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过程与方法】(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l
2、)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难点】 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
3、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课件演示 买履(l)者 自度(du,这里不读d)其足 遂(su)不得履 吾忘持度(d,这里不读du) 及反(f6n同“返”) 宁(nng)信度不亦惑(huo)乎 邃(j)契(q)其舟 4展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
4、”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 (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如下: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至之市”的。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
5、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 (点拨“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
6、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
7、否选自寓言专著? 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
8、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古人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