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6186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11-10作者简介:闫德宇(1995),男,山东微山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20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摘要:张謇有感于国家与民族的危机,创办了预备立宪公会和江苏省咨议局,希望推动中国立宪并走向政治民主化道路,从而使中国走向富强。张謇的立宪思想随着时代潮流一直在变化,经历了成长期、成熟期、转变期,最终完成由君主立宪向共和立宪的转变。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受儒家思想和日本因素的双重影响,有进步性与科学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他所推动的立宪运动最终宣告失败。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与立宪运动的实践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立宪政治的发展,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关键

2、词:张謇;立宪思想;儒家思想;日本中图分类号:D092;K8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425(2023)02-0032-04张謇,字季直,江苏海门人,清朝光绪年间状元。中日甲午战争后,张謇深感国家民族的危机,致力于实业救国,创办了 20多个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儒家思想观念影响的张謇一直忧心国事,他一手创办了预备立宪公会和江苏省咨议局,希望推动中国立宪并走向政治民主化道路,使中国走向富强。张謇的立宪思想受儒家思想和日本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变化发展中,体现出进步性与科学性,但也有局限性。张謇的立宪思想及实践推动了清末民初的宪政发展,值得学界关注与研究。1张

3、謇立宪思想转变的历程1.1张謇立宪思想的成长期张謇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考取状元,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登上政治舞台,此时的张謇还未形成立宪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际,张謇处在帝后两党斗争的旋涡之中,虽得“帝党”领袖翁同龢的欣赏,但由于父亲突然去世,张謇不得不回家丁忧。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腐朽的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最终签下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曾经的蕞尔小国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竟能全歼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逼迫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赔款割地,这样的状况令世界为之侧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士绅阶层中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希望前往日本学习强国之道,进而使中国再次走向富强。张謇也深刻体会

4、到国家和民族已经走在危亡的边缘,他曾讲道:“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资,逐渐吞噬,计日可待。”1此后,张謇投身于实业救国的道路,创办了大量民间企业。同时,张謇也开始接触西方立宪学说,了解到西方立宪国家的兴盛,立宪思想初步形成。1.2张謇立宪思想的成熟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謇应邀赴日参加第五次日本国内劝业博览会,同时考察日本的教育和实业。此次赴日是张謇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立宪国家。日本考察期间,张謇将中国与日本做对比后认识到,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是封建专制体制阻碍了发展,必须改良政治体制,要像日本一样实行君主立宪。2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打败俄罗斯。日本接连打败中俄两大国的现实使张謇

5、意识到中国唯有像日本一样走君主立宪道路才能强盛,他的立宪思想开始走向成熟。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闫 德 宇(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 273165)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第23卷 第 2 期2 0 2 3 年 6 月DOI:10.19315/j.issn.2096-0425.2023.02.007Vol.23,No.2Jun.2 0 2 3张謇开始公开宣扬他的君主立宪主张并致力于推动立宪运动。19041911 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实行“清末新政

6、”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对于是否立宪以及何时立宪,清政府一直避而不谈,此举足见清政府从未想真正改变封建专制政体。1911 年清政府在立宪派的压力下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然而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多为皇族子弟,且满洲籍占据绝对优势,故被称作“皇族内阁”。当时有人撰文评述说:“当时下有鼓吹革命之党人,而上复有制造革命的官吏。立宪其名,专制其实迨武汉事发,各省响应,革命军之旗帜遂翘然高举于禹域之内矣。”3张謇等立宪派透过此举看清了清政府“真专制,假立宪”的面目,绝大多数立宪派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1.3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期辛亥革命于武昌爆发时,张謇正在由武汉前往上海的船上,目睹了起义初始过程,他

7、在日记中写道“十时舟行,行二十里犹见火光”4。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各省的立宪派意识到共和立宪已成燎原之势且难以阻挡,转而支持革命党人的武装革命。以张謇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不再寄希望于通过清政府改良政治的方式来实现立宪理想,他们认识到通过革命的方式,彻底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才能最终实现政治变革。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张謇等君主立宪派也认识到共和立宪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当此时,张謇也不得不说:“曾未弥月,而响应已十二三省。人心决去,大事可知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5认清现实后,张謇的立宪思想也完成了从君主立宪向共和立宪的转变。辛亥革命后,张謇致力于共和立宪,并亲自拟定清帝退位诏书。张謇本寄希

8、望于袁世凯,希望在这样一位政治强人的带领下中国能实现共和立宪,故而支持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然而袁世凯并非真心拥戴共和,最终暴露想要复辟帝制的野心,对此,张謇极力反对。正如章开沅先生所说:“袁世凯用忠诚的姿态欺骗了清朝皇室,用信守共和欺骗了革命党人,又用统一和秩序欺骗了整个资产阶级。”6张謇曾希望通过自己的劝说让袁世凯停止称帝改制,但袁世凯并没有听张謇的劝诫之言,最终张謇辞去在北洋政府的全部职务以示抗议。2张謇立宪思想转变之相关因素2.1儒家思想作为清末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张謇与其他立宪派人士有着很多相似点,他们大多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前半生大都为了考取功名而奋斗,故而他们不可能完全接受西方

9、的“立宪”思想,毕生所理解和追求的立宪思想都带有很强的儒学色彩。张謇立宪观念的产生和转变也一直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经权观以及道器论为张謇提供了理解立宪的形式思维,儒家的“人治”思想在张謇的立宪实践中也有所体现。7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最初对立宪一知半解到推动君主立宪,到最后转向共和立宪,张謇的立宪思想在变化,但其中的儒学色彩一直很浓厚。最初接触立宪之时,张謇一度认为“议院”在本质上就是和“军机处”“南书房”一样的幕僚式的行政辅助机构,而地方上的议会也是一种为州县官长提供建议的幕僚机构。张謇对西方立宪的认识也是先入为主地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相通的依据,当然其中也包含为立宪改革寻求

10、历史依据的想法。如张謇对“府县议会”的阐述,便是从 周礼 中寻求支撑的依据:“周礼 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其吏有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岁终会政致事。又有询于众庶之法,即日本府县会议之权舆也。”8张謇这种借传统政治理念对立宪中的代议制度进行映射,以传统文化对新事物进行合理性论证的做法,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认识外来新事物的思维习惯。张謇立宪思想中的认知逻辑,一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国人思维具有极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强大惯性限制了张謇对立宪的想象空间,甚至一度误导他对立宪的认知。2.2日本观念张謇早期的立宪思想主要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在张謇对“议院”与“府

11、县议会”的设想中可以看闫德宇: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第 2期3333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做法是中国君主立宪道路上的重要参照,张謇关于“议政院”的设想及其定位来自他对日本代议制发展的认识。9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謇应邀前往日本实地考察,不仅详细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实业,也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实行立宪改制的国家社会生活的种种,张謇对日本立宪改制发展后的成果大加赞赏。正是这次前往日本实地考察的经历,让张謇开始深思中国的君主立宪制该如何推行,该如何参考日本的君主立宪之路。张謇开始从一名“附会传统,托古改制”的儒学者向“力求制度革新”的君主立宪派转变。日本取得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方鼓吹此战为黄种人

12、对白种人之胜利,此种论调在中国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共鸣,中国的君主立宪派产生了强烈的改良热情,并把西方君主立宪制奉为圭臬。立宪派粗浅地将中国接连的战争失败归结为专制旧制,而日本走向强盛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结果。张謇对于立宪派的论调则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立宪派的种种表现暗含着国人在信仰和文化上的焦虑。张謇认为立宪制度的引进和中国文化势必有所冲撞,立宪并不应该是对已有立宪国家制度的生搬硬套,而应该有所取舍并改良。张謇在对立宪后的日本实地考察后,比较了西方立宪和日本立宪,认为中日两国文化相近,日本立宪是在对西方立宪有所取舍后实行的,对于中国立宪改制更具有参考性。张謇为推动中国效法日本进行立宪改革做了大

13、量的工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立宪资料,其中包括 日本议会史 英国议会史。张謇将他翻译的立宪资料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清廷内部的各派系掌权者,希望清政府各派系能够对中国君主立宪加大关注。此时,张謇已经转变为坚定的君主立宪者,他从民族和文化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结合对不同国家君主立宪历史的深刻认识,为中国君主立宪选取日本作为学习对象,坚定地认为日本的立宪制度能与中国文明实现共生共荣之效。3张謇立宪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张謇的挚友刘厚生曾说过:“张謇身处清王朝崩溃与北洋政府执政的混乱时代,似乎是一个结束两千年封建旧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向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10张謇身处大

14、动荡与大变革时代,作为坚定的立宪者与改革派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立宪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反对封建专制为第一目标。张謇的立宪思想经历了从君主立宪到共和立宪的思想转变,这两种立宪思想的共通点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以爱国主义为内核。张謇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甲午战败等一系列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开始意识到中国应进行制度改革,在爱国主义的驱动下他志于推行立宪。在他投身立宪救国活动的数十年,大批中国民众开始支持立宪,爱国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包含民主与平等的观念。在张謇立宪救国的政治活动影响下,民主与平等的观念在广大群众中传播开来,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禁锢已久的思想。能够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15、张謇立宪思想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革新。张謇虽是一个坚定的立宪派,但他本质上仍是儒家士绅,他推动的立宪改革也是站在中国士绅阶层的立场上的,随着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张謇对立宪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反思。11张謇的立宪诉求,无论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他一直以维护士绅阶层的利益为出发点,没有从中国广大群众的立场去思考和探索。张謇推动清末君主立宪改制失败的原因有:君主立宪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革命,必然触及封建势力的既得利益,甚至颠覆封建势力对国家的掌控,而这些都是清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强调权力的集中,清政府亦如此,绝不能容忍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他方

16、损害,无论是汉族地主阶级,还是新兴的资产阶级。12故而对于张謇等推动的君主立宪改革,清政府直到灭亡一直都在虚与委蛇。中国的君主立宪派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一直很缓慢,这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在清末一直处于弱小的状态。经济结构决定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经济的薄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弱小的现状。13而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无不是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作为支撑,在与国内封建专制主义对抗中有着十足的底气,而中国始终是封建贵族掌控着政权和财权。张謇等立宪派选择了不适合国情的斗争路线。日本自天皇以下的执政上层大都支持国家走立宪改革之路,而中国的清政府上层对于立宪改革大都是抵制的,因此张謇等

17、立宪派选择向清3434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政府上层进行立宪请愿活动是行不通的。此外,张謇等立宪派没有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底层群众的力量没有被君主立宪派真正激发出来。对于同样有着立宪诉求的革命派,张謇等君主立宪派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加抵制,殊不知君主立宪和革命派只是路线之争,两者只有团结起来先推翻共同的敌人,才有可能让中国走上立宪之路。4结语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与立宪运动的实践深刻地影响了清末民初立宪政治的发展。作为几十年儒家思想教育下的社会精英,张謇的知识结构有着很强的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精义、传统的思维路径、思想教育和伦理道德,对张謇世界观的形成、人生

18、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培养及其人生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4张謇用儒学理解立宪,堪称勾连传统与现代不同文明的伟大尝试。从儒学的角度理解立宪政治,正是将儒家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西方立宪政治与儒家思想文化有机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政之路的有益尝试。参考文献:1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2.2涂恩.张謇的宪政之路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2):81-83.3何巧.近代儒者:张謇的政治思想转变J.文教资料,2020(36):112-114.4张謇.张謇论学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5陈晓东,卢凯峰.武昌起义后张謇政治立场转变的原因

19、及对辛亥革命胜利的积极作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0-105.6邹迎曦,陆碧波.张謇一生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7奚海林.从张謇的国会观看其立宪思想(19011911)D.南京:南京大学,2020.8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 4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9.9刘佳.张謇对日本的认知及相关的社交关系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30-37.10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6-52.11 刘婷婷.张謇立宪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1

20、2 马勇.状元张謇:从立宪向共和的转变J.百科知识,2013(9):42-44.13 陈飞.立宪派与清末民初政局走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14 由俊勇.流变与困境:张謇价值观念转向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29-34.(责任编辑:胡梅)On the Transition of ZHANG Jian s Constitutional Think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YAN Deyu(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

21、165,China)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crisis,ZHANG Jian founded Provisional Constitution-making Associationand Jiangsu Consultative Bureau in the hope of giving impetus to the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inChina and therefore bringing China to the path of prosperity and power.ZHAN

22、G Jian s constitutional thinkingkept changing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experiencing the periods of growth,maturity and transition,and finallychanging from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o constitutional republic.Despite being progressive and scientific,thistransition,which influenced by both Confuciani

23、sm and some Japanese factors,had its limitations,resulting in theeventual failure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he promoted.His transition of constitutional thinking and practiceof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 and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deserve scholarly attention and research.Key words:ZHANG Jian;constitutional thinking;Confucianism;Japan闫德宇:政治视域下张謇立宪思想的转变第 2期35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