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设计目的与要求:1、“说”是古代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2 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3、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4、 教学重难点1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疏通文意2 理解文中的“莲”的君子形象3 掌握文言虚词“之 ”,“而”在文中的用法 作者生平简介: 周敦颐平生不慕钱财,爱
2、谈名理,他不仅教育弟子“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自己也身体力行。 在九江为官时,他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捐给了故里宗族。他做官也与别人不同,任南安司里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上司承认错误,囚不得死。 他一生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他死后,随着弟子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 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女子
3、抽花签,行酒令。这种游戏以花寓人,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寄托于花签之中。 宝钗抽到的是“艳冠群芳”的牡丹,签上镌着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得的却是“风露清愁”的芙蓉,签上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这里的“芙蓉”就是莲花。(又名荷花) 2 学生自读:1 学生自由诵读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诵读,小组展示3 边读边疏通文意翻译重点句子: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陶后鲜有闻 3 赏 :理解“莲”君子的形象 细读文章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的“莲”是一位男子的形象,还是女子的形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得出结论的? 细读文章第二段,明确
4、上题答案。 细读作者生平事迹,思考:哪些地方与莲的品质相呼应?4 悟:文章结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菊,牡丹和莲花的位置有什么变化?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顺序?5 拓古人们对牡丹的追捧。三 布置课堂作业概括文中“而”和“之”的用法。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置对提高学习有效性的价值 邓敏芳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5、。这里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一直是人们重点探讨的问题。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家把提问当成课堂教学技能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问得好就是教得好”。但教师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引发对话互动,从而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呢?这节课我想对此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1抓住文体特点设置主问题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不可能跨越的一个门槛就是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主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莲花是一位女子的形象还是一位男子的形象?果然,一位平时学习还相当认真的同
6、学说从“香”和“亭亭”得出莲是女子形象的结论。 其实,“香”除了香味,在文言文中还只君子的品德高尚,而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更加和性别没有关系。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避免学生不看注释,望文生义。是为了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的区别变化。除了弄清文言词汇的字面意思,还要了解它的引申义、比喻义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交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达到语文学习的优化。 2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设置主问题 这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这显然是文章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所以,我抓住了“君子”这一个关键词,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塑造
7、了莲花什么样的君子形象?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这个主问题既紧扣文章主要内容,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通过研读文本来对文章进行分析的方法,学生们抓住了“环境 ,外形,香气,评价”四个方面来进行回答,既拓展了思维,又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3抓住文章的主题设置主问题 读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文章最后一段中对于菊花莲花和牡丹花的写作顺序有有些调整,那又是为什么呢?牡丹花放在了最后,肯定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倾向。最后我设置出了第三个主问题,即:作者为什么把三种花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把牡丹花放在了最后?学生们非常聪明的意识到了,作者把“牡丹之爱”安排在最后,表明了写作的对象并
8、非是指向和自己一样的君子,而是指向喜欢牡丹的世人。这样安排也点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人们普遍只追求富贵的恶浊世风深感惋惜而又无奈的感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的庸劣世态。 在这种探究和思考之中,文章的写作主题也明确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立刻迎仍而解。总而言之,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就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为了达到高效的目的,一定要注意备课,要注意文章主问题的设置。语文课堂提问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那样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新一轮课改的展开,文学阅读的回归课堂,使课堂教学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配合这一教学趋势,“主问题设置”模式的提出,也许对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