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色花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感悟亲情”。通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舒婷的我儿子一家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父母那无私伟大的爱,对于爱,我们只接受不应该去回报吗?而金色花一文则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和回报。教学本文,正好对学生适时的进行感恩的情感教育,教材安排可谓巧妙!学情分析初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
2、回报母亲。学生学习此篇课文时,已经有了3个月的初中语文学习的积累,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性思维比较活跃,对作品反映的形象比较感兴趣,又愿意朗读,没有羞涩感,所以可以利用朗读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设计理念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易于朗读,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诗歌中的形象,探究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想象性创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个字的读音:匿、祷、衍2.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描绘的形象。3.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美读和学生的品读把握作品形象。
3、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3.合作创读,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再创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篇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通过诗文培养学生理解父母的爱,也要表达对父母的爱的真挚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活动1】设置情境,营造气氛:课前播放阎维文
4、的歌曲母亲,为学习本文造势。【活动2】一课一词语: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通过“一课一词语”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小游戏导入:听文章,猜性格1.教师范读课文金色花。2.学生听读课文,猜一猜作者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的人?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一)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儿化音。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
5、孩子的口吻去读。读准这三个字:罗摩衍那()匿笑(n)祷告(do)(二)展示朗读一首好诗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也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请同学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美读出来。(三)重点句子朗读(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四)感知课文,理解文意尝试用“这是一首写的散文诗。”的句式概括文意。明确:这是一首写孩子变成金色花回报母爱的散文诗。四、研读课文-感悟真爱(一
6、)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他(她)为妈妈做了哪些事?2.孩子做的这些事,反映了他(她)怎样的性格,也表现了他(她)什么心愿?(二)合作学习,感悟真爱小组合作,研讨:孩子做了这些事,为什么最后也不让妈妈知道呢?教师提示:换位思考一下,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回忆自己的父母又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他们是否都告诉了自己的孩子了呢?(三)创意表达,升华情感。请从下面两个句式中,选择你喜欢的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1.假如我变成 ,我要 。2.妈妈,我想变成 ,当你 的时候,我 。四、背读课文-积累语言最后,让我们将这首优美的散文诗和这份动人的情怀一起
7、融入我们的心灵。背诵方法推荐:上下句背诵法(一)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背诵(二)班内展示五、课堂小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努力回报我们的母亲。六、布置作业1、阅读泰戈尔新月集。2、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表现你对妈妈的深情。教学反思:第一,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学作品,很好地把握作品内容。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
8、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朗读要反复细致地加以指导。描述个对话部分的语气和情感表达都有不同,尤其是对话,要朗读好并不容易,需要反复品味。首先,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调,舒缓、温馨、深情。注意到了重音、语速、节奏、感情。教师的朗读给学生一个示范的作用,并且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其次,让学生美读课文。一首好诗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也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美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轻轻地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的朗读是通过语言文字对散文诗画面理解的过程,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几个形象:跳舞,匿笑,金色花的林荫,嗅到花香,母亲去牛棚。再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
9、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住孩子的调皮、快乐,母亲焦急,爱怜,责怪,撒娇等形象。最后学生带着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并概括诗歌描绘的内容。孩子希望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去陪伴母亲。跳着欢快的舞蹈,散发缕缕芳香,投下小小的影子等,表达一个顽皮的孩子对妈妈的爱和依恋。第二,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不再是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应该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语文教师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性因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解读和运用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分析、综合、
10、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表述,提到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创读”。教学中,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被父爱和母爱包围着,但是我们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呢?吃一顿饭感觉很轻松,穿一件干净的衣服感觉神清气爽,这后面隐藏着妈妈多少艰辛的换水。我永远忘不了,自己上大学时母亲难舍难分的眼泪,当时我不理解,现在才读懂了那些泪珠的内涵眼泪挂着一颗惦念的心,意味着远离的孩子是否能吃好饭?能否洗好衣?一个女孩子能否得到安全?可是,读懂了母亲的时候,却无法回报,“十年生死两茫茫”。同学们不要把这遗憾留给将来,有谁过生日的时候向母亲表达过爱意呢?就借这个机会,向妈妈说出你心中的爱吧!老师抛砖引玉,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