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体育史
1.体育史学━━是研究体育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历史的一个分支属社会科学范畴。
2.体育史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体育的自身组成;②体育与社会其他现象的联系。
3.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她与社会其他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4.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低,人们过着共同采集、狩猎、平等的集体生活极为艰苦,饱受野兽侵袭和疾病的折磨。
5.学习体育史的意义:①增长体育历史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②开阔眼界,献身体育事业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④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服务
6.学习体育史的基本方法:①要正确的观点②要重视资料的收集③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④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7.体育的起源是以人类的出现为前提,以人类体质的完善和心理的发展为条件,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并和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时间密切相关。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8.萌芽状态的体育有那些内容:①原始教育中的体育因素②原始军事训练活动③原始娱乐活动
9.原始社会有哪些娱乐活动:㈠舞蹈:①欢庆舞②狩猎舞③娱神舞;㈡游戏:①击壤而歌②踏鞠始于轩后③造棋教子。
10.《孟子·滕文公上》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共之。”说明夏、商、西周各代有不同的学校。
11.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设在王都的学校总称为国学,国学包括小学和大学两部分,大学又称“辟壅”和“泮宫”。
12.西周的教学内容,除德、行以外。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乐主要指乐舞,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其中乐、射、御是学校体育。
13.射有五种,简称“五射”━━ 一是“白失”;二是“参连”;三是“剡注”;四是“攘尺”;五是“井仪”。
14.御亦有五种简称“五御”━━一是“鸣”和“鸾”,二是“逐水曲”;三是“过君表”;四是“舞交衢”;五是“逐禽左”。
15.过君表━━驱车要能准确通过模拟设置的辕门而不发生碰击。
16.田猎━━是纳身体、技术、战术为一体的军事训练。《左传·隐公五年》载“春鬼、夏苗、秋弥、冬狩,皆于农隙以讲(武等)事也。”
17.礼射━━西周还举行一种以射行礼,以射先士的射箭活动,这就是礼射,礼射有四种:“大射”“兵射”“燕射”“乡射”。
18.《尚书·洪范》中对人的“福”与“祸”分别提出几条标准:人有“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人还有“六极”(穷极恶事曰极),即“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优,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19.私学中的体育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㈠孔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①尊“礼”的体育思想②扬“礼”的体育实践③体育价值的双重标准
㈡荀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①唯物主义的体育观②快乐体育的倡导者。
㈢墨子的体育教育:①注重体育选材②注重军事教育③开武侠之先河
20.春秋战国时期对水军的训练方法有:①游水、操舟②强钩
强钩━━亦称牵钩、施钩,春秋时公输子所造。以后演变为拔河游戏
21.春秋战国时期娱乐体育的发展:①蹴鞠②竞渡③投壶④秋千⑤弄丸⑥棋戏。
蹴鞠━━又名踏鞠,是我国古代一种足球游戏
22.导引━━《庄子集中》解释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从李姬的解释中可以了解到引导“包括导气和引体”。导气: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一种呼吸锻炼,引体就是引伸肢体,活动筋骨。
23.《庄子.刻意》中导引的方法是:“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
24.行气玉佩铭是一个行气的全过程。
25.“熊经鸟伸”━━就是肢体运动。唐代成玄英对此解释说:“如熊攀树而自悬,类鸟飞空而能伸其脚也”。
26.养生理论的产生:①精、气、神的理论雏形②预防为主的养生原则③几种主要的养生主张
27.春秋战国时期几种主要的养生方法:(1)静养法①心斋②坐忘(2)动养法以《吕氏春秋·尽数》为代表。
28.西周时期学校教育是“文武合一”,春秋战国则出现“文武分途”,秦汉以后,在文武分途的基础上,“为问则非武”,学校教育向“重文轻武”方向发展。
29.角抵戏中的体育活动:角抵、寻幢、覆索、冲狭、叠案。
30.角抵戏━━随着内容的增多而被始称为“百戏”。举凡歌舞了奏、杂技幻术、角力较武、赛车走马、无不囊括其中,成为我国古代歌舞、杂技表演、运动竞技的综合表现形式。
31.练武士的蹴鞠:刘向《别录》中有这样的说法:“蹴鞠军事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嬉戏而讲练之,汉代以蹴鞠练兵,通常采用竞赛的方式关于竞赛的方法,东汉李尤的《鞠城铭》中有所描述。
32.吐纳行气━━两种不同的行气法,一是乘袭老庄“抱神守一“的意守行气法”二是源于“行气铭”的“周天 行气法”。
33.华佗的“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34.“却谷”和“服食”也是秦汉时期流行的养生术。
35.封建社会中期(唐朝)各类球戏:①击鞠②蹴鞠③木射。
木射━━以木代侯,以球为箭,用球击射木侯
36.击鞠:又称“击球”或“打球”即马戏运动。
37.封建社会中期蹴鞠活动的主要发展:㈠使用充气的球㈡出现多样踢法:①用球门的竞赛②打鞠③白打④擢鞠
38.棋戏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多次举行大规模的比赛;②开始按棋艺高低将棋手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称之为“品”,分九个等级;③出现了十九棋局④围棋理论趋于成熟⑤出现了一些围棋高手。
39.武举制的创立: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创立的以武艺弓射取士之事,考试内容有射箭、马枪、举重、负重、身材语言等。
40.嵇康对于养生的方法认为是“修性以保神,安心以身全”。
41.葛洪养生术分内修、外养两部分。内修方法是“涤出嗜欲,内视返听尸居心。……静寂无为忘其行骇。外养方法一是引行气,这种观点特色在诸多的行气方法中,他首重“胎息”;二是炼丹服食。
42.中外体育的交往①中朝的体育交往②中印体育的交往③中国与东罗马的体育交往。
43.封建社会后期学校体育的变化:①武备对学校体育的影响②理学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③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思想的新变化。
44.武学初建于宋代1043年,当年停办,1072年重设,分上舍、内舍及外舍,1102年建立了州县武学。武学制度的变迁:宋代武学与唐代武举制相比,考试内容保持了骑射和武艺,增加了兵书策议,取消了身体负重和翘关,降低了对一般身体素质的要求。
45.武术基本理论的形成:①气为武术本体②相反相成的武术技击原则③“仁”为核心的武德思想
46.武术体系的形成:①“器械类别“的形成。②武术流派的形成。
47.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是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48.“社”━━有两种类型:一种由艺人们组成,另一种是“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如圆社、齐云社等。
49.导引术的大发展:①十二月坐功②八段锦③易筋经
易筋经━━即改变筋骨的方法
50.被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刘完素(1120-1200年)为代表的“寒凉派”;张从正为代表的功邪派;李杲(1180-1251年)为代表的“温补派”;朱震亨(1281-1358年)为代表的“滋阴派”。
51.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途径有四条:①洋务运动促进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②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近代体育;③早期教会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④基督教青年会与体育。
52.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近代体育:①维新派对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传播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近代体育的提倡。
53.清政府建立新教育制度始于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它是中国一个近代学制。
54.“癸卯学制”━━规定体操科目为各级各类学习的必修科目,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大学堂除个别学科外均为3学时,初级师范学堂每周2学时,优级师范学堂每周3学时。
55.1910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规模的运动会。
56.中国近代有哪些先进人物的体育的思想:①蔡元培的体育教育观②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③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57.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等五种教育。
58.1923年6月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在课程标准中正式把学校的“体操课”改名为“体育科”。
59.“双轨制体育”━━是人们把当时学校既有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又有田径球类为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做法称之为“双轨制体育”。
60.自然体育思想对学校的影响:提高了体育的地位,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方法和研究。自然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度助长了“放羊式“教学,过分的强调体育的娱乐性与兴趣性,把锻炼体格和增进健康当作体育运动员的副产品,认为运动自然会得到健康,忽视了增强体质的主要任务。
61.中华全国协进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外国手中收回了体育主权,外国人控制中国体育竞赛活动的历史已宣告结束。
62.1949年10月,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对外代表中国,担负着中国奥委会的职能。
63.192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远东体育协会,中国是运动体育协会的成员国;1922年中国的王正廷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从此中国于国际奥委会有了正式的联系;1928年中国派宋如海1人参观在荷兰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1939年和1947年孔祥熙和董守义分别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从1932-1948年先后派运动员正式参加了第10、11、14届奥运会。
64.苏区体育的指导方针是:“锻炼工农阶级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
65.陕甘宁边区体育的基本方针:1942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明确了体育运动为抗战直接服务的基本方针。
66.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2届代表大会上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为新中国体育方针的最后确立定下了理论基调。
67.《劳卫制》成为新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68.建国初期群众体育的兴起:①厂矿机关体育的兴起②农村体育的兴起③军队体育的兴起。
69.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对来华访问,这是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体育代表团。
70.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记录:1956年由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创造的最轻级挺举世界记录。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游泳运动员吴传玉获100米仰泳冠军,这是新中国在国际重大赛场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
71.“体育大跃进”对学校体育冲击的另一种表现是:在教学工作上出现了只搞单项训练,甚至以军训和劳动代替体育课的现象。这不仅打乱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违背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72.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
73.1950年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专业刊物——《新体育》,1957年4月创办了对外宣传我国体育事业的英文版期刊《中国体育》。1958年9月1日,又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全国性体育专业报纸《体育报》。
74.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获国务院批准,并正式实施。同年8月29日,经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75.古代埃及体育的内容:游戏与划船、角力与击剑、球戏活动、狩猎与射箭、舞蹈与杂技、跳舞与举重。
76.古代希腊公民教育中体育的内容:①斯巴达的体育教育②雅典的体育教育
77.斯巴达的体育教育的特点:斯巴达人偏重军事,不注重文化教育,只培养了一些长于武功、短于文采、四肢发达、沉默寡言、绝对服从、嗜杀成性的武士,最后,终因保守、落后、狭隘、而日趋衰落。
78.雅典体育教育的特点:雅典教育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79.骑士教育制度形成于11世纪,兴盛在12-14世纪。骑士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岁;第二阶段为7-15岁;第三阶段为15-21岁。骑士的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80.古代两河流域的体育内容:赛车、骑马、射箭、投枪和斗剑;游泳;狩猎;保健术。
81.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①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体育思想的萌芽;②宗教改革与近代思想的发展;③启蒙运动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82.宗教改革时期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绅士教育思想。
83.德国博派教育家巴泽多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84.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为体育教育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把体操视为披着“快乐外衣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体操体系八项运动。他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
85.17-18世纪,人们主要从教育角度去认识体育,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奠定了体育教学的组织、手段、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基础。19世纪,近代实验科学开始成为探索体育运动内在规律的有力工具。
86.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论和体育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7.近代体育三块基石: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
88.近代体育的国际传播途径:①以欧洲移民为主要媒介的传播;②在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家中传播;③伴随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