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农”问题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尹广文,社会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基金项目:甘肃省 年社科联项目“甘肃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甘肃省 年社科规划项目“甘肃乡村振兴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亲和性、实践史与行动路径选择尹广文摘要中国社会工作与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一直相伴而行,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相得益彰,形成了较强的专业亲和性、价值亲和性和实践亲和性。在不同时期的乡村建设行动实践中,尤其在乡村慈善救济和社会福利、乡村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中国社会工作不断
2、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积极开展一系列本土化实务实践,既促成了自我的知识生成,又形塑着自身的品格特质,更有力助推着乡村社会的各项民生福祉和社会事业。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社会工作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乡村全面振兴亦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手段介入乡村振兴,要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其价值选择,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其基本抓手,以社区工作为其核心工作模式,以公共服务供给为其主要内容,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其目标取向。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乡村建设行动;亲和性;实践史;行动路径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
3、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目标。建设农业强国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则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的“乡村建设行动”,则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内容。在我国,乡村建设具有深厚的实践传统。帝制时代的“乡绅自治运动”可以看做是自下而上乡村建设行动的先导;规模较大的乡村建设行动兴起于 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以“博士下乡”为口号,引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共设立了 多处试验点,比较典型的包括晏阳初的“河北定县
4、实验”、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研究院”等;与此同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农村派”则以农村调查和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式探索着乡村的革命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先后以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开展乡村改造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当前正在兴起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兴未艾。考察百年乡村建设行动,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均从不同学科视角和社会关怀寻求着自我的理解和解释。但就具体的社会实践而言,学界往往把乡村建设行动与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放置在一起进行讨论,董根明等提出清
5、末的社会福利思想和乡村自救运动为我国现代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孟亚男等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开端;李宝库提出苏区和解放区开展的农村土地革命和社会福利事业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工作;卢谋华等认为建国前后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专业和非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的局面;雷洁琼先生曾提出“民政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只是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爱国运动,并不是一种基于“社会理性”而生成的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完全是一个外来概念,它产生于西方社会,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真正进入中国内地是在 世纪 年代。那么,中国百
6、年乡村建设行动的学科解释为何?其与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和实务实践存在何种关联?乡村建设行动与中国社会工作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亲和性”?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中国社会实践之间到底产生着怎样的交集互动?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政治实践”与“道德实践”取向的社会科学与职业活动,其专业理念、知识理论与实务方法又是怎样具体介入到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并指导和助力乡村建设?在当前新的城乡关系变迁和乡村生产生活剧变之下,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又能够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怎样的专业助力和赋能支撑呢?本研究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站在社会工作学科史和实务实践的社会史角度与立场,通
7、过梳理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与中国社会工作百年发展之互动历程,以探讨中国社会工作董根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轫,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孟亚男、栾文敬: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实务及其本土化探索,甘肃社会科学 年第 期。李宝库、王青山: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年第 期。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年,第 页。王思斌:改革开放 年:社会工作的脚步与责任承担,中国社会工作 年第 期。刘振、徐永祥:本土化社会工作还是爱国主义运动?乡村建设运动的再认识,新视野 年第 期。刘梦: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述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第 期。马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文化适切性的哲
8、学思考,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与乡村建设行动之间的亲和性、实践史与行动路径,并最终回到现实的关切,即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尤其是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二、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之“亲和性”分析“社会工作”一词由英语“”翻译而来,就其起源发展而言,它直接对应于近代工业革命所引致的社会剧烈转型而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之社会救助。中国社会工作亦起于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在回应社会巨变和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中,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救济实践与外来于西方的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相遭遇,即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生成的两个源头,使得专业社会工
9、作与本土社会工作因存在多层面的亲和性而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起于 世纪之交,致力于中国乡村转型实践的乡村建设行动,即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天然的实践场,形成了诸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领域。那么,中国社会工作的兴起和发展与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联呢?首先,就时间史而言,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的兴起与发展是相伴前行的。作为一种保护性的社会制度安排,社会工作萌芽于 世纪末,发展于 世纪,至 世纪初渐次成熟,其一个多世纪发展历程正好是近代民族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之转型发展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不论是作为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还是中国本土性的
10、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救济实践,其历史性的交汇正是发生在中国社会“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面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封建帝国的全面入侵,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促使诸多民间力量大办慈善和福利事业,开展社会救济,客观上促成了本土社会工作的自我生成。正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救济实践在近代百年乡村建设中的广泛铺陈与实践,为中国社会工作的缘起、形成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养分与实务源泉。其次,从社会实践来看,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的百年实践是一体推进的。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实践导向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活动,它一开始便是直面各种社会问题,帮助各类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能够“正
11、常生活”的一项社会事业。考察中国社会工作一百多年的学科实践史,早期的 社会调查 沈家行实况()、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等农村调查开始,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的大量革命性的社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民政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乡村社会均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主要实践场所,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体则构成了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而起于近代延续百年的乡村建设行动,从其一开始便指向“三农问题”,以救济濒临破产的乡村为己任,意欲通过一系列主张和实践,实现“乡村的再造”和“民族的复兴”。彭秀良: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问题再认识,重庆工商
12、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 年第 期。言心哲:现代社会事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最后,考察其价值功效,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有着共同的社会情怀与时代担当。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从一开始便秉承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在广泛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中,根植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驻足于广大的城乡基层社会,以促成服务对象的危难解救、困难缓解和自我增能,并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样的,乡村建设行动起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剧变期,基于乡村社会的凋敝破败,以救济乡村,重建新社会为己任
13、。不论是乡村建设派的乡建实验,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乡村革命、乡村改造、乡村改革运动,亦或当前的乡村振兴实践,都可看成不同力量以不同主张和方式建设乡村的努力。在这其中,服务民众、关怀底层、救济弱者、改良农村、改善人居、建设乡村等价值追求成为乡村建设的共同选择,这亦构成中国社会工作从无至有、从小到大的精神价值底色。总之,百年乡村建设行动始终是回应着不同形式的“三农”问题,并在各种内外环境影响之下,不同社会力量和实践主体,找寻着中国现代化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由此而与各种困难和限制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时间上、社会实践中以及价值功效上,均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作为一门专业和职业,更是
14、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与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一直相伴而行,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相得益彰,形成了较强的专业亲和性、价值亲和性和实践亲和性。三、百年乡村建设实践中的中国社会工作知识生成按照格林伍德在其 专业的属性 中对一门专业的理解,一套理论体系、专业的权威、共享的伦理守则、社会的认可、专业的文化等,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是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中,不断总结实务经验、提炼地方性知识、建构解释性理论、拓展服务方式方法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生成的。在百年乡村建设进程中,中国社会工作因循着自我本质意涵,躬身社会底层,面向最广大的穷困民众,在源源不断地吸收
15、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救济实践,开展了大量的乡村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推动着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亦在此过程中生成并形塑出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品格气质。(一)乡村慈善救济和社会福利实践中的社会工作知识生产考察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源头,最初是在传统社会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中被讨论的。清末民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巨变与各种社会问题的涌现,知识分子、封建士绅和绅商阶层形成了诸多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慈善救济实践,如康有为的“公养、公教、公恤”思想,熊希龄等人在乡村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乡村建设派的乡建实验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开展的乡村革古学斌:道德的重量:论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实践,中
16、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潘家恩、温铁军: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开放时代 年第 期。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命与建设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区农村民政工作雏形。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和国家运用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介入乡村社会事业,改变了乡村旧貌,改善了农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以民政为主导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化社会工作,交互推进以介入农村,开展了大量实务实践工作。百年乡村建设不同时期的乡村慈善救济和社会福利实践,为
17、中国社会工作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养分。在价值取向方面,相较于西方的人权、自由、平等、正义等观念,中国社会工作更注重家庭的和睦、道德的教化、集体主义的观念、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理论知识的建构方面,中国社会工作对文化、制度和关系的强调,在政社关系中的嵌入性发展,“天人合一”的社会实践观,兼容并处的包容性文化等构成我们的“理论自觉”;在实务实践层面,以人民为本位,深入广大农村,在普惠性福利中,注重以家为本和集体认同,重视生存性救济与发展性建设,这即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品格。(二)乡村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实践中的社会工作方法总结百年乡村建设实践所回应的是 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急剧的转型发展,作
18、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的问题为何,如何认知乡村,改造乃至重建乡村,不同政治派系、民间团体和知识分子产生了各种主义、思想和理论之纷争,直接引发了“农村调查”和“乡村建设”热潮。一是晚清政府乡村调查,如清末新政中政府所组织的宪政调查馆之各省社会调查等;二是国外传教士的社会调查,如 年,步济士等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等;三是中国学者的农村社会调查,如 年,李景汉等对京郊挂甲屯家庭调查等;四是乡村建设派对中国农村开展的大规模社会调查运动,如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等;五是“中国农村派”的社会调查,如陈瀚笙等先后在无锡、保定、广东等地开展了广泛而细致的农村社会调查;六是中国共
19、产党人的农村社会调查,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 湖南农村运动考察报告()等;新中国成立后,民政社会工作意义上的农村调查,如 湖南农村情况调查()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调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成果丰富。社会调查是了解问题、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主要途径和基础。百年乡村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力量所开展的乡村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实务。调查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和治国理政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方法,做好乡村社会服务亦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方法品格。(三)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社会工作模式生成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
20、单元,社区工作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宋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可以看做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社区组织的创始。清末乡绅依托地方民兵团练组织,开高中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工作历程研究:以陕甘宁边区为例,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年第 期。黄婧、纪志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理论导刊 年第 期。杨发祥、闵慧: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刘金海:从理论方位到历史定位 世纪 年代中国农村调查三大理论派别之争,探索与争鸣 年第 期。董建辉:中国乡村治理道路的历史探索 杨开道及其 中国乡约制度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21、 期。展了一系列乡村自治实践。世纪二三十年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则直接是以乡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来救济和复兴乡村社会,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社区工作法。同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运动,则以民政工作的方式在农村地区开展生产性自救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工作是党和政府部门的核心工作之一,人民公社以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改造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民政工作在农村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乡村,促成农村社会工作朝着专业化方向快速发展。在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社会工作则越来越深入全面地介入到了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亦愈来愈发挥着其所承载的为民服
22、务“最后一米”之专业化、服务性功能与效用。在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中,社区构成了农村工作的主阵地,以社区为本的理论范式和实务实践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特色,中国社会工作始终以家庭和社区为主体实践场,以社区为本开展整合性社会工作实践。相较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个案服务和功能修补模式,中国社会工作更注重家庭伦理、社区本位,在具体的实务实践中强调以整个社区为基础,以社区的公共性议题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助人自助与社区能力建设,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实务实践品格。四、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选择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兴起、发展和壮大一路并行,在不同时期的乡村建设行动中,中国社会工作不断汲
23、取传统文化养分,积极开展一系列本土化实务实践,既促成了自我的知识生成,又形塑着自身的品格特质,更有力助推着乡村社会的各项民生福祉和社会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百年乡村建设面对不同时期的乡村发展困局,各主导型力量,以教育手段(乡村建设派的文字下乡运动)、政治手段(建国初的政权下乡实践)、市场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下乡)、技术手段(新时代的数字乡村建设瑏瑠),实现着乡村的组织化实践。现今,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瑏瑠
24、王媛元:清末民初江南地区乡绅参与公益事业的模式探析,上海地方志 年第 期。李善峰:乡村建设实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林顺利、程浩、夏晓丹:论民政工作传统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历史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蒋国河: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年,第 页。吴越菲:重思以乡村性为基点的农村社会工作:概念嬗变与实践转型,西北民族研究 年第 期。张和清: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与实务模式探索 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东南学术 年第 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
25、,学术月刊 年第 期。曾建丰:资本回乡背景下农民合作的内在结构与组织实践,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丁波: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专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动能,以专业手段,助推乡村建设行动的持续性,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呢?(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价值选择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求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根本利益。这里的农民即包括在地的乡民,也包括不在地的离乡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最真切、最真实的振兴存在。就乡村振兴的目的与手段而言,“美
26、丽乡村”的建设是可以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呈现出来,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生活富足”,既能留得住乡民,又能留得下乡愁。村子的鸡鸣狗叫和孩童的声音,才是乡村振兴最鲜活的人间烟火。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利他主义为导向,以社会公平公正为追求,以助人自助为目标的价值理念,这一专业价值理念与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共通性。同时,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社会工作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本质上就是对乡村建设实践的真实表达,社会工作可以运用“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实现增能,而获得专业支持的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的乡村建设必然能够持久发展,对乡村振
27、兴起到助推和促动作用。现阶段要推进农村从实现全面小康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之乡村振兴,首先要求社会工作在介入乡村振兴实践中要有一种研究策略和工作方式的范式转向,即从西方“实证问题”导向转至中国“关系发展”范式。农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有着自己的一套“生存伦理”和“行动逻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要有一种以人为本的能力视角,注重服务对象的环境系统、社会关系和自我发展,在具体服务中建构社工与农民的平等合作关系,聚焦能力开发和关系建构,以促成农民的活力激发和潜力发掘。其次要求社会工作在介入乡村振兴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乡村建设的行动主体是广大的乡村干部群众,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
28、的劳动者或管理者,也是乡村生活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乡村建设行动才能持续性推进。因此,社工介入乡村,不是代理基层政府的自上而下管理,而是作为农民的话事人,通过链接外部资源、改善村庄环境、搭建良好互动关系,以培育和激活农民主体,实现乡村内生型发展。最后要求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实践中要关注农民、服务农民、保护农民权益。作为外嵌型的“助人实践”,社会工作进入乡村不是基于某个项目的完成或活动的需要,搞个活动,拍几张照片,走走过场,而是要真正放下身段、沉下心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真正为农民发声,关心农民发展,服务好需要服务之民众,尤其是农民中的特殊群体。(二)以人才队伍
29、建设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基本抓手乡村建设,关键在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世纪以来的历次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了乡村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更是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首位。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对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详尽的顶层设计规划。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探索乡村人才开发和实践路径,破解影响乡村人才发力的各类难题,才能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才能筑牢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之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活动和专业实践,其所专注的专业能力和赋权理念,尤为强调人的价值和意
30、义,重视人的能力建设和资源的发掘利用。近年诸多党和国家出台的关涉“乡村振兴”的相关文件,如 年的 乡村振兴促进法、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年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等,均从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按照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的数据,截至 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达 万人,持证社会工作者突破 万人,这也使得社会工作成为服务乡村社会、推动乡村振兴一支不可忽视的专业力量。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要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基本抓手。首先要以乡镇社工站建设为工作平
31、台,通过购买政府服务,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整合各类社会性力量,大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类社会组织,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按照 年 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意见,“十四五”期间,全国要实现乡镇都有社工站,村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通过社工站建设,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将成为打通乡村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有力实践者。其次要加大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引导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在地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升农村社会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通过鼓励村干部、年轻党员等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各类教育培训,持续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形成本土社
32、会工作人才开展在地化服务,以更好助推乡土人才立足乡土本色,开展更稳定更接地气的为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最后是在专业社工引入和本土社工培育的基础上,更广泛的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投身乡村社会服务。地方政府要通过项目奖补、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人员和各类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群体参与乡村服务。(三)以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核心工作模式社区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百年乡村建设行动是以社区发展为先导的,如最早的沪江大学的“沪东公社”、乡村建设派的“社区实验”、燕京学派的“社区研究”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乡村改造运动亦是立足村队展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政
33、工作历经九十年代的“社区服务”、世纪初的“社区建设”到当前的“社区治理”等。因此,从以往的乡村建设经验和当前的乡村振兴实践来看,社区工作是推动乡村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协调、服务以及社会治理的功能对于社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以社区及其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以解决社区问题,培养居民参与能力,发掘培养社区领袖,增进社区福祉,促进社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社区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田野实践舞台,一方面乡村振兴赋予了社区工作发展实践更广阔的的空间,它不仅要求针对个体及其家庭的专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聚焦在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文
34、化和人心秩序的建设,关注乡村社会整体性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社区社会工作整合了多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它通过在本地化的服务和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既助推着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又提供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要助力乡村振兴,应以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核心袁银传、康兰心: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 期。模式。首先要做好社区规划与建设,按照“生态宜居”要求,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链接资源之专业优势,联合专业规划师、乡村营造者等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专业性人才,积极协调各种关系,整合社区内外部多种资源,在充分调查了解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做好社区发展规划与
35、整体建设。其次要做好农户生计和社区资产建设,社会工作与基层民政和社会慈善力量合作,利用体制内外的资源,做好民生兜底服务工作,针对贫困农户做好资产建设,可以尝试指导脱贫户建立家庭发展账户和小额贷款业务使用规划,同时社工要积极挖掘社区资源,组织村民,促成社区资产建设。再者针对“三留守”人员、农村特困户、残障人群等重点人群,以家庭互助和社区照顾的方式,做好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社区融入和社会参与工作。最后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其社区中介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联合社区内外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具体事务之中,从“三社联动(居 村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治理模式到“五
36、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社区治理模式实践便是社工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努力。(四)以公共服务供给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城乡融合。马克思认为,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城镇化突飞猛进,截至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另一方面是乡村的人财物源源不断流入城市,广大的乡村社会出现了全面的萎缩。在新的发展阶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而城乡融合发展最基本的内容即为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普惠共享。社会
37、工作作为一项以利他主义为基本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开展专业性服务活动的职业实践,其基本的服务内容便是向有需要的人士,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以保证其正常的生活,并促成其自我成长与发展。基于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规则在这个领域的失灵,而单一的政府行政供给亦会出现所谓的“政府失败”,因此,需要借助专业力量,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合力开展服务供给。前述百年乡村建设实践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之调查方法和社会服务实践正好能够实现对乡村公共服务的调查和主体性供给工作。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要助力乡村振兴,应以公共服务供给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主要内容。首先依托乡镇社工站
38、和社区服务中心,做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调查工作,即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调查方法,通过深入实地的入户家访和社区调查,准确把握公众的需求偏好,即哪些人有哪些需求?是生存性还是发展性需求?需求满足的供给方需要那些供给主体?乡村能够提供和不能提供的资源有哪些?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供给的是什么?等等,以形成精准的供给对接,使得有限的公共资源能够发挥最大化的服务成效。其次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中介性作用,积极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多元参与乡村公共服务,建立“合作中的伙伴关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自组织的培育与指导,通过政策倡导、社区动员、村民与社区的自我增能等方式,加大对乡村公徐永祥、曹国惠:“三
39、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任敏、胡鹏辉、郑先令:“五社联动”的背景、内涵及优势探析,中国社会工作 年第 期。杨涛: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 期。共服务供给和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农民教育、社区动员、政策宣传倡导等方式直接服务于广大的乡村居民,以解决乡村公共服务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为乡村公共服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最后要积极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功能,即针对农村社区中那些困难群体和弱势边缘人群,提供直接的专业化服务,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方法,譬如一对一的个案帮扶、
40、针对特定群体的团体工作、针对社区普遍问题的社区工作法等,提供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的直接性服务,同时也组织和带领村民发展各种组织,建立行动体系,提高社区自主能力,自下而上形成政策动议与倡导,推动乡村公共服务进步。(五)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目标取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百年乡村建设行动始终的目标追求,亦是当前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方式,这一概念既包括农业的现代化,亦包含农村的整体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按照魏后凯的观点,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包括农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有机整体。陆益龙提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
41、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因此,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融合、互为包含、是一种协同共进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一开始便对应着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回应着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性困境。作为一门关注人的发展和致力于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学科,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方法和技巧、具体实务实践层面来看,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将社会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过程,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色,又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要助力乡村振兴,应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
42、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行动的目标取向。首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之理念,以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赋予农民更多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权利,激发农民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乡村社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通过有序引导农民的组织化行动,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集体经济,以促成农民的观念转化、生计改善和现代人的转向。其次挖掘利用好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社会治理要素,针对当前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和农民群体的分化,社会工作要充分运用乡村社会的非正式资源,诸如传统的村规民约、伦理道德、宗族血缘关系等,这既构成对村民的支持性力量,亦形成对村民行动的软规范约束,从而培育出能够进行
43、“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之现代“善治”之乡村治理之局。再者积极支持农村社会工作者践行群众路线、扎根乡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方法和实务工作技巧,通过链接各种资源、动员各社会力量,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治理,形塑文明乡风,逐步实现农民的生活富裕之目标。最后是打造乡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共同体,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介入乡村社区之发展型社会工作取向,通过社区社会资本建魏后凯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国农村经济 年第 期。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陈燕: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44、内在逻辑与机制建构,学习与探索 年第 期。设和社区能力建设,在组织和发动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与合作中,增强村民对乡村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挥多方资源与力量介入乡村振兴中去,以共同实现乡村发展共同体建设。五、结语乡村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之“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又涵盖了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社会子系统。中国乡村建设行动已逾百年,不同时期不同力量的介入引致乡村建设行动的多样形态展现。中国社会工作与乡村百年建设行动一直相伴而行,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相得益彰,形成了较强的专业亲和性、价值亲和性和实践亲和性。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社会工作的大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乡村全面的振兴亦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手段介入乡村振兴,要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其价值选择,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其基本抓手,以社区工作为其核心工作模式,以公共服务供给为其主要内容,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其目标取向。在具体实务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乡村建设的内生与外生、传统与现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核心注重激活与培育乡村建设的行动基础、行动主体和行动要素,同时注重不同地区和环境中的乡村建设空间性差异,以探索能够有效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的优化路径,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责任编辑:李玉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