散文诗,想像魅力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板书: 雷 歌颂风雪:与光明同行电 (光明与正义)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颂 怒斥神祗:与黑暗决裂 (黑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