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0661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一枝花不伏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说明: 元曲形成发展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其有别于唐诗、宋词的独特表现风格。对 于比较熟悉唐诗宋词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元曲的风格可以让他们更全面地领略古典文学的 不同风韵。因此对作品语言风格的感受是必须的。任

2、何风格的形成都与作品产生的社会背 景和人物个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务必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才能帮助学生准确认 识人物形象,感受到元曲的神韵。【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2.难点: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说明: 作品语言“本色”,诵读时节奏铿锵,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认识到一个“浪漫不羁、风流倜傥”的“书会才人”形象。但是由于不谙历史背景,学生较难悟出其“浪子”背后的那种抗争精神。而这种不屈的个性恰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值得当代中学生深

3、思。【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背诵一首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并概括喜欢的理由。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朝人。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与白仆、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2、“曲”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了堪与诗、词媲美的地位。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关汉卿所生活的元代的社会,

4、政治黑暗腐败,是在阶级压迫上又加上民族压迫。人民被分成十等,读书人位在第九,仅在乞丐前面,民间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科举停止,文人失去了进身之阶,沦落到社会底层。与艺人为伍,借助戏曲创作来表达不满、反抗的 心声。关汉卿鲁斋郎剧中描写的那种恶势力横行,“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社会险恶环境。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称其“当为元第一”。剧本代表作有窦娥冤等。揭露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并为人民大声疾呼。也是位散曲大家。今存套数十三套,小令五十七首,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可以说,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一面旗帜。三、合作探究1.此

5、曲可以分为几层?各层的含义是什么?2.此曲都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作者在曲中把自己比作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作者关汉卿,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铜豌豆呢?5.体会“谁叫你”这个词的含义,说说言外之意。6.你在课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关汉卿?对元曲有何认识?四块玉别情【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中层层设障的手法的品味,感受人物的依依别情。 2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的情味,提升对元曲作品的审美能力。 说明: 本曲的写作特点是借不断变换的景物,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抒发人物缠绵的别 情。这种层层设障的表现手法值得学生品味。此外,作品选取了一些极富审美情趣的景物,

6、竭力营造哀婉的氛围。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景物的韵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对文言诗 文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而这是当前在文言教学中普遍缺乏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感受曲中“离别相思”的氛围,在诵读中把握主人公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的情感。2.难点: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以景衬情,加深缠绵愁思的方法。说明: 本曲语意晓畅,情感流露毫不隐讳,学生对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握并无困难,但对作品中 抒发情感的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对于文中景物的品读是重点。而要学生感受到这种 融情入景的写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就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建立立体的画面感,因此这是教 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熟

7、读正音,疏通文意。组织学生诵读作品,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大意。二、诗文赏析“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自送别”点明所写时间内容。“难舍”两字刻画女子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惹起长久的离愁,留下难以消失的伤痛。首句表明女子爱她的爱人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缠绵。“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情境。女子痴立目送爱人离去,无奈杨花飘落挡住她的视线,她用衣袖拂去杨花,“拂”的动作流露出女子目送爱人急切的心情.然而杨花虽被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遮”,曲折的小溪、重叠的高山挡住了女子的视线,终于看不到爱人远去的身

8、影。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离愁之痛的长叹中。这支小令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离别相思之情。第二层,以景衬情,以景融情,言尽而意不尽。 语言浅近如话,自然朴实,委婉柔媚,充满诗情画意。三、品读景物,揣摩手法。1、作品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依依别情的?关注景物内容,明确“杨花、溪、山”这些景物的选取是为了营造作品哀婉的氛围。2、作者运用这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借助文字勾画场景:惆怅痴立目送爱人的女子;挡住视线纷纷飘落的杨花;蜿蜒东流的溪水;层峦叠嶂的青山。3、这样写景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通过画面再现,感受层层设障,变换景物成功营造的作品缠绵悱侧的别情。四、译文自从送别情人之后,心中实在难以割舍,一缕相思情意不知几时才能断绝。凭栏远望用衣袖轻拂似飞雪杨花,溪水弯曲倾斜,青山又把视线遮,情人真的离我远去了。五、中心思想这首小令表现女子送别远行爱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六、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